资源描述:
《天眩清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80例疗效评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天眩清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80例疗效评估作者:王俊,宣兵,王建,向阳【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睡眠障碍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治疗组40例甲苯二氮卓类药物加用天眩清。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总有效率85%。结论苯二氮卓类药物加用天眩清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对脑卒中合并睡眠障碍有明显疗效。【关键词】天眩清;脑卒中;睡眠障碍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即“四高”的特点[1],它极大地影
2、响了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2],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被忽略,这些病症如不加以有力防范,往往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除了神经功能缺损不易恢复外,对认知、记忆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3]。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其特点是白天嗜睡,夜间清醒,间或伴精神症状的睡眠-觉醒节律异常[4]5。为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我们对80例住院脑卒中后合并睡
3、眠障碍患者,采用天眩清治疗效果较好,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系我科2007年6月~2008年12月住院病人,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0~83岁,平均(63.55±4.5)岁,出血性卒中33例,缺血性卒中45例,混合性卒中2例。发病后3天内出现睡眠障碍53例,占66%;发病后4~14天27例,占34%。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临床症状全天嗜睡8例(占10%),白天睡眠超过6h的45例(占56%),彻夜不睡18例(占22%),入睡困难16例(占20%),夜间易醒10例(占
4、12%),伴有精神症状46例(占57%),其中焦虑、烦躁、易激惹32例(占40%),沉默不语14例(占17%)。 1.3头颅CT或MRI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天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病灶区域为左半球32例(占40%),病灶区域为右半球26例(占32%),病灶区域为多发18例(占22%),病灶区域为脑干或小脑6例(占8%),其中皮层病灶大多见于额叶或颞叶,多发梗死灶见于基底结区及侧脑室旁或与皮质共存。5 1.4诊断与入组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有睡眠障碍者;(2
5、)无智力及语言障碍;(3)入院前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4)卒中前无睡眠障碍、抑郁等精神病史及无癫痫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1.5治疗方法与转归两组患者(除全天嗜睡者外)晚睡前均服用舒乐安定片1~2mg,治疗组加用天眩清(天麻素注射液)0.6g静滴,1次/日,1周后评定疗效。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夜间睡眠超过6h,白天睡眠不足2h;好转:夜间睡眠4~6h,白天睡眠不足2h;无效:夜间睡眠不足4h,白天睡眠超过6h。结果: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睡眠障碍总有效率60%,苯二氮卓类药物加用天眩清治疗组总有效率85%。表1两组患者
6、疗效对照 2讨论5 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牵涉的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6]。脑干的中缝核、延髓的孤束核及端脑的基底部可能与睡眠的发动有关,上行网状系统及下丘脑的后部可能与促醒有关,交叉上核与睡眠周期的保持有关。脑卒中急性期所致睡眠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脑卒中损害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产生持久昏睡;(2)脑卒中直接损害睡眠觉醒系统;(3)
7、脑卒中后神经生物学改变,神经递质失调,如:多巴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变化;(4)社会心理因素。天眩清注射液为天麻提取物,其主要成分天麻素在分解后,透过血脑屏障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而起到镇静作用[7],能解除患者的兴奋状态,改善睡眠,同时天眩清对动脉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纠正脑缺血缺氧状态,使脑功能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天眩清是一种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循环、改善脑功能的保护剂,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我们认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加用天眩清治疗睡眠障碍疗效肯定。【参考文献】 [1]邵孝供.急诊医学-基础理
8、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433-464. [2]孔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特点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2(13):1161. [3]谌剑飞,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病因病理与诊疗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