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37763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内外治相结合治疗急性创伤性膝滑膜炎24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外治相结合治疗急性创伤性膝滑膜炎24例【摘要】探讨急性创伤性膝滑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24例急性创伤性膝滑膜炎患者,内治以活血祛瘀汤为主,外治穿刺抽液和中药外敷,消肿止痛;静以石膏托或支架固定,减少活动;动则是早期进行股四头肌功能煅炼,促进关节液的吸收,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4例患者中,治愈13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3.3%。[结论]该法对治疗急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具有明显的疗效。【关键词】创伤性膝滑膜炎;活血祛瘀汤;内治外治;动静结合;筋伤;青龙散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最大和最复杂的一个关节,负
2、重大,位置表浅,活动频繁,因此损伤机会较多,治疗也困难。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属于祖国医学“筋伤”的范畴[1]。近几年来,笔者按照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自拟“活血祛瘀汤”,运用内治与外治方法,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治疗24例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5本组24例中,男性19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1岁,其中21~40岁16例,40岁以上8例,左侧11例,右侧13例。均有外伤史,膝关节疼痛,多数病人自觉局部发热、肿胀、疼痛,骨膜有摩擦发涩声响,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浮髌试验阳性,严重者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难以行走。本
3、组病人均作血常规和X线、磁共振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偏高者15例,占63.1%,正常者9例,占36.8%。伤情较多者白细胞总数偏高,轻者则无变化。X线检查膝关节骨质无异常变化。磁共振检查多数病例膝关节有积液,4例盘状半月板,9例有半月板损伤征象。 2方法 2.1外治法 穿刺:本例15例浮髌试验阳性,MRI检查膝关节腔积液较多者,早期在局麻和严密无菌操作下于髌骨外缘行关节穿刺,穿刺针达到髌骨后侧,抽取积液积血,并注入2%利多卡因2ml及确炎舒松10mg。中药外敷:膝关节肿痛处外敷消炎止痛膏加自制青龙散(细辛、肉桂、冰片、白胡椒、生川草乌),加压包
4、扎。外固定:用石膏或外固定套固定患肢膝关节制动。 2.2内治法5 基本处方:桃仁10g,红花20g,赤芍15g,牛膝15g,乳香、没药各10g,黄芩10g,黄柏15g,茯苓25g,木香5g,陈皮10g,路路通6g,薏苡仁30g,三七粉5g。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1次。随症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减木香;血虚者加当归;痛剧者加元胡;大便秘结加大黄;脾虚者加白术。 3结果(1)疗效标准痊愈:膝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屈伸功能正常;显效: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局部肿胀、疼痛减轻、功能轻度受限;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2)结果:
5、本组24例中,治愈13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3.3%。 4体会膝关节损伤后,由于脉络破损,血不循经,离经之血滞留于关节内为患,同时又挟风塞湿三气杂合而成,挟湿为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伤损之证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5人体是有机整体,肢体损伤之症,必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互相依附;气滞血瘀,雍塞脉边,气血运行失常,膝关节损伤,滑膜充血、渗出,关节内压力增高,影响血循。笔者采用内治与外治、固定与锻炼之法,使瘀滞得散经脉复通,增加血循,减少渗出,则
6、肿消痛止,诸症皆愈。对本病的治疗,要正确对待内治与外治、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内服药以活血祛瘀,行气利湿为主;外敷药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为主;局部固定使伤膝得以休息,减少不良刺激,加速滑膜修复;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通过肌肉收缩,促使肿胀消退,而且对防止肌肉萎缩[2],加强关节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但外固定时间过长,可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笔者体会,内治与外治同时应用,伤膝石膏或支架固定后即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活动,1周后待膝关节肿胀减轻时,主动做膝关节屈伸活动1次/d,每次5min,2周后去掉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直至痊愈。对膝关节急性损伤疾患,应及时正确诊断
7、与治疗,有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关节滑膜长期慢性不良刺激和炎症反应而逐渐增厚,形成纤维机化,引起关节粘连,逐渐转变为慢性滑膜炎,最终导致增生性关节炎,造成膝关节功能逐步完全丧失而残疾[3]。总之,运用内治与外治,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对治疗急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具有明显的疗效。5【参考文献】1]孙树春.中医筋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28. [2]刘献祥.实用骨伤痛症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196. [3]毛宾尧.膝关节外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93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