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丁”与“疔”

刍议“丁”与“疔”

ID:15136863

大小:3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1

刍议“丁”与“疔”_第1页
刍议“丁”与“疔”_第2页
刍议“丁”与“疔”_第3页
刍议“丁”与“疔”_第4页
刍议“丁”与“疔”_第5页
资源描述:

《刍议“丁”与“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刍议“丁”与“疔”【摘要】从文理及医理两方面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足生大丁”的“丁”与“疔”在文字上的联系与在内涵上的区别加以探讨,认为“足生大丁”之“丁”理解为“病疽”较合理;“丁”与“疔”的使用情况体现了汉字发展的继承关系,是原字与区别字的关系;“疔”的概念是在“丁”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丁”到“疔”,是一个由笼统到具体的过程,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关键词】《素问》;足生大丁;疔“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中“足生大丁”的“丁”是对疾病的描述。

2、该字除了其文字学的本身意义外,还包含着一定的医学意义,具有较丰富的医学内涵。  1“丁”的字义  “丁”是象形字,其最初的图像可表示钉之义。除此还具有多种意义。比如常用于表示天干名。丁是天干的第4位,古代用以纪日。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的“丁壬之岁,木运统之”[1]368。丁又有强壮,健壮之义,如《史记·律书》中的“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2]。可特指鱼枕骨,《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3]。还作“当,遭逢”12释,如《诗·大雅·云汉》中

3、的“耗斁下土,宁丁我躬”[4]。这些“丁”的义项都不适用于医学意义,在早期中医文献中具有医学意义的“丁”的出现频率不多,且与上述义项并不相关,仅仅取了其形态上的意义。  2《内经》各注家对“丁”的注释  注释《内经》的各注家对“丁”字的训释比较简略,一般理解“丁”即为“疔”。考察历代注家对“丁”的训释,可归纳为以下5种情况:  其一,注本中原文写作“钉”,注文亦训为“钉”。早期注家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曰:“膏梁血食之人,汗出见风,其变为病,与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钉肿,膏梁身虚,见湿受病,如持虚器受

4、物,言易得也”[5]。其二,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仍训为“丁”。如宋代林亿的《素问》补注中:“膏梁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新校正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1]17。其三,明代及明代以后对于《内经》注释的医家,多以“疔”训“丁”。如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注曰:“又人有嗜用膏梁美味者,肥厚内热,其变饶生大疔”[6]。其四,注本中原文写作“疔”,注文亦训为“疔”。明清时期有的《内经》注本把原文中“

5、丁”直接写作“疔”。如明代李念莪的《内经知要》注曰:“厚味不节,蓄为灼热,能生大疔”12[7]。其五,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训为“且”(“疽”)。郭霭春[8]持“丁”似为“且”之讹字的观点,认为是因古文字“丁”、“且”形近而致误,丁实为痈疽。并引《扁鹊心书》卷上之“丁”作“疽”,认为“其书虽伪,此点却甚可取”。  各注本中原文、注文的变化轨迹大致为丁→钉→疔。从“丁”过渡到“疔”,这种轨迹也印证了文字的发展轨迹。“疔”字的出现要晚于“丁”字,则“丁”似不能单纯训为“疔疮”之“疔”,郭霭春之说也意

6、识到了这一点。  3“丁”与“疔”两者文字上的关系  “丁”与“疔”之间体现了汉字发展史的痕迹。“丁”字出现时,还没有出现“疔”字。自《素问》“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中使用了“丁”来描述疾病后,此后的历代医籍,如《中藏经》、南北朝的《刘涓子鬼遗方》、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直至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等在论述“丁疮”或“丁肿”的内容时,都使用“丁”字。大约在北宋中晚期,“疔”字出现在医籍中,如《苏沈良方》(约成书于1075年),记载了用枸杞根治疗疔疮的方法

7、。到了明代,“疔”多次出现于医籍中,如《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普济方》等。考察北宋其他古代汉字类的书籍,成书于1039年的《集韵·青第十五》里就已经载有“疔”字,释为12“病创也”[9]。《集韵》是一部韵书类字典,其体例是把同音字类聚到了一起,在本字下分别排列各个同音而形异的字,再给以解释。“疔”归于“丁”字之下,其排列为:丁→钉→玎→靪→□→疔→□……表明那时《集韵》的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在民间由于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出现了“疔”字,并及时地收录进来,简要说明了新字的意义是一种病创。而唐宋时

8、期的几部由政府编著的大型方书,如《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可能是由于直接引用前代或当代前期已有医籍的文字内容的缘故,并未反映出“丁”文字上的变化。而当时的一些私人所著医书,认为“疔”更能够说明事物的特征,故采纳并使用了该字。  任何汉字都有原始的含义,其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原字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义项,当只依靠单一的本义满足不了需要时,后人就另造一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专门取代原字的某一个意义,称为其后起区别字,简称区别字。清代王筠《说文释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