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ID:15129968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_第1页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_第2页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_第3页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_第4页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作者:王全权 陈海林 宗芳 黄慧敏 章茂森【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穴位注射 低频电刺激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除表现为眩晕外,常伴恶心、呕吐、耳鸣、肢体麻木等,由于其缓解慢、复发率高,治疗上有一定难度。2004年8月-2007年6月期间,笔者运用穴位注射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VBI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1]:①以眩晕为主诉;②兼有其它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眼部症状(黑蒙、闪光、视物变形、

2、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③有轻微多变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反射/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调节/辐辏障碍、自发或压迫椎动脉后诱发眼震、阳性病理征等;④病因明确;⑤排除其它疾患所致眩晕,包括头颅CT/MRI检查正常。7  80例患者均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卫生所,按就诊顺序的单双号随机分组,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7~71岁,平均(39.6±5.3)岁;病程最短10d,最长12年;视物旋转22例,眼球水平性震颤18例;合并高血压20例,冠心病15例,高脂血

3、症8例,颈椎病20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5~69岁,平均(40.1±4.4)岁;病程最短7d,最长15年;视物旋转25例,眼球水平性震颤15例;合并高血压17例,冠心病14例,高脂血症5例,颈椎病17例,糖尿病7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既往病史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①穴位注射。取穴:风池(双侧)、颈椎夹脊穴(C3~7,双侧)。注射药物:血塞通注射液(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0438)。

4、操作:患者俯卧位,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做皮肤常规消毒后,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3c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物,每穴2mL,双侧轮流取穴。夹脊穴每次选3个左右,快速刺入0.5~1寸,如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1.5mL。②7低频电刺激。穴位注射后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采用上海产CVFT-0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极分别置于患者双侧乳突根部后方,选择模式3,频率198Hz,电流强度90~100μA,根据患者个体敏感度进行调节,辅助电极电流强度为刺激电极的1~3倍,置于上段颈椎两侧并固定,每

5、次治疗通电60min。  1.2.2对照组  倍他司汀500mL+胞二磷胆碱1.0g静脉滴注,1次/d。  1.2.3疗程  2组均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再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观察期间,2组酌情使用治疗其原有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不用其它扩血管药物及抗凝剂。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主要症状积分、血栓素B2(TXB2)、血小板聚集率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彩色多普勒参数变化。  1.4疗效标准[2]7  临床治愈:疗程结束后,眩

6、晕及其它症状消失,阳性体征消失,超声多普勒或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半年内无复发者;显效:疗程结束后,眩晕消失,其它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临床治愈标准已达到,半年内复发者;有效:眩晕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其它病状有所改善者;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症状、体征无改善者。  1.5症状评分标准[3]  根据VBI性眩晕的主要症状,如眩晕、头晕、恶心呕吐、头痛、肢体麻木、颈项不适、健忘的轻重程度不同采用4级计分法,即分轻(+)、中(++)、重(+++)、严重(++++)4级;

7、对难以分级的次要症状,如耳鸣、耳聋、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按有(+)、无(-)计分,每个“+”号计1分,症状消失计0分。  1.6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4)表17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表32组患者治疗前后TXB2、血

8、小板聚集率比较(略)表4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多普勒参数变化(略)  3讨论  VBI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为气血阴阳之虚,实为风火痰瘀之实。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久病致瘀,或气虚血瘀、痰瘀阻络,阻碍清阳上达清窍,难以布达四肢而发为眩晕、肢体麻木等诸症。风池为治疗头晕的要穴(《通玄指要赋》记载)。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