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ID:15128386

大小:35.1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1

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_第1页
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_第2页
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_第3页
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_第4页
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1]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在经济社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建

2、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深层动力。然而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着诸多困境,对扩大内需已经构成了严重制约。以中西部地区农村典型代表、河南省镇平县贾宋镇苏曹营村为例,我们可以剖析中西部地区农民当前增收的困境以及它的出路。一、从苏曹营村看中西部地区30年来农村的变化确如《决定》所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1]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关于农村“两个飞跃”理论的指导下,中西部地区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3、,先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村治理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发展小城镇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不改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手段和环境发生了重大改革,粮食供给告别了短缺时代,农业生产结构朝着多种经营的格局演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变革,又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较快增长。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苏曹营村位于

4、豫西南的镇平县贾宋镇,没有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工农业均欠发达,大部分农民依靠农业谋生。30年改革开放中这个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30年变迁的一个缩影。20世纪80年代初,苏曹营村全村人口约1311人,耕地面积约1734亩,人均耕地1.3亩。小麦亩产不足300斤,总产量仅51万斤;人均细粮不足90斤,多数村民食不果腹;人均纯收入不足70元,贫困人口约500人,占全村人口的38.1%。自1981年开始,苏曹营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土地制度。伴随改革的深入,该村的粮食供给告别了短缺时代,粮食产量连年上涨,农民收入

5、稳步上升,生活用品日趋丰富。2007年,小麦亩产近900斤,总产量达到150万斤;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广泛运用;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15元;日常用品趋于丰富,贫困人口所张新宁阎恒[摘要]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30年来实现的跨越式的发展,从豫西南的苏曹营村可见一斑。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通过深层次改革和发展加以解决。[关键词]农民增收;困境;出路[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73(2008)11-004

6、4-04作者:张新宁,河南财经学院研究实习员;阎恒,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44-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剩无几;95%以上的家庭拥有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电话,3%左右的家庭拥有空调、冰箱、太阳能;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60%的村民告别了土坯房而住上了平房;教育事业得以发展,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升学率逐年上升,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占全村人口的1.3%;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初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纵观苏曹营村30年的改革发展,可以把它的发展历程分为三

7、个时期:(一)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1981—1991年)。苏曹营村从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经营承包制度,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一时期该村的小麦亩产、粮食总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发展,部分村民开始走出农村,远赴广州、上海、十堰等地开始打工生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初步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以后全村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该村主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二)大批农民开始外出务工时期(1992-1998年)。

8、1992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苏曹营村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趋于稳定,农产品市场活跃,市场流通体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民工潮”波及该村,约有25%人口在农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