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对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对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的论文摘要分析“三农”现状,提出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以开拓农民增收渠道,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关键词农民增收;三农;思考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村和谐稳定、农业高产高效、农民增产增收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4年以来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改革的目光聚焦于农村。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分析“三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千方百计开
2、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三农”现状 农民贫穷,农民创业能力低,就业渠道窄,非农收入少;农村落后,农村发展能力低,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不发达,产业循环能力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 目前农民面临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受资源短缺加剧、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发达地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导致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返乡回流,工资性收入增长面临困难
3、;国内农产品价格走低,需求不旺,增加农民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不太轻松;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较低,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不足。.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气象信息传输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滞后性,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由于发展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依赖气候条件,农业总体上仍然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大的干旱、冰雹、洪涝等,农业往往大幅度减产减收,“脱贫三五年,一灾回从前”,“多年致富、因灾致贫、一灾返贫”已成为制约农业发
4、展的一大困扰[1,2]。 2对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建议 2.1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多给农民提供优惠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政策的实惠;为发展培育特色农业,做好宣传造势和引导搭台服务,变行政干预为有形的生产服务,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形成优种引进、科技指导、市场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抓好优势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申请保护工作,做强做大品牌农业;设法为农民提供一些有实际效果的致富信息,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市场繁荣营造宽松环境,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引导者、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者和农业发展的支持者。 2.2继续加大
5、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农业是弱质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仅靠市场调节不行,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营造科技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加财政资金,扶持龙头企业技改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仍需深化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服务“三农”的办事效率,减少农民开展生产经营的支出,帮助就业,尤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给予更大支持,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3]。 2.3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 农业本来周期长、效益低,
6、若结构再不合理,则会造成增产不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特色化、生态化、产业化上下功夫。把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挖掘,把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将发展观光农业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进行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策划包装一批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引导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建立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服务体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构筑乡村旅游平台,开发农业生态游、特色农业观光游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2.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农民变民工 劳务输出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是转移农
7、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农民工培训,提升技能劳务输出的质量,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2.5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农民变市民 政府要切实抓好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整合各项资金和各项资源,夯实城乡发展的基础,突出发展公用事业和完善公共设施,为农民进城创业、安居创造良好条件,解决其谋生之路、安居之所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2.6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重视科技兴农,发挥好农家课堂、网络、电视等载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农业技术
8、技能培训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加快实用技术的创新、集成、整合、组装、配套及推广,转变农民的经经营观念,引导、帮助农民顺应市场需求,避免盲目发展生产,让农民既懂生产,更懂市场,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又拥有一定的市场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掌握增收门路[4]。 2.7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