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meckel憩室23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Meckel憩室23例分析【关键词】Meckel憩室Meckel憩室是最常见的小肠先天性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最早由Hildamos于1598年报道,1809年著名学者JohannMeckel详细论述并命名。临床上往往无症状,直至出现并发症才就诊,大多是手术中或腹腔镜探查时才得以确诊。我院自198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3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4~69岁,平均31.7岁。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6例,肠套叠3例,肠梗阻2例,2例在其他手术中发
2、现。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12例表现为脐周痛或右下腹痛,伴发热、局部肌紧张、白细胞升高,3例表现为反复性右下腹痛,B超提示腹部肿块,2例表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1例出现黑便。1.2治疗523例均急诊手术。术中见Meckel憩室距回盲部15~80cm,平均37.6cm。憩室均充血水肿,有的被大网膜包裹并与肠管粘连。其中憩室外被脓苔5例,憩室穿孔1例,致肠套叠3例,憩室较长反折压迫回肠致肠梗阻、回肠局部坏死2例。17例行单纯憩室楔形切除,6例行含憩室的肠管切除对端吻合。均于术中将阑尾一并
3、切除。2结果23例均顺利恢复,术后1周拆线,伤口甲级愈合,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报告憩室均为炎性改变,其中憩室中有胃黏膜组织异位10例,有胰腺组织异位1例。切除阑尾18例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例为慢性阑尾炎。3讨论Meckel憩室是卵黄管未闭畸形中最常见的,一般位于距回盲瓣15~100cm的回肠壁上。绝大多数憩室的基底部开口在肠系膜对侧壁,但5%的病例开口在肠管的系膜侧。徐恩多根据尸体解剖统计发现,Meckel憩室距回盲瓣最小距离为12.5cm,最大距离为85cm,平均距离为(47.1+3.5)cm[1]。憩
4、室长短不一,但其管径一般小于小肠,长度则在10cm以下。根据其外观可将Meckel憩室分为2型。Ⅰ型:憩室位于对系膜缘的肠壁上,基底阔,呈锥形,较长,无系膜,极易诱发肠套叠和出血。本组3例肠套叠,2例肠梗阻均属此型。Ⅱ型:憩室位于小肠的侧壁近系膜处,成条索状,有典型的系膜和独立的血液供应,与异位阑尾十分相似。术中发现的无症状憩室多属此型。5Meckel憩室的发生率约为2%,多数病人可终生无症状,8%~22%的病人出现症状和体征,且常表现为外科急腹症,与其他急腹症甚难鉴别。近26年我院16例Meckel憩室术前
5、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同期收治阑尾炎病例共4129例,误诊率为0.387%。对于那些并无真正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腹痛始终以脐周为主,病情发展较迅猛,压痛点偏向脐周腹中部,腹膜刺激征以脐周为显著,大便中有血便者,应高度考虑Meckel憩室可能。对于以“阑尾炎”手术者,若术中探查阑尾病变程度与临床表现不符,阑尾位置与术前压痛点不符或压痛点弥散,或不能用阑尾炎解释术中所发现的情况时,应常规探查距回盲瓣150cm以内的回肠以了解是否有Meckel憩室,以防漏诊。检查方法:(1)核素单光子电子计算机扫描。可显示具有异位黏膜
6、的憩室,准确率在70%~80%[2]。(2)99mTc腹部核素扫描。因99mTc与胃黏膜壁层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当憩室内含迷生胃黏膜组织时,99mTc扫描可显示憩室内放射性浓集区,提示Meckel憩室的存在[3,4],尤对小儿血便者更为适用[5]。(3)小肠钡剂灌注造影和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对发现Meckel憩室有一定帮助[4,6]。(4)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甚至超选择性远侧回肠系膜动脉造影[7],可显示持久存在的肠卵黄管动脉,提示Meckel憩室的存在。(5)经腹腔镜下行Meckel憩室的诊断与治疗。(6
7、)胶囊内镜以及由日本学者山本博德发明的双囊小肠镜[8]可能是更为理想的诊断方法,但有待普及。5治疗以手术为主,无论发生何种并发症,手术切除憩室为第一选择。只要排除恶变,行楔形切除憩室,横行缝合肠壁。如并发肠梗阻、肠坏死、肿瘤,则需行肠切除吻合术及相应的根治手术。对Ⅱ型憩室,可先分离结扎系膜及其血管,再切除憩室,间断缝合肠壁。除非合并恶性肿瘤,大部分病人术后恢复良好,远期疗效佳。【参考文献】1徐恩多.外科手术解剖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678-680.2袁继炎.小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
8、,1999,161-162.3张翠媛,叶敏.小儿梅克尔憩室16例诊治体会.广东医学,2000,21(6):476-477.4刘伟,董小燕.美克尔憩室的影像诊断.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8,21(1):17-20.5曹献廷.手术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45-646.56李衍军.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645例分析.中国内镜杂志,1999,5(2):35.7MitchellA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