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ID:15104092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_第1页
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_第2页
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_第3页
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5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关键词】脑出血并发症护理  我科自2007年5月~2008年7月共收治脑出血病人56例,经积极治疗及有效护理收效显著,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男36例,女20例;年龄60岁以上40例,60岁以下16例;有高血压病史47例,无明显高血压病史9例。  2护理体会  2.1急性期护理  2.1.1注意颅内再出血的可能诱发因素与便秘、情绪激动、过多活动有关;预期目标在74d内病情稳定,无再出血发生,住院期间内病情稳定或好转。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减少不良刺激,避免病人烦躁及情绪激动,避免交叉感染。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等生

2、命体征,肢体活动的变化,以尽早发现脑出血的先兆。鼓励病人进食新鲜水果、蔬菜。便秘者不可用力排便,可每日定时给予脐周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并耐心对病人讲解排便通畅的重要性,使病人解除床上排便的不适感,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软化剂。颅内压高者禁止高压大量灌肠。注意保暖,避免因感冒、剧烈咳嗽引起颅内压增高。脑出血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2.1.2注意病人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瞳孔、血压、脉搏及呼吸的变化,每15min~1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1次,并做好记录,至病情稳定后再延长测量间隔时间。若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一侧瞳孔散大,

3、并伴有呕吐,则为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应密切注意神志,瞳孔的变化,并立即报告医生,作脱水降颅压的处理,以防发生脑疝。如果血压急剧下降,则提示病人预后不好,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1.3注意预防并发症(1)肺炎:肺炎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故临床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用大量抗生素加以预防;(2)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的病人极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应密切观察呕吐物颜色,定时做大便潜血试验,了解有无出血情况;(3)泌尿系感染:定期查尿常规及时处理,便秘时病人要调节饮食,给予按摩针灸,缓泻剂灌肠,但不能用低渗液灌肠,防止加重脑水肿。  2.2恢复期护理  2.2.1褥

4、疮的预防及护理4为了预防和减少褥疮的发生,要保持床铺的平整、清洁、干燥、无皱折,每2h给病人翻身1次,搬动病人时,应将病人抬离床面,不要拖,拉,拽,以免擦伤皮肤。每次翻身,要使病人处于比较松弛的状态。在褥疮的好发部位应放衬垫,经常按摩骨突及受压处,随时观察、记录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防止局部继续受压。  2.2.2肢体功能锻炼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开始在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时间从5~10min/次开始,逐渐增加到30~45min/次,如无不适,每天可进行2~3次,不可过度用力或憋气。各关节部位要防止过展、过伸的位置,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足底放托足板或穿硬底鞋,防止足

5、下垂。被动运动关节和按摩肢体,以免形成关节强直、手足挛缩、变形及神经麻痹。  2.2.3心理护理由于脑出血是突然发生的,病人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并且经积极治疗后恢复又较缓慢,部分病人反应迟钝,不能言语或言语不清,肢体活动欠佳,自觉对家庭和社会是一种负担,产生自卑感,情绪低落,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甚至绝望,拒绝治疗和护理。此时,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护理人员在护理和照顾病人时,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利用一切机会与病人交谈,用自己的言语、行为和表情去影响并改变病人的错误认识,给病人鼓励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4【参考文献】  [1]王倩.脑出血患者恢复期的护

6、理体会[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3;2(3):4.  [2]郭艳琴,黎梅花,张光红.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中国健康医学杂志.2004,(11):6.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