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结构思路,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1、作者生平: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
2、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2、写作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过的是“被迫闲散安逸”的生活,到处漂流,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此时,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二、走进文本1、 解题“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含有深切的喜爱与眷念之情,也
3、暗含着对历史的追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昔日的繁华安宁已逝,因而“都”字传递出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沧桑感。“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和,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深沉厚重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中国文化的缩影。【课堂预习交流】1.字音辨识凋谢( ) 落蕊( ) 点缀( )混混沌沌( )平平仄仄( )嘶叫( )歧韵( )颓废( )疏疏落落( )潭柘寺( )2.解释下面的词语。①领略:②一叶知秋:③平平仄仄:合作探究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4-2.为了表现故
4、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哪几幅画面进行描写?3.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4.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说的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凉”?5.《故都的秋》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驯鸽(xùn) 夹袄(jiá)呜咽(yē)潭柘寺(zhè)[Z-x-x-k.Com]B.点缀(zhuì)落蕊(ruǐ)附着(zhuó)普陀山(tuó)C.纶巾(guān)平仄(zè)椽子(yuán)房檩(lǐn)D.鲈鱼(lú)混沌(hún)譬如(pì)祈
5、祷(qí)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B.幽深 混沌 落莫 平仄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D.点缀 颓费 赏玩 蟋蟀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 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 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③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 。 A.情趣 衰弱 衬托 B.情致 衰落
6、 衬托-4-C.情趣 衰弱 陪衬 D.情致 衰落 陪衬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晚唐政治上的败落,诗人杜牧替古人担忧,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B.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C.培根和笛卡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D.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下班之后卸去一身的劳累,把自己关进书房,秉一盏温暖的灯光,在书的海洋中自由
7、遨游。B.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C.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推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D.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
8、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