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04270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1
《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三种方法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三种方法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孟雪梅【摘要】目的寻找早期输卵管妊娠的适宜保守治疗方法。方法对90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局部注入甲氨蝶呤(MTX)、口服米非司酮及两者联合应用三种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三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三种方法治疗成功率分别为73.3%、70.0%、96.7%,联合用药组治疗成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对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治疗,MTX局部注入及口服米司酮疗效相当,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更适合基层医院应用,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最为显著。【关键词】
2、妊娠输卵管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药物疗法为寻找早期输卵管妊娠的适宜保守治疗方法,笔者对90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局部注入甲氨蝶呤(MTX)、口服米非司酮及两者联合应用三种方法治疗,并比较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0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年龄20—39岁,停经35—50天,伴不规则阴道出血及下腹痛,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30例,各组年龄、孕龄、治疗前血ß-HCG水平、附件包块直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选择的病例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平稳,无急腹症体征,无活动性出血,无移动性浊音。(2)尿
3、HCG定性(+)、血清ß-HCG<3000mu/L。(3)B超示宫内无妊娠囊,附件区妊娠囊直径<5cm,直肠窝积液<3cm,双侧卵巢声影正常。(4)肝肾功能正常。(5)Hb>100g/L,外周血WBC>5×109/L,PLT>100×109/L。1.2治疗方法(1)A组MTX局部注入法:用彩超核实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及包块径线,并在彩超引导下经后穹隆穿刺包块,抽出内容物,抽空囊腔,抽取液立即行HCG定性试验,5min内结果阳性则注入MTX40mg+NS3ml。患者休息片刻,送回病房,抽取的囊液同时行
4、ß-HCG定量检测。(2)B组口服米非司酮法:米非司酮200mg每12h1次,共3次。(3)C组联合治疗法:用第1种方法治疗后,加服米非司酮口服治疗,服药方法同第2种方法。1.3治疗前患者的辅助检查治疗前病人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HCG定性、血ß-HCG、肝肾功能及彩超,使用米非司酮治疗者,加检皮质醇。1.4治疗后观察(1)注意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2)治疗后的第1、2、3天均行彩超复查,以后每隔2天复查1次彩超,观察胚芽及原始胎心搏动变化,记录胎心消失时间。(3)治疗后第2天
5、及以后每隔3天检尿HCG定性、血ß-HCG1次,直至降至正常水平。(4)治疗后卧床休息7—10天,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5)记录月经恢复时间,定期复查附件包块吸收情况,月经复潮后2—3个周期行输卵管通畅试验(B超监测下)。1.5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腹痛、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正常;血ß-HCG降至正常;附件包块缩小或消失。无效:血ß-HCG不降或上升,附件包块增大,B超可见有活胚胎或治疗过程中腹腔出血增多,开腹手术。1.6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ⅹ2检验。2结果A、B
6、、C三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73.3%、70%、96.7%,C组成功率最高,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两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3讨论3.1常用药物目前治疗异位妊娠最常用的药物是MTX。米非司酮对异位妊娠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3.2胎心搏动消失时间以局部注入MTX及联合应用方法时间最短,与口服米非司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药物直接注入胎囊有关。3.3治疗本观察中,MTX局部用药治愈率为73.3%,单用米非司酮治愈率为70.0%,联合应用治愈率为96.7%,输卵管通畅率为85.2%,其中单用米非司酮治疗成功率较报道低。MT
7、X为抗代谢类细胞毒药物,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DNA合成,也可阻止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从而干扰DNA和蛋白质合成而起到杀死胚胎作用。而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新型孕激素拮抗剂能有效地取代内源性激素的位置,可抑制孕酮的活性,致使绒毛组织发生退化、蜕膜组织萎缩坏死引起胚胎死亡。可见MTX和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干扰妊娠过程,进一步提高疗效。鉴于本临床观察结果,MTX局部注入治疗,未见毒副作用,且经输卵管局部注药未引起输卵管病理改变,疗效较高,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米非司酮疗效亦较高,且不需辅助仪器,未观
8、察到其毒副作用,更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两者联合用药,疗效明显提高。参考文献[1]翁梨驹.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5):261—264.[2]曹冬焱,沈铿.输卵管妊娠治疗的生殖状态.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9):568—56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