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

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

ID:14936199

大小:3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31

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_第1页
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_第2页
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_第3页
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_第4页
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家控制型上市公司治理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  【摘要】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具有国资企业形象象征及市场运行主力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它们被指责为政企不分、管理效率低下,所以,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优化一直牵动着相关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心。本文在对同类研究做较全面归纳的基础上,从改善外部监督及高管薪酬决定机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核心解决方案。  【关键词】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公司治理  政府控制型上市公司指的是国有股权占绝对控股的51%以上的比例,以及虽然没有在51%以上但却持有股权比重最大、处于决策地位的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这类由国有

2、控股企业转制而来、政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占有相当大比重,它们数量多、资产规模大,其股票表现对证券市场波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公司的股价涨,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指数必涨,这些公司的股价跌,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指数必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股票被市场资金作反向利用,当要收纳中小盘股票时,用打压大市值公司股票的股价恐吓股民抛售所持股票;当要掩护在中小盘股票上的投资安然出货时,又短暂拉抬这些大市值公司股价制造市场人气未散的假象。除了市值大、不易操作,各类资金对这类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前景(指垄断地位失去的可能)存在严重的顾虑和隐忧,也是其不愿做这类企业稳定的持股

3、群体、缺乏长期做多意愿的深层原因。因此,自90年代新中国股票市场诞生以来,主要由政府主导控制的大盘蓝筹公司股票基本上没有走出过长期强于大盘的独立行情。  要彻底改善国有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恐怕还要从改善公司的基本素质和形象着手,为它们的治理弊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引导其以业绩和前景开辟成长空间,才能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长久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国有上市企业治理现存的问题归纳  对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国内专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该类上市公司的决策弊病及其产生的根源方面。归纳起来,这些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很多学者都认

4、为我国国有公司股权结构存在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在《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3)》中将“股权结构不合理”列为八大基本问题之首。李伟(2007)、张靖等(2008)认为股权过度集中,大股东国家政府机构和法人实体的决策模式雷同、低效,影响公司治理;陶育(2007)采用700家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确实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了不利影响;余希(2007)认为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公司股东间难以形成制衡关系,“内部人控制”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公司组织结构有缺陷  许小年等(2000)、李善民等(2002)认为,我国国有公司股权结构畸

5、形,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相互监督牵制功能没能正常发挥,公司内部组织制衡实际上是失效的。黄义志(2002)和焦崇伟(2008)提出当前我国国有公司的董事会独立性不强,监事会功能有限。前者认为,现行国有公司治理结构分属的两种典型模式:控股股东模式和关键人模式都使公司决策的权力中心“董事会”的独立性丧失。后者认为,监事会的监督权不完全,既无权任免不称职或恶意用权的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也无权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重要决策。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课题研究”第8期《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认为董事会会议流于形式。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6、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容易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这几乎是绝大多数学者一致的看法。内部人控制严重影响公司运作效率,破坏上市公司整体形象。费方域(1996)把内部人控制表现归纳为几个方面:(1)过分的在职消费;(2)信息披露不规范,报喜不报忧;(3)短期行为,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发展,只考虑眼前的成绩、地位和利益;(4)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50工资、奖金、集体福利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利润;(6)转移国有资产;(7)置小股东的利益于不顾;(9)不分红或少分红,拖欠债务,甚至亏损。袁桂萍(2007)运用数据说明国有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程度大约为67%,对于内部人

7、控制现象产生的原因,张靖等认为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且有效代表缺位;黎志成等认为是因为在国有股划归国有资产管理局后出现了企业经营权归属不明。  (四)国有公司治理机制低效或无效  国有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方面,唐欲静(2001)认为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有效的经营者选择机制;(2)代理级次过多和代理效率低下;(3)董事会运作机制不规范;(4)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显性报酬激励不足,经营者具有利用控制权追求灰色收入的倾向,从而使企业曝露在“道德风险”中。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多数学者的观点。黎志成等认为我

8、国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于向辉等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对经理人员过多采用软激励与软约束,而成熟市场经济中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