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通论实验指导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学生实验守则普通昆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骤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和文具等。2、在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不许嬉笑和高声谈话。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毒品和腐蚀性药品等。注意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3、要节约使用标本和药品等实验材料,节约水电。对公共财产如仪器、家具和小工具等要特别爱护。实验室内的一切设备应力求整齐、清洁,切勿杂乱放置,未经教师允许,不得带出实验室。4、仪器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报告教师。如有仪器损坏或丢失,应报告教师说明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按赔偿制度处理。5、实验完毕,应对仪器和用具进行检查,清洗整理,归还所借物品,公共用具归还原处。将昆虫尸体等残杂物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要到处乱扔。经教师验收后才可离开实验室。6、值日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整理工作。离开实验室前,应认真检查水电、煤气等是否关好,严防不安全事故发生。实验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体躯的分节现象,以及附肢着生的部位,并注意与甲壳纲、唇足纲、重足纲、蛛形纲进行比较;2、观察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3、了解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二、内容及方法:(一)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取飞蝗一头,使其头朝左,侧放在蜡盘内,用大头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将盖在体背的复翅和褶叠的后翅拉开,分别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遮盖体躯。观察:蝗虫的体躯表面坚硬的表皮为外骨骼,它们的体躯和附肢都是分节的,体躯由18或20个原始的体节组成,各体节按其功能的不同又趋向于"分段集中",因而构成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是由4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节明显,分别称前胸、中胸、和后胸。这三个体节虽然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结合,不能自由活动。中、后胸的背侧各着生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面各着生一对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在中、后胸的两侧各着生一对气门,胸部是运动的中心。腹部:由8~11节组成,分节明显,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可以伸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的尾须和外生殖器。在1-8腹节的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气管系统通过气门与外界沟通。腹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观察蝗虫后,再观察其它节肢动物,并注意进行比较。特征纲名体躯分段眼触角翅足生活方式代表种类甲壳纲头胸部、腹部复眼一对2对无至少5对水生虾、蟹、鼠妇 唇足纲头部、胸腹部有单眼或复眼1对无每节一对,第对足特化为毒爪陆生蜈蚣、钱串子重足纲头部、胸腹部有单眼或复眼1对无每节2对陆生马陆蛛形纲头胸部、腹部单眼2-6对无无共4对陆生蜘蛛、蝎子、蜱昆虫纲头、胸、腹复眼一对,眼3个或无1对一般一对共3对陆生或水生蝗虫(二)观察昆虫头部的构造: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观察蝗虫标本:1、额唇基沟:又叫口上沟,位于两个上颚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限。额和唇基统称额唇基区。沟上面部分为额区,沟下面部分为唇基。近沟的两端有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2、额颊沟: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的沟,为额和颊的分界线。两沟中间的区域为额区,沟的外侧部分为颊。此沟在高等昆虫中已消失。3、后头沟:由两上颚的后关节向上环绕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的沟。沟后的狭条骨片称后头,其颊后的部分称后颊。4、次后头沟:是环绕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在近沟两侧下端的两个陷口称后幕骨陷,沟后的骨片称次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因此,必须将头拉出来才能观察到,并能看到侧面有一两个后头突,是颈部侧颈片的支接点。5、颊下沟:是由额唇基沟至次头沟间的一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6、蜕裂线:是头顶中央的一条倒"Y"字形线,常为额的上界。此线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异很大。此外,头壳的上面部分为顶,和颊合称为颅侧区,前面以额颊沟,后面以后头沟为界。(三)观察昆虫头部的内骨(示范):昆虫头部的内骨称幕骨,是由体壁内陷而成,主要功能是加强头壳的支撑以承受口器肌肉的牵引和保护头内脑等器官。用5%KOH液在烧杯内将蝗虫头部煮沸,除去其内含物,再用清水洗净,可清晰地观察到幕骨各部分:1、幕骨前臂:是由额唇基沟两端内陷而成,外面的陷孔称前幕骨陷。可借此正确辨别额唇基沟的位置。2、幕骨后臂:是由次后头沟下端内陷而成,外面所留的陷口称后幕骨陷,可用此辨别次后头的位置,两幕骨后臂通常相接形成幕骨桥,并和幕骨前臂相连合成“P”或"X"形。3、幕骨背臂:幕骨前臂上又各生出一个突起,向背面伸到触角附近的头臂上。(四)观察昆虫的头式:昆虫的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而分成三类:1、下口式:口器向下,与身体的纵轴垂直。如蝗虫、粘虫等。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如蝽象、蝉、蚜虫等。(五)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的触角是一对分节的构造,一般着生在额区,具有感觉、臭觉和听觉等功能,形状变化很大,但基本构造相同,都是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以蝗虫的触角为例,观察以下各部分:1、柄节:是触角基部的一节,短而粗大,着生于触角窝内,四周有膜相连。2、梗节:是触角的第二节,较柄节小。3、鞭节:是触角的端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一般昆虫触角的变化是在梗节和鞭节上。观察各种类型的触角标本,并注意柄节、梗节、鞭节的变化及昆虫因雌雄不同,触角发生的变化。作业:1、绘蝗虫头部正面图,注明沟与区的名称。2、绘一触角构造图,并注明各节名称。实验二昆虫的口器及其类型一、目的要求:1、解剖观察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2、解剖观察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3、观察嚼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构造,并了解口器的变异情况和取食方法;4、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的类型。二、内容及用具:蝗虫、蝉、蝽象、蜜蜂、家蝇、天蛾、家蚕幼虫、蝇蛆等。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玻片等。三、内容及方法:(一) 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取蝗虫头一个,仔细观察,在唇基和两颊下面是取食器官──口器。昆虫因食物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也有相应的变化,但都是由一个最基本的和原始的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蝗虫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蝗虫的口器是由一个上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的。先用镊子拉动其各部分,注意它们的活动方向,然后进行解剖。首先用镊子取下悬在唇基下面的一片上唇,再按左右方向取下上颚,将头部反转沿后头孔上下方向将下颚取下,注意不要把基部拉断,最后将下唇和舌取下。将取下的各部分依次排列在玻片上,分别观察其形态特征:1、上唇:衔接于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薄片,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内唇。2、上颚:由头部第一对附肢演化而来。是一对坚硬的、中空的锥状构造,其基部具有磨碎食物的粗糙面称为臼齿叶,端部具齿,用以切碎食物的称切齿叶。3、下颚:由头部第二对附肢演化而来,位于上颚之后,分为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五部分。4、下唇:由头部第三对附肢演变而来,分为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须五部分。5、舌:是由形成头部的几个体节的腹板突出而成,蝗虫的舌为一袋状构造,位于下唇的前方。(二)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以蝉为例,上唇为一三角形小片,上、下颚延长成一细长的口针,下唇延长为喙,其背面中央有一细纵沟,用以包藏口针,一般有三节。用解剖针从基部将口针轻轻从沟内挑出,可分为四根,先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上颚,余下不易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下颚,一对上颚口针包在一对下颚口针的外面两侧,一对下颚口针的里面有由二条槽形成的粗细两管,即吸收液体的食物管和分泌唾液的唾管。舌位于口前腔内,其背壁与唇基形成食窦唧筒,其两侧即舌侧叶并入头壳,位于后唇基两侧。(三)嚼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以蜜蜂为例,上唇为一横条状,上颚发达用以咀嚼花粉和筑巢,下颚、下唇合并为一个取食的主要器官,成为吮吸花粉和水分的喙。观察蜜蜂口器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轴节、亚颏等找出它们的位置。(四)虹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成虫蛾蝶所特有,以天蛾为例进行观察,上唇仅有一狭条骨片,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卷曲为"钟表发条"似的喙,内侧凹陷成槽,当两下颚嵌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封闭的、管状的取食的食物道。下唇须一般均甚发达。(五)舐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是双翅目蝇类具有的口器。将家蝇标本放在解剖镜下观察,头部腹面突出一个粗大的喙,是由下唇形成的,喙的前端有两个椭圆形的瓣,叫做唇瓣,在喙的基部(基喙)两侧有一对不分节的下颚须,喙的前壁凹成唇槽,上唇为一尖削的长片盖在唇槽的上面。用细针将上唇挑起,一个尖削的舌在唇槽中央,在唇瓣上有许多环沟,液体食物顺环沟流到前口,进入食物道。(六)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类型:1、蝇类幼虫的口器:蝇类幼虫(蝇蛆)的口器为刮吸式口器,蛆的头部不发达,缩入胸内,口器仅是一对口钩,口钩能上下活动,用以刮碎食物,然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取作用,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2、家蚕幼虫的口器:家蚕幼虫的口器为咀嚼口器,上唇及上颚正常,下唇、下颚和舌合并成为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尖端具有突出的吐丝器。作业:1、绘咀嚼式口器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2、列表比较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嚼吸式口器的异同。 实验三昆虫胸部的构造及胸足的类型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胸部的构造特点;2、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胸足类型。二、材料及用具:蝗虫、蜜蜂、螳螂、龙虱(雄)、蝼蛄等液浸标本及玻片标本。解剖镜、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三、内容及方法:(一) 昆虫胸部的构造:取蝗虫一头,观察前、中、后胸连接的情况:前胸与生翅胸节分离,中后胸之间薄膜消失,紧密联结,每个胸节的侧腹面各着生一对翅。然后将头部轻轻拉出,露出头部与胸部连接的颈膜,在膜的两侧各有两块侧颈片。1、前胸的构造:蝗虫的前胸发达,呈马鞍形延伸至两侧。将前胸背板连前足取下,仔细观察背板、侧板和腹板并区分之。前胸背板构造简单,常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如螳螂的前胸背板呈长杆状,菱蝗的前胸背板延伸至腹部末端,角蝉的前胸背板前端延伸呈角状。2、具翅胸节的构造:昆虫的中后胸背侧方各着生一对翅,故称具翅胸节,在构造上也发生了变化,背板、侧板和腹板都较发达,而且紧密连接形成一块。将蝗虫的中后胸取下,从侧面剪开成背面和腹面两部分,然后将背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背面向上)再把这一块的前后翅展开,用针固定,以便观察背翅突。注意观察飞蝗的前脊沟和前盾沟在中央一段重合,所以前盾片不是一整条而是两边各一片。后胸背板在观察中注意腹部的端背片向前与后胸小盾片接合紧密,形成后胸背板最后的一部分,称后背片(或小盾片)。 在观察侧板时,将另一胸部由背中线和腹中线(可以略偏右方,以保留背和腹中线的构造)前开成两半,将左半置于蜡盘中(外面向上用大头针固定)再将翅拉开固定。以观察上侧片等构造。每节侧板中央有一条侧沟,将侧板分为前侧片和后侧片,侧沟上端连接侧翅突,下端连接侧基突。侧翅突与翅的腋片相接,侧基突与胸足的基节窝相接。胸部有两对气门,中胸气门在前侧片前面的节间膜上,后胸气门在中后胸之间。具翅胸节的背板常被前胸背板或翅复盖,将翅伸展后才能见到,半翅目、鞘翅目昆虫的中胸和后胸背板也被复盖,仅中胸的小盾片露出在翅基部之间,为一小三角形骨片。观察金龟甲、赤条蝽的中胸小盾片。在观察腹板时,将已剪下的腹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腹面向上),注意蝗虫的间腹片(即具刺腹片)已失去其原始地位,向前伸在中胸腹脊沟中央。中后胸的大小与翅的发达程度有关。(二)观察生翅胸节的内骨骼:1、悬骨:是背板前脊沟内陷的前内脊发展成的一对片状构造,以供强大的背纵肌着生。注意飞蝗的胸部有几对悬骨,各处何体节。2、侧内突:是由侧板内陷而来的侧内脊向内延伸成的臂状骨。3、腹内突:是由腹板内陷而成的一对突起,伸向侧内突,并与侧内突接在一起,外面留一条腹脊沟。4、内刺突:是具刺腹片内陷的突起,以供部分腹纵肌着生,在前胸中特别发达。(三)、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1、胸足的基本构造: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着生在胸部侧腹面。足的变化很大,同一种昆虫的三对足因功能不同,形状也不同,但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观察蝗虫的中足,由六节组成。从基部向端部依次称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除前跗节外,各节大都呈管状,节间有膜相连,可以活动。基部着生在基节窝内,以膜与胸部相连接。跗节又可分为2-5个亚节,同种昆虫有时三对足的跗节数目也不同,是分类上常用的特征之一。前跗节变化甚大,注意观察飞蝗前跗节的两个侧爪及爪间的中垫。跗节下面的垫状构造则称为附垫,在虻和蝇类等昆虫中,爪间常有刺或爪下有垫物,称做爪间突和爪垫。2、足的类型:昆虫的足绝大多数都用于支持身体和行动,但由于生活环境及习性的不同,有些昆虫的前足或后足变化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器官。观察步行虫、蝗虫后足、蝼蛄前足、螳螂前足、蜜蜂后足等各属何种类型? 作业:1、分别绘蝗虫中、后胸背板、侧板和腹板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2、绘足的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实验四昆虫的翅一、目的要求:1、了解翅的基本构造;2、观察翅的褶叠机构、连锁器、平衡棒和翅的类型;3、掌握脉序的基本情况及其名称,以及它们的变异。二、材料及用具:蝉、蜜蜂、石蛾、蝶类、蝗虫、金龟甲、蝽象、蓟马玻片、蝇类、蜻蜓、草蛉、天蛾等。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 三、内容和方法:(一)翅的基本构造和分区:昆虫的翅一般都呈三角形,因此有三边和三角,分别称做前缘、外缘、和后缘;肩角、顶角和臀角。取蝗虫一头,观察后翅的形状,区分翅面的分区。翅与胸部的连接是靠腋区内的薄膜和腋片,翅的褶叠是靠膜中的第三腋片上着生的翅褶肌的收缩所引起的。将蝗虫的翅展开,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内(或软木片上),观察翅基的腋片,腋片位于翅基与胸部背板间的腋区内,仔细观察腋片与中片之间以及与背板、侧板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后翅观察)。1、第一腋片里面和背翅突交接,外面和第二腋片相接,前端的突起与亚前缘脉基部相交接。2、第二腋片大至呈三角形,里面和第一个腋片相接,外面和中片相接,径脉基部交接在第二腋片的前端。注意第二腋片的下面正顶在侧板的侧翅突上,成为一个活动枢纽。3、第三腋片一般为一长形骨片,基部与第四腋片相接(在无第四腋片的昆虫中,则于背板的后背翅突相接)外端与臀脉基部相接。第三腋片前缘中部有一前凸的突起,突起的外面与基部的一片中片紧接,另一片中片就接在基部中片的外缘,二者之间可以扭动。中片与中脉及肘脉基部相接。4、蝗虫的腋片除第一、第二、第三腋片之外,还有第四腋片,这可能是由后背翅突分离出来的。所以后背翅突不甚明显,第四腋片是一很小的骨片,位于第三腋片和后背翅突之间。(二)翅的类型:昆虫由于种类和翅的功能不同,因此翅的质地、大小、形状等也不同,同一种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不同。1、按翅的质地可分为四种:(1)蝗虫的前翅,质地坚韧,半透明,皮革质,复在后翅上面称革翅。(2)金龟子的前翅。质地坚硬,角质,不透明,用来保护后翅称鞘翅。(3)蝽象的前翅,基半部为角质,端半部为膜质,称为半鞘翅。(4)蜜蜂的前后翅,质地一致,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称膜翅。2、翅的质地均为膜质而翅面的外长物不同,据此,可分为三种:(1)蛾蝶的前后翅翅面复盖有鳞片称鳞翅。(2)毛翅目(石蛾)的前后翅翅面有毛称毛翅。(3)蓟马的前后翅翅缘有长毛似缨叫缨翅。3、由于翅的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变异:(1)平衡棒:如蚊、蝇等的后翅。(2)伪平衡棒:如拈翅目雄虫的前翅。(三)脉序及其变异;观察石蛾脉序。石蛾(毛翅目)前翅脉序近似假想脉序,只是C合并于前缘Cu2不甚明显,A合并仅基部分开,与假想脉序图作对比,辨认它的脉序。 翅脉的变异很大,有的增多,有的减少(合并或消失),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1)在原有的纵脉上分成较多的支这种分支称付脉。仔细观察草蛉翅脉,Sc长而直,其前方(即Sc与C脉之间)有许多小脉称缘付脉。(2)在两纵脉之间加插一条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有的纵脉分出,因此不与纵脉直接相连接,而是与横脉连接,这类脉称闰脉或加插脉。如食蚜蝇翅脉在径脉和中脉之间有一闰脉。翅脉的减少也不外乎两种:(1)观察天蛾的翅脉,后翅中Sc和R合并成一条脉,Rs不分支。(2)继续观察天蛾的翅脉,中脉仅三条,基部消失,R与Cu主干和一些横脉形成中室。另外观察蝇、小蜂、姬蜂、盲蝽、蜻蜓等的翅脉,注意翅脉的变化及翅痣、翅室等。(四)翅的连锁器:昆虫的前后翅能一致行动是由于翅的连锁器的作用。 (1)观察蝉的前后翅如何连锁?(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如何连锁?注意后翅前缘的翅钩列。(3)观察天蛾后翅前缘基部的翅缰和前翅下面的翅缰钩,注意如何连锁。作业:1、绘石蛾前翅脉序,注明各脉的名称。2、试述翅脉的形成及其功能。 实验五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外生殖器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变化;2、了解昆虫腹部的附肢和外生殖器──产卵器、交配器的一般构造。二、材料及用具:蜉游、蜻蜓、飞蝗、蟋蟀、螽斯、蝉、姬蜂、雄蛾等液浸标本;粘虫幼虫及小麦叶蜂幼虫液浸标本。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大头针等。三、内容和方法:(一) 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昆虫腹部一般为9-11节,每节分背板与腹板,侧板则不发达。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后节前缘套入前节后缘内。比较低等的昆虫腹部一般由11节构成,比较高等的昆虫腹部没有11节,有的愈合,有的消失,除了原始的一些昆虫和幼虫期外,腹部都没有行动的附肢,但末端数节的附肢则形成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的节数和形状的变化很大,观察蝗虫的腹部构造:蝗虫腹部共11节,第1-8节比较简单,第9-10两节较小,背板与腹板之间以膜相连,腹部第一节两侧各有一个听器,腹部1-8节各有一个气门,肛门位于腹节的末端,开口于肛上板之下,两肛侧板之间(肛上板是第11节背板,肛侧板是第11节腹板)。在两肛侧板上还着生一对尾须,是第11节的附肢,外生殖器也是附肢。(二)昆虫腹部的附肢──无翅亚纲成虫和有翅亚纲昆虫幼虫期腹部的附肢:取石炳观察腹部第2-9节上各有一对附肢,它包括位于基腹面的两块肢基片和它前端的可动的刺突和泡。取跳虫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腹部的3对附肢;第一腹节上有一个粘管,末端分成两叶的一个泡,这是第一对附肢,在第三和第五节上有握弹器和弹器,也是该节附肢特化而成。观察粘虫腹部的5对腹足,小麦叶蜂腹部的7对腹足,它们都是腹节上的附肢。(三)腹部的外生殖器: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以蝗虫为例进行观察:自腹部第8节腹板生出一对钻头状的产卵瓣,称为第一产卵瓣,自腹部第9节上生出一对称为第三产卵瓣,二者组成产卵器,产卵孔即开口于其内基部。第二产卵瓣着生于第9腹节的腹板上,很小,无甚作用,在第一对产卵瓣之间,产卵孔下方还有一个小三角形薄片,称导卵器。没有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如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它们的腹部末端若干节细长而套叠,产卵时可以伸长,观察菜粉蝶或夜蛾科雌虫腹部末端的伪产卵器。产卵器的有无、形状和构造的不同,反应了昆虫的产卵方式和生活习性,具有产卵器的昆虫,产卵在植物组织内或土里,如蝗虫、叶蜂等。无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只能将卵产在寄主表面。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1)观察蝗虫雄虫,用镊子轻轻拉下下生殖板,可见其阳具呈钩状,无抱握器。(2)观察粘虫雄蛾,腹末有一对大形抱握器,可见到内部的阳具。(3)取飞虱一头,将腹末端朝上,观察其构造.(常用抱握器的构造来区分飞虱的种类)。 作业:1、绘雌性蝗虫腹部末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2、蝗虫雌雄性外生殖器着生在哪些腹节上?实验六昆虫卵、幼虫、蛹的类型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卵的构造类型及产卵方式;2、了解昆虫幼虫的特征及类型;3、了解昆虫蛹的类型。二、材料及用具:1、飞蝗、螳螂、大青叶蝉、梨星毛虫、草蛉、菜白蝶、玉米螟、球坚蚧、天幕毛虫、蝽象等的卵块。2、小地老虎、芫菁、叶蜂、步行甲、金龟甲、瓢虫、象甲、金针虫、蝇类等的幼虫。3、金龟甲、粘虫、豌豆潜叶蝇的蛹。扩大镜、解剖镜、解剖针、解剖剪、镊子。三、内容及方法:1、 观察蝗虫微卵管的玻片标本,其中充满正在发育的卵,每个卵的中央或一端有一个细胞核,其轮廓清晰,这是未受精的卵或未进入发育的卵的特征。昆虫已产下的卵粒,大多都是受精卵(少数为未受精卵),其细胞已进入发育分裂。2、取一个洗净的蝗卵,在镜下观察,卵呈长形,略弯。内部充满细胞质和卵黄球。压破卵壳,可看到黄色的内含物,其中球形油珠乃是卵黄球。将卵黄等物洗去,留下的皮即为卵壳。剪一小块卵壳,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微细的网状纹,乃是卵管壁的滤泡细胞分泌物形成的印痕。卵壳的花纹各种昆虫不同。可作为识别种的依据。3、 观察以下各种昆虫的卵,了解产卵方式,保护特点及形态特征。(1)菜白蝶卵:黄色、炮弹形、单产于十字花科植物叶上,表面有纵横脊纹,外无保护物。(2)梨星毛虫卵:聚产、单层、二层或三层,卵粒椭园形,外无保护物。(3)三化螟卵:聚产、表面复盖有雌虫体毛,起保护作用,卵粒扁长园形。(4)斑衣蜡蝉卵:单层聚产,排列成行,上复一层灰色粉状物质,很厚,整个象一块污泥贴在树木枝干上。(5)茶翅蝽象卵:单层聚产表面无复盖物,卵粒直立如鼓。(6)球坚蚧卵:用针拔开雌性球坚蚧的遗留体壁可见到隐藏于下面成堆的卵。因为雌虫固定生活,卵产于母体下,死去的雌虫遗体成为卵的保护物。(7)螳螂卵:聚产成块,外有松软而具韧性的鞘。(8)飞蝗卵:卵产于土壤中,聚产成块,卵块成长圆柱形,外面包着一层胶质,成卵囊。卵粒规则地排列在卵囊中。(9)大青叶蝉卵:在寄主枝条上可看到裂口和肿胀的表皮,揭开表皮,即可看到排列成行的长形卵粒。因为雌成虫具有发达的产卵器,可以刺破寄主,将卵产在植物组织中。(10)草蛉卵:具有丝状柄,竖立于蚜虫群体之中,使卵不受蚜虫挤拥或排泄物的影响,这也是卵的一种保护形式。(11)豌豆象卵:产在豌豆荚上,有的单产,有的在一粒卵上又重叠一卵,称为"双重卵",间或还有"三重卵",乃是对寄生天敌的适应,保护下面的卵不被天敌寄生。4、 取下列昆虫的幼虫观察: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无复眼,(2)无翅或翅芽(3)触角很不发达或完全退化(4)与成虫形态完全不一,是完全变态类幼虫的特征──异型幼虫。根据足的发达程度,可以将幼虫分为四大类:(1)原足型(示范):很象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腹部分节或不分节,胸足和其他附肢只是几个突起。膜翅目寄生蜂类的早期幼虫属之。(2)多足型:除具三对胸足外,还有腹足,又分为: a、蛾蝶类:有2-5对腹足,有趾钩。b、叶蜂类:通常有6-8对腹足,无趾钩。观察玉米螟、粘虫、地老虎、尺蛾、菜青虫、小麦叶蜂等幼虫,注意各有几对腹足?有无趾钩?怎样排列?(3)寡足型:只有三对胸足,无腹足,根据体形等又可分为:a、丙型:身体较短,略呈纺垂形,胸足发达,善爬行,有发达的感觉器官,通常是活跃的捕食者。观察瓢虫、草蛉幼虫。b、蠕虫型:体细长,略扁平,粗细相仿呈蠕虫状,不善爬行,多生活于土中等。观察金针虫、黄粉虫、拟步甲的幼虫。c、蛴螬型:体多肥胖,弯曲呈“C”型,体柔软,行动迟缓,多生活于土中。观察金龟子幼虫。(4)无足型:无胸足和腹足,根据头部的发达情况,又可分为三类:a、显头式(全头式):有明显的骨化的头部。观察天牛及稻摇蚊幼虫,吉丁甲幼虫等。b、半头式: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往往大部缩入胸内,观察牛虻幼虫。c、无头式(蛆型):头部退化,仅存某些痕迹,并全缩入胸内。观察蝇类幼虫。5、取下列昆虫的蛹进行观察:蛹是全变态昆虫所特有的一种虫态,按其外形可分为三类:离蛹:附肢和翅不粘着在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具有这种蛹。‚被蛹:附肢和翅粘着在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和全部腹节不能活动。鳞翅目蛹属之。ƒ围蛹:由最后一龄幼虫的皮形成蛹壳(一桶形的硬壳),其中包着一离蛹。为双翅目的蝇类所特有。作业:1、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卵的特点:虫名产卵部位产卵方式保护物卵粒特点菜白蝶甘兰叶片散产无炮弹形、有纵横脊纹 2、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幼虫特点和类型:虫名头发达程度胸足腹足类型 实验七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生活史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相应的幼期类型;2、了解幼期虫龄的鉴别方法;3、学习昆虫生活年史图表的制作方法。二、材料及用具:1、衣鱼、飞蝗、蜻蜓、豆芫菁、小地老虎等昆虫的变态标本;2、飞蝗各龄若虫和成虫;3、小地老虎、棉铃虫生活史研究资料。解剖镜、扩大镜、米尺、座标纸。 三、内容和方法:1、昆虫的变态类型:(1)衣鱼:属表变态。其特点是各龄若虫和成虫之间,除触角及尾须环节数目、外生殖器的生长分化,以及体形大小之外。均无其他差异。即从卵孵出的幼虫已基本具备成虫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触角及尾须数目增多,鳞片及刚毛增长有变化,但这些变化不很明显,成虫腹部还有附肢(刺突)。其幼虫称为“原型幼虫”。(2)飞蝗:蝗蝻(若虫)和成虫体形比较相似,成虫有发达的翅,而蝗蝻只有翅蚜,为不全变态类的渐变态。其幼虫称为同型幼虫。(3)蜻蜓:属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基本构造比较相似(如复眼、翅和翅蚜、足等)。但某些器官形态有较大的差异,成虫有细长的腹部,而幼虫腹部粗壮而短,口器为咀嚼式,但幼虫的下唇特别长,覆在头的前方成“口罩”。这是由于成幼虫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适应变化。其幼虫通常叫“稚虫”,属亚同型幼虫。(4)小地老虎:属完全变态,成虫与幼虫显然不同。幼虫生长到最后,必须经过蛹才能变为成虫,幼虫各龄期除体型大小有差异外,别无其他差异。其幼虫称为异型幼虫,此类幼虫的特点是无复眼和外生翅蚜。(5)豆芫菁:属全变态类的复变态。幼虫和成虫显然不同,经过蛹期变为成虫,属全变态,异型幼虫类,在其各龄幼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形态差异,这是由于各龄幼虫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结果。第一龄有发达的足和长形的身体,行动敏捷活泼,在土里搜寻蝗卵,一经进入蝗卵囊内并取食后,脱皮成为行动缓慢、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的蛴螬型幼虫,这样经过2-4龄,深入土中,转变为胸足更加退化,不食不动,体壁坚硬的拟蛹。第六龄又为蛴螬式,最后化蛹,比一般全变态的更为复杂,称为复变态。 2、幼期虫龄的鉴别:取飞蝗蝻浸渍标本和触角玻片标本,在解剖镜下观察,参照下表鉴别龄期。虫龄特征一龄二龄三龄四龄五龄体长(毫米)5-109-1410-2116-2526-39翅蚜不明显翅芽稍现,前后翅芽相差不大,翅尖略伸向后下方。翅芽明显,前翅狭长,后翅芽略呈三角形,翅尖伸向后下方翅芽黑色,长达腹部第二节,翅尖开始伸向后方。翅芽黑色,长达腹部第4-5节,翅尖伸向后方。触角节数13-1418-1920-2122-2324-25前胸背板背板后缘成直角背板开始向后延伸。背板显著向后延伸,掩盖中胸后面部分,后缘成锐角,前缘开始向前延伸。背板后缘向后延伸,掩盖中胸和后胸的背面部分,后缘角度减少 飞蝗蝻各龄主要特征比较表3、昆虫年生活史图表的制作:将观察得来的年生活史的文字记载资料,用公式图表等方法表示出来,使人一看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小地老虎年生活史观察资料(武功)虫期代别卵幼虫蛹成虫一3/下-4/下4/中-6/上5/下-6/中6/上-6/下二6/上-6/下6/下-7/下7/中-8/上7/下-8/下三7/下-8/中8/上-9/上8/上-9/上9/中-10/上四9/中-10/上9/下-4/下3/上-4/中3/上-4/下 作业:1、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变态2、图解小地老虎(或棉蛉虫)生活年史。(见下页表)实验八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及消化器官、排泄器官和循环器官 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并练习解剖方法;2、了解消化道的基本形态;3、了解排泄器官----马氏管的着生部位、数目和形状等。4、了解昆虫背血管的基本构造;二、材料及用具:蝗虫、家蚕。解剖镜、解剖剪、解剖针、镊子、大头针、蜡盘等。三、内容及方法:(一)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观察;取蝗虫一头,先剪掉翅、足等,准备进行解剖。用解剖剪将蝗虫体躯的左半部剪掉。剪时先从腹部末端肛门处开始沿着靠近背中线的地方剪开,直到头部。再沿腹中线的旁边剪开腹面,然后将左半边体躯轻轻取下。注意由气门通入的银白色气管,是昆虫的呼吸气管。将剩下的半边体躯放在蜡盘中用大头针沿剪开处斜插固定住。使体躯展开以便观察,然后在蜡盘内放入清水浸泡虫体。用镊子轻轻取掉肌肉以便观察其内部器官,注意在取掉肌肉时可以观察具翅胸节的主要肌肉:1、连接背板与腹板的强大的背腹肌;2、两悬骨间着生的强大的背纵肌。然后观察由口腔到肛门的一条长管——消化道;在消化道后半部即中、后肠分界处,着生有很多细长的管子---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在消化道的上方的一条细管---背血管,是循环器官;在消化道的下方的一条管子(白色细带)---腹神经索。 最后观察消化道背侧面的一对卵巢,输卵管或睾丸、输精管,是昆虫的生殖器官。另取家蚕幼虫一头,自气门上线用解剖剪剪开,再用大头针将其两侧钉在蜡盘中,观察血腔,放入清水,淹没虫体,再观察中央的消化道,是否可见马氏管?与蝗虫有何不同?然后用镊子取掉消化道,可在腹面中央观察腹神经索,以及血腔内两侧长而弯曲的白色丝腺,即下唇腺。(二)昆虫消化道的基本形态观察:取蝗虫一头,沿背中线剪开(注意剪刀尖略向上挑起体壁,以免碰伤内脏)左右分开钉在蜡盘内,放入清水,取掉生殖系统使露出整个消化道,进行以下观察: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中肠又称胃,其前端向外突出六个长纺垂形胃盲囊。中肠的后端附着许多细长丝状管子,为马氏管,它的着生处为中后肠的分界。前肠为口腔到中肠之前一段,如何在外形上区分咽喉、食道、素囊和前胃?后肠又可分为几部分?外形上如何区分?在蝗虫的素囊两侧有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各通出一条导管,在食道附近汇合进入口前腔,可分泌唾液进行食物的初步消化。(三)、昆虫的排泄器官:取蝗虫和家蚕各一头进行解剖,首先剥离出消化道,注意观察围绕在消化道四周的细长马氏管着生的位置和数目。马氏管是弯曲的盲管,其端部着生在血腔中,还是附着在其他组织上?是每根马氏管单独附着,还是末端汇合后再附着?(四)、昆虫的循环系统:1、背血管的观察: 取一只活飞蝗或蟋蟀,以乙醚麻醉后剪开腹部侧面,平展于蜡盘中固定之,注入生理盐水并将蜡盘放在水浴上加温(约30°C左右)。在扩大镜下操作。除取体壁中的其它部分(消化道、脂肪体、生殖系统等)即可清晰地看到背面中央纵贯一条透明的背血管。使蜡盘保持在温暖条件下,观察各心室的搏动情况特别注意心室外搏动的顺序,以及翼肌的特点(三角形)在解剖镜下计数心室的数目及其与体节配置的关系。在背血管处滴加1-2滴0.1%次甲基兰生理盐水待着色后,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心翼肌的特征。2、辅搏动器的观察:取一只活的麦二叉蚜(或其它淡色蚜),放于载玻片上,滴1-2滴水,然后将盖玻片轻轻盖上,要求将蚜虫压住但不压破或压死。放在低倍镜下观察其胫节基部侧面,可看到一个搏动着的器官,称辅搏动器,辅搏动器的搏动可使血淋巴在附肢中完成循环流动。 作业:绘昆虫的消化系统附排泄系统图。 实验九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体一、目的要求:1、了解气管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状况及气门的形状和排列情况;2、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3、了解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4、了解昆虫主要内分泌腺体的种类、形状、位置及功能;了解昆虫内激素在调解昆虫生长发育及变态中的作用。二、材料和用具:飞蝗、蜚蠊、蚜虫、粘虫(或其他鳞翅目幼虫)、家蚕、蛴螬、叩头甲幼虫、小蠹甲幼虫、食根叶甲幼虫、象甲幼虫、蛆、蚊蛹、孑孓、未成熟的蟋蟀(固定浸渍标本)或活虫、夜蛾雌虫或活的雌性七星瓢虫、三种类型的卵巢管玻片标本(土蝗、蝽象、瓢甲、步行甲、家蝇及蛾类)、家蚕4龄、5龄活幼虫。解剖镜、扩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甘油、蜡盘、解剖针、解剖剪、10%KOH液,酒精灯、小烧杯(50、100ml)、洗瓶、次甲基兰或酸性复红染色剂、生理盐水、细白线、棉花、大培养皿、载玻片、标签、乙醚或氯仿。三、内容及方法:(一)呼吸系统的观察:1、气管系统的观察:从背中线剪开家蚕体壁,固定在蜡盘中,便可看到很多树状分枝的黑色气管,气管丛按体节配制,向外通气门。在一丛气管上找出伸向背面的背气管支、伸向腹面的腹气管支和伸向内脏的脏气管支以及各气管支汇合而形成的气门气管干(纵气管干),并与气门相连。另取一家蚕幼虫,由背中线剪开体壁,并投入10%KOH液中加热煮沸至虫体内脏腐烂成浓褐色时为止,取出用水冲洗后观察其气管系统全貌。2、气管构造的观察:解剖一只用浸渍液固定的家蚕,任意剪一段较大的黑色气管,在解剖镜下轻轻拉断,可看到内膜上有形成螺旋状的脊,即气管的螺旋丝。在抽出螺旋丝以后的气管上,仅留下了半透明的、由气管细胞组成的气管外层。将此段气管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甘油,加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气管细胞和螺旋丝的形态。3、气门的构造与类型:(1)外闭式气门:取一只活蝗虫,在解剖镜下观察位于中、后胸侧板之间的胸气门构造,注意其关闭的方式和形态特点。(2)内闭式气门:取家蚕幼虫,将一个气门连同周围的体壁剪下,反转固定于蜡盘中,在解剖镜下细致的剔除气管丛,仅留一小段气门气管,了解其关闭机能。 (3)气门的形式:取家蚕气门把气管上的螺旋丝除去放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气门片和气门栅的形状;取金龟甲幼虫气门观察其形状;取金针虫气门、象甲气门、小蠹气门及水叶甲气门观察它们各自的形状。4、气管系统的变异:a、周气门式:有9对气门,一对在前胸节上,8对在1-8腹节上,如蝗虫、家蚕等陆生昆虫。b、两端气门式:具有两对有效气门,分别位于前胸和第8腹节上,如家蝇幼虫。c、后气门式:蚊类幼虫玻片标本。d、前气门式:蚊蛹玻片标本。e、无气门式:气门全部封闭或根本没有气门,气门气管成为一实心索。(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观察(示范):1、腹神经索的观察:选用蝗虫一头,沿背中线从腹部末端向前剪开至前胸背板前缘,然后由背面分开,固定在蜡盘内,注入清水淹没虫体,将生殖器官、消化道的素囊至肛门部分取掉,观察腹神经索和神经节。注意观察在胸部和腹部各有几对神经节?有无分支?是否可看到同节神经节间的神经连锁?2、脑及咽下神经节的观察:取一只飞蝗,解剖其胸部,找到胸神经节的位置,然后将虫固定于蜡盘中,由头部复眼后方沿上颚基部剪开,除去后颊部分。在解剖镜下仔细地用镊子剔除肌肉,并剪去头部的消化道。观察脑的正面和侧面的构造。连接复眼的是复眼神经,特称视叶,与视叶直接连系的是前脑,是脑中最大的部分。前脑之下是中脑和后脑,后脑之下的围咽连索神经和咽下神经节相连。欲观察咽下神经节,首先应将头内骨剪掉,然后使头壳正面向下固定,解剖观察。3、交感神经的观察:腹交感神经起自咽下神经节,向后通过腹神经索由神经节到神经节。剪取家蚕腹神经索中、后胸的一段神经,放于载玻片上,盖以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神经节上伸出的神经分支,位于中央的不成对的神经即为交感神经。(三)生殖系统形态的观察:1、取雌雄蝗虫各一头,剪去翅和足,然后沿背中线剪开,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中,加清水淹没虫体进行观察;(1)雌蝗:在消化道的背侧,并列着一对卵巢,卵巢由许多卵巢管组成,其中纵列着黄色的椭圆形的卵。每一卵巢的端部为端丝,许多端丝集合而成悬带,附着于临近的脂肪体或体壁内面,卵巢管的下端是以卵巢为管柄,与侧输卵管相连接的部分是输卵管,用以暂时贮放成熟的卵,两根侧输卵管与中输卵管相连,向后至导卵器的基部,中输卵管的开口即为生殖孔,在输卵管的背侧面有管状受精囊,用以接受和贮存雄性精子,在左右卵巢的前端各有一根管状曲折的附腺,其分泌液可使产下的卵粘集成块。(2)雄性:在消化道的背侧有黄白色的块状物,即为睾丸,睾丸亦由许多睾丸小管组成,它们都与细小的侧输精管相通,两根侧输精管与射精管相通,射精管即开口于阳具的端部,称生殖孔,在射精管和输精管上,着生附腺一对,其分泌液用以浸润精子。2、解剖粘虫或小地老虎的雌蛾,观察其生殖系统的构造:取雌性粘虫一头,从腹部背面剪开,首先看到的是许多象葡萄一样的白色脂肪体,并由许多气管把它们缠连在一起,挑开脂肪体,可见到一个长而弯曲的膜质囊,就是交尾囊,其下面便是一对卵巢,每个卵巢由4根象长豇豆似的卵巢管组成,折叠在腹部中间,长约3-6厘米,卵巢管的顶部呈细丝状称悬带,卵巢管的基部通到侧输卵管上,两根侧输卵管又汇合成中输卵管,经外生殖腔,开口于腹部第九节产卵孔,中输卵管只有几毫米长,观察时必须取掉交尾囊和脂肪体,才能看到。在中输卵管上连接着一个受精囊,还有一个导精管与交尾囊相连,交尾囊的开口在腹部第八节上,称交尾孔,在外生殖腔上连有透明乳白色的附腺囊,上有一对又细又长的生殖附腺,已经交尾的雌蛾,在交尾囊中可以看到一个或更多的精珠(精包),精珠的形状象黄豆粒,由膜质的精包和骨化富有弹性的精包柄组成,精珠原是雌蛾的组成部分,交尾时由雄蛾将整个精珠放入交尾囊中,精子即贮存于精珠内,每交尾一次,交尾囊中就留有一个精珠。(四)内分泌腺体 取活家蚕5龄幼虫,用氯仿或乙醚麻醉后,由背中线剪开,剪到胸部时,剪刀尽量向上挑起以免损伤内部器官,剪开后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放入清水,然后观察:1、前胸腺:首先将家蚕消化道两侧的丝腺移走,然后找到前胸气门的位置,可以看到由前胸气门向体内伸出的气管丛,小心分离气管丛,在其基部,靠近体壁处有一膜质透明状腺体,即为家蚕的前胸腺,腺体基部向左右两侧分支交叉在气管丛之间,因前胸腺呈透明状需仔细辨认才能找到。找到后,由后向前顺腺剥离,直到头侧肌肉中它的前端亦分为两支,有的虫体前胸腺的中端有分支,仔细观察前胸腺上有气管及神经分布其间,分布于前胸腺的神经主要来自于前胸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及中脑。取出前胸腺放在载玻片上加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及构造。前胸腺分泌的激素在昆虫生长发育中起何调解作用?2、心侧体与咽侧体:解剖头部,先找到脑,由前向后完整地将脑剥离出来,沿脑的后方消化道的两侧仔细分离,可以看到一个很小的乳白色球状腺体,即为咽侧体,其体积仅有脑的1/10左右(必须在解剖镜下才能找到)。咽侧体前方紧接着略为膨大,呈透明膜状的结构,便是心侧体。再顺着咽侧体和心侧体追索,可以看到一条极细的神经由心侧体联到前脑。这是心侧体神经。咽侧体和心侧体分泌的激素在昆虫生长发育中起何调节作用?3、脑激素的结扎实验:取进入5龄后的1、3、5、6、7天的家蚕幼虫各10头,分别用细棉线套成环,将家蚕的头部送进环内,用力结扎好扣,剪断线头,结扎的部位应以刚好把脑扎去为准。逐个做完后,按不同的日龄分别放入不同的大培养皿中,写好标签,注明日龄及结扎日期,放置室内阴凉处。以后每天观察记录,观察与记录的项目包括头部死亡脱落时间,幼虫脱皮化蛹时间,幼虫存活时间等。实验结果应该是日龄短的幼虫不能化蛹,日龄长的可以化蛹,并找出蛹的临界期,实验结束时应统计其结果并解释说明原因。作业:1、记述所观察昆虫的背血管的构造。2、绘昆虫生殖系统图(雌或雄),并注明各部分名称。3、分别绘家蚕前胸腺、心侧体和咽侧体的相互位置和形态图。4、 回答本次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十昆虫纲INSECTA的分类目的:1、了解昆虫纲分目的特征。2、认识昆虫纲主要目。材料:1、实验标本:跳虫、蜚蠊、飞蝗、蠼螋、蜻蜓、蓟马、蝽象、蜡蝉、草蛉、地老虎、粉蝶、金龟子、胡蜂、蜜蜂、食蚜蝇、大蚊。2、示范标本:衣鱼、石丙、原尾虫、蛱尾虫、白蚁、螳螂、竹节虫、足丝虫、啮虫、虱、襀翅虫、蜉蝣、蛇蛉、大齿蛉、蝎蛉、石蛾、蚕、捻翅虫。用具:扩大镜、双筒解剖镜、显微镜、拨针实验内容:1、弹尾目Collembola:观察长跳虫或园跳虫的玻片标本,触角为4—6节。长跳虫的腹部仅6个环节;园跳虫1—4腹节愈合成球状,环节更少。由侧面观察,腹部腹面第一节有一个腹管(粘管),第3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有一分叉的弹跳器。2、缨尾目Thysanura:观察衣鱼或石柄、体长而末端尖削,被有鳞片。触角细长多节为丝状。腹部未端有一对尾须和一条中尾丝,第2—9腹节上有成对的刺突和能伸缩的泡囊。3、蜚蠊目Blattodea:观察蜚蠊,身体扁平;前胸背板很大,盖住头部;触角长;腹未具有短而分节的尾;前翅皮革质,称复翅,后翅膜质,臀区很大。4、等翅目Isoptera:观察有翅白蚁,触角呈连珠状;翅基有横缝,称“脱落缝”。前后翅形状及脉纹相似,但须明确,等翅目昆虫多态型,有大翅、短翅、无翅型。5、螳螂目Mantodea :观察螳螂,前胸很长;前足捕捉式;前翅为复翅,后翅扇状,可纵褶。6、直翅目Orthoptera:观察飞蝗,口器标准咀嚼式;前翅为复翅,后翅膜质,扇状,可纵褶;后足为跳跃足。7、革翅目Dermaptera:观察蠼螋,体长形坚硬;前翅短小,角质;后翅扇状;翅脉放射状;平时折起放在前翅下;或无翅。跗节3节。尾须钳状。8、蜻蜓目Odonata:观察蜻蜓,头和复眼大;触角鬃状;胸部大,侧板倾斜;腹部细长。前后翅不能收缩,脉纹网状,近顶角处翅膜厚起,形成“翅痣”。9、缨翅目Thysanoptera:观察蓟马玻片标本,体细,翅狭长,翅缘具长毛。足端无爪,中垫膨大呈泡状,口器锉吸式,上颚与下颚左右不完全对称。10、半翅目Hemiptera:观察蝽象,口器刺吸式,从头前方生出;前翅为半鞘翅,左右翅的膜质部分相互重叠。11、同翅目Homoptera:观察斑衣蜡蝉,口器刺吸式,但喙由头的后方伸出,前翅质地均一,左右翅不相叠。12、脉翅目Neuroptera:观察草蛉,体细长;前后翅膜质,脉纹网状,翅脉在边缘分叉;后翅臀区小。13、鳞翅目Lepidoptera:观察粉蝶,或地老虎成虫,口器虹吸式,喙管卷曲于头下;翅膜质,被有鳞片。14、鞘翅目Coleoptera:观察金龟子,前翅坚硬,角质,复盖于中后胸及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条纵行合缝;身体其他部分质地很坚硬,口器咀嚼式。15、膜翅目Hymenoptera:观察胡蜂或蜜蜂,翅二对膜质,脉很特化,与标准脉相差异甚大,后翅较小,前缘有一列小钩与前翅后缘连挂;雌性有发达的产卵器(有的变为螫刺),口器咀嚼式或咀吸式。16、双翅目Diptera:观察食蚜蝇或大蚊,胸部具有一对翅,后翅变为平衡棍;口器舐吸式或刺吸式。粗略观察下列各目的示范标本:17、原尾目Protura:原尾虫,体微小;没有触角和复眼;腹部12节。18、双尾目Diplura:铗尾虫,或双尾虫,无单眼和复眼;触角线状或连珠状;尾须或细长多节,或坚硬呈铗状不分节。19、修目Phasmida:竹节虫,体和足细长,翅退化或无;拟态竹枝状。20、纺足目Embioptera:足丝虫,头大,口器咀嚼式,胸部和腹部一样长,雄虫有翅,雌虫无翅。前足第一节膨大,能泌丝织网,故称足丝虫。 21、啮虫目Corrodentia:啮虫,头大可活动,复眼着生在头的两侧,相距颇远;前胸狭小有翅或无翅,口器咀嚼式。22、虱目Anoplura:猪虱,或体虱,体小,扁平,头大,口器为特殊刺吸式;胸部三节完全愈合;腹部膨大;无翅;足短粗,足端有一个爪。外寄生性。23、食毛目Mallophaga:鸡虱,体小,扁平,头大,口器咀嚼式,前胸分离中后胸愈合;前足攀登式;无翅,为禽类的外寄生昆虫。24、蜉蝣目Ephemerida:蜉蝣,触角短鬃状;前翅大三角形,后翅很小具有一对细长的尾(有的还有中尾丝),前足颇长。25、蛇蛉目Raphidiodea:蛇蛉,头大而长,后部缩小呈颈状。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多节;前胸延长;前后翅相似,翅狭长透明,翅痣明显;雌虫腹端有很长的针状产卵器。26、襀翅目Plecoptera:襀翅虫,触角长,线状;胸部三节等长,各节间可自由活动;翅膜质,后翅臀区发达。尾一对,细长分节。27、广翅目Megaloptera:大齿蛉,大型,头部大,前口式,雄虫上鄂极发达;复眼发达而甚凸出;前胸发达,矩形;翅膜质脉呈网状,但到外缘不再分成小叉,后翅臀区宽广可折叠。28、毛翅目Trichoptera:石蛾,体形极象鳞翅目蛾类,但口器为咀嚼式,翅上无鳞片而具细毛。 29、长翅目Mecoptera:蝎蛉,头延伸呈喙状;口器咀嚼式;两对翅大小和脉纹相似;有些种类雄性生殖器膨大,状如蝎尾。30、蚤目Siphonaptera:跳蚤,体小,侧扁,翅退化,口器刺吸式,后足跳跃式。31、捻翅目Strepsiptera:捻翅虫,雄虫只有一对后翅,脉纹放射状,雌虫头胸愈合,无眼,翅及足,内寄生于膜翅目,同翅目、直翅目昆虫体上。作业:根据观察,制作缨尾目、螳螂目、直翅目、革翅目、蜻蜓目、缨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成虫分类鉴别检索表(两项式)。 实验十一直翅目Orthoptera和缨翅目thysanoptera分类目的:1、掌握直翅目的分类方法和特征;2、认识重要的科;3、了解蝗科的特征;4、了解缨翅目分类方法;5、认识缨翅目亚目和重要科的特征。材料:飞蝗、刺胸蝗、笨蝗、尖头蝗、蚱蜢、菱蝗、蟋蟀、螽蜞、蝼蛄、蓟马、纹蓟马、皮蓟马的玻片或浸渍标本。用具:扩大镜、双目解剖镜观察项目:1、取飞蝗观察:a、触角比体短b、将前后翅揭起,在第一腹节两侧有一个陷入的鼓膜听器c、雌性产卵器凿状d、后足跳跃式。这代表蝗亚目的特征。继续观察其前胸背板,盖住中胸,但不盖住腹部,三对足附节均为3节,这代表蝗亚目中的蝗科的特征。再观察其前胸腹板平垣光滑,没有突起;头顶钝园,颜面与颅顶的夹角为钝角;将前翅拉起,找到中脉区(一个长形的翅室),区内有一条游离的纵脉,脉上有许多细小粒状突起,位置靠近CU脉,称为“中闰脉”这代表蝗亚目locuatodea蝗科Locustidae飞蝗亚科的特征。2、取小翅曲背蝗观察,在紧靠复眼的头顶两侧有长方形的小凹陷,称“头侧窝”。前胸背板背面有纵的中隆线,两侧有中部向内曲折的侧隆线,并有前中后三条横沟。3、取刺胸蝗观察:a、头顶的前面与额组成圆弧形(侧面观)b、前胸腹板生有一圆锥形的突起c、后足腿节的外侧有二条纵隆线,中间有“人”字形脊起(羽状隆线)这代表刺胸蝗亚科的特征。4、取笨蝗观察:a、沿前胸腹板的前缘有一片状突起,b、腹部第二节背板两侧有发音板,c、后足腿节外侧羽状隆线,为不规则颗粒状突起,这代表笨蝗亚科的特征。5、取尖头蝗观察:a、颜面倾斜,额与头顶组成锐角(侧面观),背面有一细沟,b、前胸腹板的突起在腹板的中间呈叶状。这代表尖头蝗亚科的特征。6、取蚱蜢观察:a、颜面极倾斜,顶和颜组成一锐角,b、前胸腹板平坦光滑,没有突起,c、前胸背板的侧隆线明显,这代表蚱蜢亚科的特征。7、取菱蝗观察:a、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在腹部背面,b、跗节前、中足2节,后足3节,这代表菱蝗科Tetrigidae的特征。8、取蟋蟀观察:a、触角比体长b、雌性产卵器矛状c、听器在前足胫节两侧,鼓膜外露,称“开式”鼓膜,d、足跗节3节,代表螽蟖亚目tettigoniodea和蟋蟀科Gryllidae的特征。9、取螽嘶观察:a、雌性产卵器刀状b、听器在前足胫节两侧,但鼓膜被遮盖,仅留细缝,称“闭式”鼓膜,c、足跗节4节。这代表螽斯科Tettigoniidae的特征。10、取蝼蛄观察:a、触角比体短,b、雌性产卵器不外露,c、前足开掘式,这代表蝼蛄亚目Gryllotalpodea和蝼蛄科Gryllotalpoidae的特征。 11、取蓟马浸渍标本观察,为微小昆虫,体细长,略扁。取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口器下口式,但略带后口式(头向后倾斜),呈圆锥形突出,上唇、上颚与下颚左右不对称,左上颚刺状,右上颚退化,下颚一部分刺状,足的跗节末端呈泡状,无爪,前后翅狭长有许多缨毛围绕着,翅脉减退。这些为缨翅目的特征。再观察翅的表面有微细的毛,前翅有一缘脉,至少有一纵脉直达翅端,腹部末节雄性通常端部圆形,雌性为圆锥形,有锯状产卵器,这代表锯尾亚目Terebrantia特征。继续观察,其产卵器尖端向下弯曲,翅狭而端部尖锐,触角6—8节,这代表蓟马科Thripidae的特征。12、取纹蓟马玻片标本,和蓟马比较:触角9节,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横脉,锯状产卵器尖端向上弯曲。这些代表锯尾亚目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的特征。13、取皮蓟马观察,翅的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脉,腹部末节雌雄都是管状,腹面不裂开,无产卵器,这些代表管尾亚目Tubulifere的特征。继续观察:触角8节(少数种类7节),有锥状感觉器,下颚须与下唇须均2节,腹部第9节阔过于长,比末节短,末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这些代表皮蓟马科Phloeothripidae的特征。作业:1、鉴别直翅目1、2、3、4、号标本,区分各属于哪个亚目、科、亚科。2、列表区别缨翅目两个亚目三个重要科的特征。实验十二半翅目Hemiptera分类目的:1、掌握半翅目分类方法;2、认识半翅目主要科;材料:蝽、长蝽、红蝽、盲蝽、猎蝽、姬猎蝽、花蝽、田鳖的针插标本和翅脉玻片标本。用具:实体显微镜、扩大镜、拨针、镊子。观察内容1、取蝽观察:a、口器为刺吸式,由头的前端伸出,折向头胸之腹面,b、翅两对,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这是半翅目的主要特征。拉开前翅观察:基部有加厚的“革片”,革片之后为三角的“爪片”,端部膜质称为“膜片”,膜片上的翅脉亦是分科的重要特征。拉开后翅完全膜质,翅脉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可靠数据。由背面观察:胸部有显著的两个骨片,一是前胸背板,通常为六角形,两个前角两个侧角(或称肩角)和两个后角,各角之间的边缘分别称为前缘、侧缘、后侧缘和后缘。一是小盾片,多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称为小盾片的基部,顶角称为末端,两侧称为侧缘,前胸背板和小盾片的大小,形状变化是分类的重要特征。由背面观察头部,复眼于头的两侧,两复眼之间的稍后方有两个单眼,头的前端被纵沟分为三片,中间的为中片,是“唇基端”,两侧为侧片,每侧片的外侧下方,各伸出一条触角。这些是头部背面所能看到的各部分。观察胸部腹面,后胸侧板的前缘靠近中足基节处有一个“臭腺孔”,由此泌臭液。再由背面观察头部:触角比头长,显露在外面,明显可见,为显角亚目Gymnocerata特征。2、取盲蝽标本,观察盲蝽科Miridae特征:a、前翅分为革区、楔区、爪区、膜区四个部分,膜区脉纹半园形,被一纵脉分为二个翅室,b、头部背面无单眼。3、取长蝽标本观察长蝽科Lygaeidae特征:a、体长形,b、前翅膜区上有4—5条简单的翅脉。4、观察蝽科标本Pentatomidae主要特征:a、触角5节,b、前翅分为革区、爪区、膜区三部分,c、膜区上有多数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d、中胸小盾片很大,至少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5、观察缘蝽科Coreidae特征:a、体较狭,两侧缘略平行,b、前翅膜区有多数分叉纵脉,由一基横脉上分出,c、中胸小盾片小,不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d、跗节4节。 6、观察网蝽科Tingidae标本主要特征:a、体扁,b、无单眼,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有网状花纹,c、前翅不分为革片与膜片,都有网状花纹。7、观察红蝽科Pyrrhocoridae主要特征:a、无单眼、b、前翅膜区有7—8条脉纹,在基部结成翅室。8、观察猎蝽科Reduviidae主要特征:a、喙短,3节,基部弯曲,不能平贴在身体的腹部,端部尖锐,b、前翅膜区基部有2个翅室,由其上伸出二条纵脉。9、观察姬蝽科Nabidae标本的主要特征:a、喙长,超过前胸腹板,4节b、前翅膜区上有4条纵脉,形成2--3个长形闭室,再分出一些短的分支。10、观察花蝽科Anthocoridae主要特征;a、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区上有简单的纵脉1--3条,b、跗节2--3节。11、取田鳖标本,由背面观察头部,看不见隐藏于头部腹面的触角,这是隐角亚目Cryptocerata主要特征。继续观察:a、体扁平,宽阔,b、前胸背板梯形,中胸以后腹面有中脊起,c、前翅革区脉纹明显,膜区脉纹呈网状,d、前足攫捕式,中后足游泳式,跗节2节,爪2个。这些是田鳖科Belostomatidae的主要特征。作业:取1--6号鉴定标本,它们均属蝽科,利用下列“蝽科主要亚科检索表”鉴定并写出各标本所属的亚科名,掌握各主要亚科的主要特征。实验十三同翅目Homoptera和脉翅目Neuroptera分类目的:1、掌握同翅目、脉翅目分类特征2、认识同翅目、脉翅目各亚目和重要科,并掌握其特征。材料:1、蜡蝉、蝉、叶蝉、飞虱、广翅蜡蝉、蛾蜡蝉、象蜡蝉、耳蝉、角蝉、沫蝉、木虱、蚜虫、绵蚜、瘤蚜、粉虱、绵蚧、粉蚧、蚧、盾蚧2、草蛉、粉蛉、螳蛉、蚁蛉、蝶角蛉内容:一、同翅目标本观察1、以蝉为代表观察同翅目Homoptera特征。从头部腹面观,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生出;前翅质地均一,左右翅呈屋脊状复于体背,不重叠,这是和半翅目的区别之处,是同翅目的主要特征。继续观察,触角短鬃状或锥状;跗节3节;翅脉发达,前翅至少有4条脉从基部发出;雌性有3对产卵瓣形成的产卵器。2、观察蝉科Cicadidae标本:触角鬃状,单眼3个,前足腿节粗,下方多刺,前翅脉纹粗,雄虫腹部第一节有发音器。3、取大青叶蝉标本,观察叶蝉科Cicadellidae特征:触角刚毛状,前翅皮革质,后足基节横向着生,后足胫节下方有2列刺状毛。4、再取斑衣蜡蝉标本,观察蜡蝉科Fulgoridae特征:前翅端区翅脉多分叉,并多横脉,构成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5、观察飞虱科Delphacidae特征:体小型,触角短锥状,翅透明,后足胫节末端有一显著的能够活动的扁平的距。6、观察示范标本~广翅蜡蝉,认识掌握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特征:外形象蛾,头部比胸部阔,中胸背板很大,翅脉细,放射状,前翅前缘区有很多横脉,多不分叉,后足跗节第一节短。7、观察示范标本~蛾蜡蝉,认识蛾蜡蝉科Flatidae特征:和广翅蜡蝉相似,但头不比前胸阔,前翅前缘横脉多分叉,前翅臀区(爪片)脉纹上多颗粒状突起。8、观察示范标本~耳蝉,认识耳蝉科Ledridae特征:前胸背板向两侧扩展成叶状或向上呈耳状突起,后足胫节较扁,外侧多扩展成叶状或有一列大刺。11、观察角蝉科Membracidae特征:触角鬃状,前胸极发达,有各种畸形的延伸或突起,通常盖住中胸或腹部。 12、观察沫蝉科Cercopidae主要特征:体卵形,相当隆起,前胸背板大,但盖不住中胸小盾片,前翅皮革质,长过腹部,后翅径脉近端部分叉形成一端室,后足胫节有2侧刺,第一、二跗节也有端刺。13、取梨木虱标本,观察木虱亚目Psyllomorpha特征:触角长,10节,第十节端部有毛状分叉;单眼3个;前翅基部生出一条脉纹,中途三分叉,每支再二分叉;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雌性产卵器包在背腹两生殖板内,只包括木虱科Psyllidae。14、取棉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蚜亚目Aphidomorpha特征:小形多态昆虫,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有翅个体的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明显的翅痣,亚前缘脉,径脉,中脉及第一肘脉基部愈合;跗节2节,第一节很短;雌性无产卵器,雄性第九节有一圆柱形的生殖器,平时缩在里面,两侧有短小的抱握器。15、继续以棉蚜观察蚜科Aphididae特征:a、触角6节,末节中部起突然变细,明显分为基部和鞭状部2部分,在末节基部的顶端和末前节的顶端各有一圆形的原生感觉孔。第三至六节基部可能还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次生感觉孔。它们的数目和分布,可作为鉴别种的特征。b、翅若有,前翅大而后翅小,前翅只有1条粗的纵脉,其基部为亚前缘脉,第一径脉,径分脉,中脉及肘脉合并而成,端部由亚前缘脉与第一径脉造成粗大的翅痣,其余各脉先后分出;中脉2或3分支。后翅由1条纵脉分出径分脉,中脉和第一肘脉c、头部背面在复眼前有疣状突起——眼疣,d、腹部在第六节背面有一对腹管,腹末有尾片(腹部末端的突起)。16、观察绵蚜科Eriosomatidae标本特征:a、前翅中脉减少或不分叉,b、腹管退化成盘状或完全没有,c、触角的次生感觉孔呈横带状或不规则的圆环形。观察示范的自然状态标本,可看到由于其有发达的蜡腺,体被白色绵状的蜡质。17、取葡萄根瘤蚜玻片标本,观察瘤蚜科Phylloxeridae特征:a、有翅蚜触角3节,b、前翅没有径分脉,中脉单一,肘脉2支在基部相结合。18、观察粉虱亚目Aleyromorpha特征:a、体小,两性都有翅,体和翅上常被有白色的蜡粉,b、复眼的小眼分为上下两群,c、触角7节,d、前翅有两条脉,前一条弯曲,后一条直,后翅只有一条脉纹,e、跗节2节,有2爪及一中垫;f、腹部第九节背面有凹入,称为皿状孔,中间有小形的第十节背板,称为盖片及一管状肛下片,叫舌状突。只包括粉虱科Aleyrodidae。19、认识绵蚧科Margarodidae特征:a、雌雄异型,b、雌性通常椭圆形,体壁有弹性,常被蜡粉,分节明显,触角6—11节,足发达,腹部有2—8对气门,c、雄成虫具有单眼和复眼,触角7—13节;每节常轮生不同长度的细毛;前翅脉纹仅2分支,后翅变成平衡棍。20、观察粉蚧科Pseudococcidae标本特征:a、雌虫体长园形,被有白粉,腹部末端两侧有臀瓣,其上各有一根刺毛,称为臀瓣刺毛。肛门周围有骨化的环,上生6根刺毛,叫肛环和肛环刺毛,没有腹部气门;b、雄虫没有复眼。21、观察蚧科Coccidae特征:a、雌虫体圆形,长卵形或球形;背面的体壁硬化,腹面体壁薄而柔软;头、胸、腹常合并为一体,所以体节几乎完全消失;触角6—8节,其第一节较粗大,以后各节愈往端部愈细。足的节数正常,但很小。没有腹部气门;腹部末端有深的裂缝,叫臀裂(肛裂),肛门上盖有2块三角形的骨片,叫肛板(三角板)。b、雄虫触角10节,具单眼,其数目为4—12个。有翅一对,足长而发达,有正常节数,交配器短。在腹部倒数第2节上具有2个腺孔,分泌出2根长的白色蜡丝。22、观察盾蚧科Diaspididae特征:a、雌性介壳近园形,略隆起,由黄色的两层蜕皮和灰色的丝质分泌物重叠而成,蜕皮位于近中央,雌虫体近园形,黄色。取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头和前胸愈合,中后胸和腹部前节分节明显;后数节合为一整块骨板,称臀板。臀板背面和腹面分别开口有肛门和生殖孔以不同大小和长度的圆柱形腺管的孔。一臀板边缘有成对的附器分布:叶状而厚的为臀,薄而分枝的臀为栉,刺状的为腺刺,其内通有分泌腺;臀板上还有皮棍,触角退化成疣状,气门2对,完全无足。b、雄虫若虫介壳较雌虫介壳为小,椭圆形,两侧边近平行。蜕皮壳突出于前端,颜色和质地同雌的一样,雄成虫触角丝状,10节,单眼4—6个,交配器狭长。 二、脉翅目标本观察1 、取草蛉成虫观察,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前胸短小,翅两对,前后翅均为膜质,大小和形状相似,脉纹密而多,呈网状,到边缘多分叉,代表脉翅目的特征。注意怎样和广翅目Megloptera、蛇蛉目Raphidioptera相区别(广翅目和蛇蛉目口器均为前口式,即口器位于头的前端与身体呈水平方向。广翅目,翅宽大,翅痣的界限不甚分明,Sc脉在翅痣前不与c脉汇合,后翅有明显的臀区。蛇蛉目,翅窄小,翅痣的界限极分明,Sc脉在翅痣前与c脉汇合,后翅无明显的臀区2、继续观察草蛉成虫、体细长,脆弱,复眼大,有金色闪光,无单眼,触角线状。观察翅脉特征,识别C、Sc、R1、Rs、Psm(伪中脉)、Psc(伪肘脉)、r-m(径中横脉),内中室,内阶脉,外阶脉,翅痣。另外注意前缘区横脉无分支,也无回脉,这些代表草蛉科Chrysopidae的特征。从正面观察草蛉,有9个黑斑,了解其位置和名称,斑的多少和形状是种鉴别特征。3、取草蛉的幼虫、卵、茧观察注意有什么特征。4、根据下面检索表将其它观察材料鉴定到科,写出科的学名,总结科的主要特征。 脉翅目常见科检索表1、体和翅上均有白粉,翅脉在近翅边缘处不分叉,前缘无横脉列,体多小形····粉蛉科Coniopterygidae体和翅无白粉,翅脉在近翅边缘处多分成小叉,前缘有横脉列,体多为中形或大形22、触角末端膨大呈棒状或球杆状10触角为丝状,连珠状或栉状,末端均不膨大33、前胸很长,前足为捕捉足蛉科Mantispidae前胸不长,前足非捕捉足44、雄虫触角棒状,雌虫有长产卵器栉角蛉科Dilaridae雄虫触角与雌虫一样,为丝状或连珠状,雌虫无长的产卵管55、前翅至少有两条Rs脉由R脉上分出褐蛉科Hemerobiidae前翅只有一条Rs脉搏由R脉上分出,再分为许多条66、有单眼翼(溪)蛉科Osmylidae无单眼77、翅极宽,Sc、R1和Rs三条纵脉平行形成一“中肋”,触角很短蝶蛉科Psychopsidae翅不宽,无“中肋”,触角细长88、翅缘在脉间无缘饰草蛉科Chrysopidae翅缘在脉间有缘饰99、后翅Cu1有很长一段与翅后缘平行鳞蛉科Berothidae后翅Cu1不与翅后缘平行水蛉科Sisyridae10、触角短于体长的1/2,棒状蚁蛉科Myrmeleontidae触角至少为体长的2/3,细长,末端膨大呈球状蝶角蛉科Ascalaphidae作业:将1—6号标本根据检索表鉴定出科名,写出科的主要特征。 实验十四鳞翅目Lepidoptera成虫分类目的:1、认识鳞翅目成虫形态分类特征2、认识与农业有关的重要科的形态特征材料:小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成虫浸渍标本,针插标本;小地老虎翅脉玻片标本。下列昆虫的成虫针插标本、翅脉玻片标本 弄蝶、凤蝶、粉蝶、蛱蝶、眼蝶、灰蝶、斑蝶、枯叶蛾、夜蛾、尺蛾、毒蛾、灯蛾、舟蛾、钩翅蛾、天蛾、蚕蛾、天蚕蛾、螟蛾、卷叶蛾、小卷叶蛾、刺蛾、衰蛾、斑蛾、菜蛾、巢蛾、麦蛾、细蛾、潜蛾、谷蛾、木蠹蛾、豹蠹蛾、举肢蛾、透翅蛾用具酒精、小培养皿、镊子、拨针、扩大镜、双筒解剖镜、毛笔、漂白粉观察项目:一、形态与分类特征的观察:驱成虫成虫浸渍标本,观察复眼,虹吸式口器;然后将虫体放入漂白粉液中,用毛笔刷去头、胸和腹部鳞片,观察头部的单眼,前胸的领片(翼片),中胸的肩板,第一腹节两侧的听器。2、取小地老虎3、继续观察小地老虎成虫,前后翅怎样用翅缰联接;同时对成虫针插标本,观察前后,亚缘线,缘线以及环状纹、肾状纹、楔形纹,新月纹的位置和特点。比观察菜翅,了解基、内、中、外横线白蝶成虫标本,它的前后翅的联接有什么特点。4、观察小地老虎翅脉玻片标本,根据康倪Comstock—Neadham和汉泼逊Hamposon等命名法注明脉纹名称,注意中室和副室由什么脉构成。二、重要科特征观察:1、观察凤蝶科Papilionidae的特征。后翅外缘波状,臀角常有一尾状突起。2、识别弄蝶科Hesperiidae的特征。注意复眼的睫毛,触角末端的小钩。3、识别粉蝶科Pieridae特征,注意体色及前后翅臀脉,前翅臀脉一条,后翅臀脉二条。4、观察蛱蝶科Nymphalidae的特征,注意其前足很退化,短小;触角锤状部特别膨大;中室在前翅闭式。5、识别眼蝶科Satyridae特征,前后翅有眼状斑纹或圆斑纹,前足退化,前翅有几条翅脉基部膨大。6、识别灰蝶科Lycaenidae特征,触角有白色的环,复眼周围白色,前翅M1着生于中室的前角,有的种类后翅外缘常有尾状突起,前后翅的中室都是开式。7、识别斑蝶科Danaidae特征:前足退化,缩在胸部下。雄性的前足末端呈皱缩的球。翅的外缘波状;中室闭式;前翅径脉5条;第二臀脉存在,后翅肩脉发达,雄后翅臀角常有发香鳞区。8、识别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的特征,体粗状,多毛,触角栉齿状、单眼和喙管都退化,后翅无翅缰,前缘有小翅室(亚前缘室)和短脉(肩脉)。前翅R5与m1连有短柄。M3从中室下角分出。9、认识夜蛾科Noctuidae特征。注意体色,毛的蓬松程度,后翅Sc+R1脉在近基部处与中室有一点接触又复分离,造成一个小形基室。10、取各种夜蛾成虫标本,对照下表,识别夜蛾科主要亚科夜蛾科主要亚科特征对比亚科名称后翅M2脉中足胫节复眼后翅Cu脉叉式观察材料切根夜蛾亚科Agrotinae退化有刺光滑3警纹地老虎冬夜蛾亚科Cucullinae退化无刺有睫毛3烟煤夜蛾剑纹夜蛾亚科Acronyctinae退化无刺光滑3斜纹夜蛾裳夜蛾亚科Catocalinae发达有刺光滑4红裳夜蛾 金翅夜蛾亚科Plusiinae发达无刺有睫毛4黑点Y纹夜蛾夜蛾亚科Noctuinae发达无刺光滑4棉小造桥虫绮纹夜蛾亚科Erastriinae弱无刺光滑3白薯绮夜蛾11、观察夜蛾科、毒蛾科、灯蛾科、舟蛾科成虫标本,掌握其区别特征。见下表 夜蛾科毒蛾科灯蛾科舟蛾科 前 翅M2分出处中室下角中室下角中室下角中室中部Cu主干似为4分支4分支4分支3分支副室有无或有无或有无 后 翅Sc+R1与Rs的关系近基部接触中室1/3处接触长距离愈合长距离平行基室小大无无Rs与m1的关系不成柄合成短柄不成柄合成长柄触角的主要形式线状梳状梳状梳状下唇须及喙管发达退化发达发达 12、观察天蛾科Sphingidae特征。身体粗壮,纺缍形,末端尖削;触角中部加粗,末端弯曲成钩状,前翅大而狭,顶角尖而外缘倾斜,后翅较小,被有厚鳞。后翅第一条脉(Sc+R1)与中室平行,有一横脉与中室中部相连。13、观察尺蛾科Geometridae特征:注意体形和翅形,后翅Sc+R1脉基部弯曲,Rs基部也弯曲,二脉有点接触;臀脉一条。14、观察钩翅蛾科Drepanidae特征:体细翅宽大,顶角常呈钩状突出,后翅Sc+R1脉基部弧形,中室外与Rs相靠近或接触。15、观察蚕蛾科Bombycidae特征:注意体形和触角与天蛾科不同,后翅Sc+R1脉与中室有横脉相连,但有3条臀脉,身体不呈纺缍形。16、观察天蚕蛾科Saturniidae特征:体特别大,色泽绚丽,翅上有透明斑,前翅只3—4条径脉;后翅第一、二条脉间无横脉,只一条臀脉。17、观察螟蛾科Pyralidae特征,注意体形、颜色、翅脉,后翅臀区发达、有三条臀脉,Sc+R1在中室外和Rs相接近或接触,前翅三角形,R脉各支多合并,中室闭式。18、根据下表识别螟蛾科各亚科特征螟蛾科重要亚科区别表亚科名称喙后翅Cu脉上梳状毛前翅R脉特征观察材料 粉螟亚科Phycitinae发达有4支,R5消失豆荚螟草螟亚科Crambinae发达有5支,R3R4共柄二化螟、栗灰螟蜡螟亚科Galleriinae退化有5支,R3R4R5共柄一点谷蛾蜡螟禾螟亚科Schoenobiine退化无5支,R2R5由中室伸出三化螟拟螟亚科Pyraustinae发达无5支,R2R3共柄玉米螟、棉大卷叶螟、豆野螟、草地螟螟蛾亚科Pyralidinae发达无5支,R3R4R5共柄紫斑螟、茶斑螟水螟亚科Nymphulinae发达无5支,R2R3R4共柄水螟实验十五鳞翅目幼虫目的:了解并掌握鳞翅目一些重要科幼虫形态鉴别特征与鉴别方法材料:弄蝶、凤蝶、粉蝶、蛱蝶、菜蛾、刺蛾、卷蛾、螟蛾、枯叶蛾、尺蛾、夜蛾、舟蛾、毒蛾、灯蛾、天蛾、蚕蛾用具:解剖镜、镊子和培养皿等内容和方法:鳞翅目幼虫在农、林和园艺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其主要形态特征如下:头部多为椭圆形。唇基三角形,额介于两条“人”字形的沟中间,呈“八”字形。触角短小,分为3节。单眼6对,每侧6个排成弧形。口器咀嚼式,上唇宽大,前缘的缺刻呈浅弧形、倒“V”形或倒“U”形;上鄂发达,有齿;下鄂、舌和下唇形成复合体,中央有一突出的管状吐丝器。胸部分节明显,前胸有骨化的背板,称前胸盾。胸足一般发达,分为5节和1个爪。腹部10节,腹气门8对,位于第1—8节上。腹足通常5对,着生在第3—6节和第10节上,第10节的足又称臀足。腹足有时减少或消失。腹足上的趾钩上重要分类特征(见图)。幼虫的体形一般长圆筒形,或光滑少毛或密被刚毛或其它外长物。通常体上还有色斑和条纹等。毛的形状,毛的排列见,体节的纵线和分区等都有上重要分类特征。幼虫的体毛可分为A、原生刚毛,是幼虫第1龄就出现的刚毛,有固定的位置;B、亚原生刚毛,是第2龄出现的刚毛,数量稀少,有固定位置;C、次生刚毛,是第1龄以后出现的,数目多,没有固定位置。所谓毛序就是原生刚毛与亚原生刚毛在体节上的分布顺序。一些重要科幼虫形态简要描述1、弄蝶科体略呈纺锤形。头大,前胸细小,呈颈状。腹足趾钩为双序或三序全环。部分种类有臀栉。如直纹稻苞虫(Parnaraguttata)和曲纹稻苞虫(Polytremispellucida)等。 2、凤蝶科体圆筒形,光滑,体色鲜艳。头一般小于前胸;前胸背面前缘具横沟,内藏1对能伸缩的桔红色或橙黄色的叉状腺,呈Y形或V形,受惊动时可伸出并散发出浓的酸味,称“臭Y腺”;后胸隆起。趾钩为双序或三序中带。如柑桔凤蝶(Papilioxuthua)和金凤蝶(P.machaon)等。3、粉蝶科体长圆筒形,被次生刚毛,着生于毛突上,每体节分为4—6个小节;趾钩为双序或三序中带。多绿色或黄色。如菜粉蝶(Pieriarapae)。4、蛱蝶科头部常有突起,体上有枝刺,通常色深。趾钩为单序或三序中带。如大红蛱蝶(Pyrameisindica)。5、菜蛾科体细长,通常绿色,趾钩为单序或二序环,臀足长,向后斜伸。行动活泼。常取食植物叶肉,造成网状花纹的被害状。如菜蛾(Plutellaxylostella)6、刺蛾科体蛞蝓型,头缩在胸内,胸足小或退化,腹足呈吸盘状,无趾钩。体背侧多生枝刺,上有毒刺和棘刺两种刺毛,前者中空有毒液,刺入人体后疼痛,后足端部有倒钩,刺入皮肤后又痒又疼。故称洋辣子。如黄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7、卷蛾科体圆柱形,体色变化大;前胸侧毛(L)3根,腹节L1与L2毛邻近,趾钩为双序或三序环,肛门上方有臀栉。幼虫卷叶,缀叶和蛀果等。如苹果卷叶蛾(Adoxophyesoranr)。8、螟蛾科体光滑少毛,前胸L毛2根,趾钩为双序环或缺环,如为单序或三序,则中后胸的亚腹毛组(Sv)有2毛。喜隐蔽为害,如蛀茎等。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是重要害虫。9、枯叶蛾体粗壮多毛,体上的次生刚毛长短不齐。前胸在足的上方有1—2对突起;趾钩为双序中带或缺环。如天幕毛虫(Malacosomaneustriatestacea)等。10、尺蛾科体多细长,腹足2对(在第6、第10节上),走路形如量步,称“步曲”或“造桥虫”。拟态性强,固定在树枝上时,其颜色与形状均象树枝,不易被发现。如柿星尺蛾(Percniagiraffata)等。11、夜蛾科体粗状多毛,少数种类多毛(剑纹夜蛾等),金刚钻有枝刺。前胸L毛2根(大螟1根)。腹足一般5对,也有1—2对足退化者。趾钩为单序中带。如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等。12、舟蛾科体形奇特多变,常有鲜艳颜色。常有峰突、角突或刺突等。腹足5对,趾钩单序中带;臀足常退化或特化为棒状、枝状并常有腺体翻出。栖息时首尾翘起如舟形,故称舟形毛虫。如舟形毛虫(Phaleraflavescens)等。13、毒蛾科体色多鲜艳。毛很多,长在毛瘤上,次生刚毛长短不齐,其中杂以毒毛。在腹部第6、第7节背中央有翻缩腺。腹足5对,趾钩单序中带。如舞毒蛾(Porthetriadispar)等(图)14、灯蛾科体密被长的次生刚毛,其长短比较一致,无翻缩腺。腹足5对,趾钩为单序中带。如黄腹星灯蛾(Spilosomalubricipeda)等。15、天蛾科体粗大,圆柱形,每个体节分为6—8个小节,第8腹节背面有一尾角。趾钩双序中带。如豆天蛾(Clanisbilineata)等。16、蚕蛾科与天蛾科近似第8腹节也有尾角;但每个体节只分2—3个小节或不分小节。趾钩双序中带。如家蚕等。作业:鉴定出所观察蛾蝶幼虫的科名,写出该幼虫的主要特征。 实验十六鞘翅目Coleoptera成虫分类目的:1、掌握鞘翅目分类方法,认识分类特征。 2、认识重要科的特征。 材料: 下列昆虫的针插或浸渍标本。 金龟甲、丽金龟、花金龟、瓢甲、毛瓢甲、叶甲、拟步甲、跳甲、小蠹、象甲、步甲、拟步甲、虎甲、芫菁、叩头甲、豆象、吉丁甲、隐翅甲、埋葬甲、郭公甲、莹火虫、天牛、谷蠹、粉蠹、龙虱、水龟虫、下列玻片标本或示范标本:步行甲后翅(肉食甲式)金龟甲后翅(隐翅甲式)萤后翅(萤式)瓢虫付节(拟三节)叶甲付节(拟四节)用具:扩大镜、双筒解剖镜、拨针、镊子、蜡盘、蒸馏水。 观察项目:1、 鞘翅目特征观察:观察金龟子等,都具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坚硬,复盖在身体的背面,中央有一会合的纵缝(中缝);前胸背板发达,掀起前翅可看到膜质的后翅和柔软的腹节背板,而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很坚硬。鞘翅在身体背面复盖的程度因种类而异,金龟子的腹部仅末端背板外露,但有的可将腹部复盖,有的腹部大部分露出,常作为分科重要依据。 2、后翅类型:掀开金龟子的鞘翅,可以看到褶叠着的膜质后翅用镊子展开后可看到(或取玻片标本观察),没有二条中肘横脉及纵室,为“隐翅甲式”对比观察步行甲后翅,有许多横脉,通常有2条中肘横肘(M—Cu)造成一小的纵室为“肉食甲式”。鞘翅目后翅的另一种翅脉形式叫“萤式”,中脉与肘脉的端部愈合呈环,只一条脉纹到达翅缘。 3、基节窝类型:用镊子将金龟甲、步行甲的后足连同基节一同拨下,露出的孔为“基节窝”,对比二者基节窝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第一腹板的关系,金龟子的第一腹板保持完整,而步行甲的第一腹板被基节窝分割成二部分,这是植食亚目和肉食亚目区分的特征之一。 另外取下金龟子的一只前足,其基节窝为前胸的骨片所包围,这种形式的基节窝称为“闭式”。取芜菁前足,前足基节窝后面没有前胸的骨片,称为“开式”基节窝。 4、跗节的类型:观察金龟子的跗节,有明显的5个小节,对比观察瓢甲和叶甲的跗节,瓢甲的跗节为四个节,第三节特别小,包在第二节中间,这两类型的跗节称为“拟三节”(隐4节);叶甲的跗节5个小节,第四节特别小,包在第3节的中间,特称为“拟四节”(隐五节)。 5、重要科成虫特征观察: (1)、虎甲科Cicindelidae、步甲科Carabidae与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取虎甲、步甲观察,均属肉食亚目,区别在于虎甲科头一般比胸部宽,两触角间的距离较近,小于上唇宽度,步甲科头一般比胸部窄,触角位于复眼与上颚基部间,上唇小,两侧不超过触角间距离,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有的很相似,观察步甲,三对足跗节均5节(跗式5—5—5),再对比观察拟步甲,前中足跗节5节,后足4节(付式5—5—4)。 (2)、叩头甲科Elateridae和吉丁甲科Buprestidae取叩头甲和吉丁甲观察,都具有坚硬而细长的身体,前胸腹板均有一个向后延伸的腹板突起。但叩头甲科的突起细长尖锐,嵌在中胸腹板的凹陷内;体色一般黑暗;前胸与鞘翅间凹下,能活动,前胸背板两侧后缘还有尖锐的后角突起。吉丁甲科前胸腹板突扁平,嵌在中胸上,体色多鲜艳,有金属光泽,前胸与鞘翅间不凹下,不活动。 (3)、芫菁科Meloidae取豆芫菁进行观察,身体和鞘翅比较柔软;头部略比胸宽,头的后缘收缩成圆形,付节和拟步甲科相似为5—5—4式,但前足的基节窝为开式。(4)、金龟甲科Melonthidae、丽金龟甲科Rutelidae观察金龟甲,丽金龟共同特征是前足开掘式,付节5节,触角鳃叶状,通常10节,末端3—5节向一侧扩张呈瓣状,合起来成锤形。后足着生接近身体末端而远于中足;腹部气门完全被鞘翅所盖住;触角的锤状部有毛,其他代表金龟甲总科Melolonthoidea,后足着生在身体的中间,位置接近中足而远于腹部末端,气门至少露出一对在鞘翅外。丽金龟甲科与金龟科,区别在于后者足2爪长度不等,在后足上特别显著,每个爪都能活动 (5)叶甲科Chrysomelidae:取叶虫观察,一部分体形像瓢甲,但显著不同处在于足跗节为拟4节,复眼园形,体多有金属光泽。(6)、象甲科Curculionidae:取甜菜象甲观察象甲科的特征,其头部延伸呈象鼻状( 有的种类呈管状,咀嚼式口器着生在喙的前端,触角膝状,10—12节,末端3节呈锤状;头部腹面中央有一条外咽缝。(7)、豆象科Bruchidae:取豆象进行观察,体坚硬,灰褐色,复被鳞片组成的各种花纹;头部缩在前胸的下面,有较大的复眼,从侧面观察复眼的形状,其前下缘有“V”字形缺刻;触角由复眼的前方伸出;鞘翅末端截形,腹末背板露出鞘翅之外。(8)、瓢甲科Coccinellidae取瓢虫和毛瓢虫进行观察,共同特征是身体半球形,像一个复转过来的园瓢,腹面扁平;触角短,棍棒状;足跗节为拟3节,瓢甲亚科Coccinellinae,背面光滑无毛,上颚有基齿,端部对裂或不分裂;毛瓢甲亚科Epilachnilnae,背面有毛,少光泽;上颚无基齿,端部分为许多小齿。 (9)、天牛科Cerambycidae:取天牛进行观察,触角比体长,复眼肾脏形,触角由复眼的凹陷处伸出;足跗节为隐5节。 (10)、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与埋葬甲科silphidae取隐翅甲观察隐翅甲科的特征,触角10或11节,线状(有的种类棒状),鞘翅极短,没有盖住腹部一半,再取埋葬甲观察埋葬甲科的特征,和前科不同处在触角棒状。鞘翅短,末端截形,盖住腹部一半以上,腹部露出3节。 (11)、小蠹科Scolytidae和齿小蠹科lpidae。取小蠹和齿小蠹观察,共同特征是体小;喙短而阔,很不发达;触角短而有锤状部。均属小蠹总科Scolytoidea。但要注意小蠹前足胫节外侧顶端有一强大端距,代表小蠹科特征;齿小蠹前足胫节外侧顶端缺一明显端距,这是齿小蠹科与小蠹科的主要区别。 (12)、谷盗科Ostomatidae,取谷盗观察谷盗科的特征。头前口式,触角11节,棒状,锤状3节,不对称,向一侧突出。眼小,下唇须4节,末节长,圆柱形,前足基节圆柱形,横生,中足基节圆球形。后足基节互相接触。跗节5节,第一节极小,第五节长。 (13)、长蠹科Bostrychidae,取谷蠹观察长蠹科特征。体长圆筒形。头下口式,从背面看不见,触角短,11节,3节成锤状,着生在复眼前。上颚三角形,端尖,内侧有1齿,下颚须2节。前胸背板大,帽状,光滑或有颗粒状突起。足短,前足基节大,左右相接触。胫节有刺。跗节5节,第一节很小,第二至五节长。鞘翅光滑或有点刻,后缘倾斜,常有齿。腹部可见腹板5节。 (14)、粉蠹科Lyctidae,观察粉蠹科特征。小形,体扁平狭长,头倾斜,不被前胸所盖住,触角11节,有2节成锤状,上唇突出,上颚端部有二齿,前胸背板比鞘翅狭,足细,前足基节球形,左右相接触,付节5节,第一节小。腹部可见腹板5节,第一节长。 (15)、龙虱科Dytiscidae,鼓甲科Gyrinidae观察龙虱、水龟虫均属肉食亚目,龙虱科后足基节极发达,占据后胸大部分,并且后足长而扁阔,有长毛,为游泳足;雄虫前足基部三跗节扩大甚至成圆形的吸盘;水龟虫复眼分上下两部分,前足细长,中后足极短而呈扁浆状。作业:1、根据实际观察制作下列各科成虫检索表(二项式)步甲科、虎甲科、芫菁科、叩头甲科、吉丁甲科、瓢甲科、叶甲科、豆象科、天牛科、象甲科、金龟甲科。2、用简图表示“闭式”基节窝和“开式”基节窝。实验十七鞘翅目幼虫材料:虎甲、步甲、龙虱、象甲、豆象、叩头甲、吉丁甲、拟步甲、天牛、叶甲、瓢甲(肉食与植食)、金龟甲、皮蠹的幼虫标本。用具:解剖镜、镊子和培养皿内容:1、观察金龟甲幼虫——蛴螬,具有三对胸足,头的正面具有倒“V”字形的头颅缝,缝间的区域为额,额下为唇基,再下为上唇(右图)。这些是本目幼虫区别于其它目幼虫的基本特征。2、观察步行甲幼虫,胸足有五个环节——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一对爪。再观察蛴螬幼虫的胸足及金针虫的胸足,分为四个环节和一个爪,这是区分肉食亚目幼虫和多食亚目幼虫的特征。3、观察蛴螬的触角为四节,没有眼,气门为马蹄形筛板式,金针虫触角二节,无单眼,气门为二孔式。4、认识以下重要科幼虫的特征(1)虎甲科幼虫体细长。头部坚硬,每侧有4个单眼;上颚发达;触角4节;足长,6节。体白色有毛瘤,腹部第5节背面的突起上生有倒钩。(2)步甲科体细长,活泼。无上唇,上颚发达;触角4节。足短,6节。腹部有8对气门,第10节有伪足突起。(3)龙虱科体细长,略扁。头大,眼6对;触角4—9节。品器特化为双刺吸式,适于吸血。足5节,有长毛。腹部8节,末2节呈长管状,且有毛。(4)象甲科体柔软,肥胖而弯曲,光滑或有皱纹。头发达,无足。气门二孔式。(5)豆象科体柔软,肥胖,向腹面弯曲。胸足退化,呈瘤状突起。气门圆形。(6)叩头甲科体细长,圆柱形,略扁。体壁光滑,坚韧,头和末节特别坚硬,无上唇,上颚无磨区。腹气门二孔式。体色多黄色或黄褐色,称为“金针虫”。(7)吉丁虫科体细长,略扁,有扁平而膨大的前胸,无足。腹部9节,柔软。生活于树木的形成层中,称“串皮虫”(8)拟步甲科与叩头甲相似,称“伪金针虫”。区别是有上唇,上颚有磨区,气门简单、圆形。(9)天牛科与吉丁虫相似。体长,圆柱形而扁。前胸背板很大,扁平;但胸、腹节的背腹面都有骨化区或突起,足退化,留有痕迹。幼虫深入树木的木质部为害。(10)叶甲科体形多样,主要是伪蜀型。但都有发达的胸足。(11)瓢甲科肉食性的幼虫体丙型,行动活泼,体上有很多毛突,柔软。植食性的幼虫不活泼,体上有许多坚硬的枝刺。(12)金龟甲科幼虫均称蛴螬。体柔软,多皱纹,多毛。腹部末节圆形,向腹面弯曲,呈“C”形。咀嚼式口器发达;胸足4节。生活于土中。(13)皮蠹科幼虫体长形,身体上密被或长或短的毛。触角短,3节;单眼每侧1—3个。幼虫与成虫都取食干燥的动物质,如皮革、干肉及昆虫标本等,有时也为害种子和粮食等到。作业:1、根据实际观察,总结下列各科幼虫的主要特征。步甲科金龟甲科叩头甲科天牛科吉丁甲科拟步甲科瓢甲科象甲科叶甲科负泥虫科2、比较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的幼虫,说明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 实验十八膜翅目Hymenoptera分类目的:1、掌握膜翅目分类方法。2、区分总科、认识重要科的特征。 材料: 下列昆虫成虫的针插标本,或玻片标本。 叶蜂、茎蜂、姬蜂、茧蜂、蚜茧蜂、小蜂、金小蜂、赤眼蜂、黑卵蜂、螯蜂、青蜂、土蜂、黑蚁、蛛蜂、泥蜂、蜜蜂、瘿蜂、切叶蜂、熊蜂、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扩大镜、镊子、拨针。 观察项目:1、以胡蜂为代表观察膜翅目的特征:体分明显的头、胸、腹三段,两对翅膜质,在实体镜下观察后翅前缘中部,有一列小钩,是与前翅连接的构造“翅钩” 。胸部各节接合紧密,前胸不发达,黄色弯曲形的前胸背板位于胸部前缘。中胸背板颇大隆起,占据了胸节的大部分,可分为盾片,小盾片、后小盾片三部分,在后小盾片之后,为不分片的后胸背板,其后方还有一个较大的环节,从侧面观察,可知其与后足不相关,它是并入胸部的腹部第一环节,特称为“并胸腹节”,(有气门一对)。2、亚目特征的观察,观察胡蜂的胸部与腹部连接处收缩成柄,三对足都具有一个转节;而叶蜂的胸腹间不成柄状收缩,其三对足均有二个转节,胡蜂的腹部末端尖细,具有螯刺状的产卵器,叶蜂雌虫产卵器由腹末之后伸出,刀锯状;再取姬蜂观察,和胡蜂一样,具有收缩的腹柄,但其足有2个转节,雌虫产卵器从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一对产卵管鞘。这些是区分广腰亚目、细腰亚目、针尾亚目的重要特征。 3、观察胡蜂胸部,其前胸背板向两侧延伸,并与前翅基部黄色的肩板相接,对比观察细腰泥蜂,则不相接。 4、取叶蜂的前翅玻片标本,参照图,认识其翅脉和翅室特征:Sc脉单独存在或合并;R、M、Cu脉基部愈合同柄;前翅前缘基部,R+M脉与C脉之间形成的翅室为前缘室,前缘室的存在与不存在是分类特征。 前缘中前端有R脉加厚的区域,特称“翅痣”,在翅痣下面由Rs向前围成的翅室称为缘室(Mc),缘室1或2个,为第一列翅室。 缘室下面的翅室为亚缘室(Smc),通常4个,为第二列翅室。 在亚缘室之下由M3+4、M4、M3三条脉纹形成的翅室为盘室,通常3个。 在R+M脉之后,Cu脉之前的翅室为中室。 以上各翅脉的增减、形状、翅室的数目,形状均为分类根据。 5、观察下列各总科及科的特征:(1)叶蜂总科Tenthredinoidea,腹部不收缩成柄,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足胫节有2端距;雌虫产卵器由两对扁平的瓣组成锯状。叶蜂科Tenthredinidae;体小到大形,粗壮,触角线状7—10节。取叶蜂幼虫仔细观察,外形像鳞翅目幼虫蜀式,显著不同处在于⑴头部额正常,不成狭窄的“人”形;⑵头部每侧只一个单眼;⑶腹足通常6—8对,生在第2—8和第10节上,或第2—6与第10节上;⑷腹足无趾钩。称“伪蜀式”。(2)茎蜂总科Cephoidea(梨茎蜂为代表):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前足胫节只1端距,产卵器短。茎蜂科Cephidae:体细长,不超过18毫米,通常黑色,有时有黄斑纹,触角线状,多节,腹部略侧扁。 取幼虫观察,白色,弯曲,皮肤有皱纹,有单眼,无足或有退化的胸足,体末有尾状突起。(3)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触角16节以上,不呈膝状;前胸背板与翅基片相接触;前翅翅脉发达,有翅痣;腹部腹面腹质常柔软,有一中褶;产卵器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产卵管鞘。姬蜂科Ichneumonidae体小到大型,从兀毫米到40毫米以上(产卵管除外);仔细参照图观察翅脉和翅室,了解各脉和翅室名称和命名特点,一般均有第2迥脉,R与Cu脉间有2根肘间横脉,形成第二肘室,叫“盘肘室”。腹部每个环节均可活动。茧蜂科Braconidae:多为小型,体长很少超过12毫米,和姬蜂主要区别在于只有迥脉一条,无第2回脉;一般第一盘室与第1肘室分开,通常第2及第3腹节联在一起,背面不能自由活动。蚜茧蜂科Aphidiidae:有的归在茧蜂科中,取麦蚜茧蜂对照图观察,了解翅脉和翅室名称和命名特点。前翅仅一迥脉(称中间脉Im),有径室1—3个;后翅仅1基室;腹部具柄,第3节以后背板可自由活动,着生在并胸腹节下方。后足基节之间,唇基端缘凸出,不与上颚形成园形口胫,均为蚜虫体内寄生蜂。(4)小蜂总科Chalcidoidea:触角膝状;前胸背板与翅基片不接触;足转节2节;翅脉简单、前翅无翅痣和翅室,翅脉分亚前缘脉,缘前脉(合称亚缘脉),缘脉,后缘脉和肘脉(或称痣脉)几个部分,后翅翅脉分为亚缘脉和缘脉;腹部腹板硬化无褶,产卵器自腹末前一定距离腹面伸出。 小蜂科Chalcididae体长0.25毫米;后足腿节膨大;胫节弯曲,末端斜,生有2距。 金小蜂科Pteromalidae体长2—3毫米,有金属光泽;触角常为13节;后足胫节只1端距;前胸背板短,横形。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体小,体长1毫米以下;付节3节;触角短,索节最多2节;前翅后缘脉退化;翅上刚毛呈放射状排列。 (5)瘿蜂总科Cynipoidea(观察瘿蜂示范标本):触角不呈膝状;前胸背板伸达翅基片;足转节1节;前翅无翅痣,具少数翅室及退化的翅脉;腹板硬化无褶,产卵器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瘿蜂科Cynipidae体小,长约1—3毫米,腹侧扁,腹部背板通常伸到腹部两侧甚至下方,但不在腹面会合,第3腹节背板最大,至少为腹部的一半,多为作虫瘿种类。 (6)细蜂总科Proctotrupoidea=Serphoidea产卵器自腹末伸出,其外鞘联合形成一个多少像柱形的管;前胸背板与翅基片接触;足转节2节;后翅无翅脉,无臀叶。 缘腹细蜂科(黑卵蜂科)Scelionidae小或微小型,体长0.45—5毫米,多数黑色,触角膝状,11或12节,若为7—8节,则棒节不分节,前翅通常有缘脉和痣脉;腹部尖锐,或沿两侧有锋锐的边缘。 (7)肿腿蜂总科Betnyloidea后翅有臀叶;前足腿节显著膨大且末端呈棍棒状。螯蜂科Dryinidae头部横宽,横大于长,球形或略呈四边形;雌雄触角均10节;雌蜂前足跗节与爪通常形成钳状(螯),往往无翅。(8)胡蜂总科Vespoidea触角13节以下,第一盘室很长,一般比亚中室长得多;休息时前翅通常纵褶。 胡蜂科Vespidae中足胫节有2端距,爪简单。蜾蠃科Eumenidae中足胫节只有一端距,爪有齿或分瓣,上颚长,刀状,常分叉。(9)蚁总科Formicoidea(以黑蚁为代表)无翅或有翅腹部第1节或第1—.2节形成结。 蚁科Formicidae(10)土蜂总科Scolioidea足较短,后足腿节常不达腹端;第1.2腹节间常有收缩;体多毛;翅脉常不到达边缘。 土蜂科Scoliidae;中胸腹板与后胸腹板合并成一扁平板,此板被一横行而多少有些弯曲的缝所分开,并覆盖于中后足基节的基部;雄虫腹部末节腹板的端部有3个刺;雌虫一定有翅,翅膜质,闭室之外有精细的纵行皱纹。 (11)蛛蜂总科Pompiloidea中胸侧板以斜缝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后足腿节很长。蛛蜂科Pompilidae(12)青蜂总科Chrysidoidea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坚硬,绿色或兰色,金光闪闪;腹部可见背板2—4节,腹部能弯曲与胸部接触。 青蜂科Chrysididae(13)泥蜂总科Sphecoidea腹部背板6—8个,腹部第1节常呈显著的柄。 泥蜂科Sphecidae中足胫节有2距;腹部明显有长园筒形的柄。 (14)蜜蜂总科Apoidea中胸背板的毛分支成羽状;后足第1付节通常大形,常增厚或扁平,常有毛;腹部无柄。 蜜蜂科Apidae:后足胫节没有距,扁平有长毛,末端和毛形成花粉篮,付节第1节扁而阔,内侧有短刚毛几列,形成花粉刷,是本科主要特点。 木蜂科Xylocopidae体粗壮多毛,多黑色,具白、黄色毛。足粗状多毛,前、中、后胫节有1距,后足2距,后足后跗节膨大多毛,但无花粉篮,无腹柄。作业: 1、列表区别叶蜂幼虫和鳞翅目幼虫。 2、绘姬蜂科(或茧蜂科,或蚜茧蜂科)前翅脉纹图,注明各脉及翅室名称,说明命名特点。 3、鉴定编号标本,写出总科,科及种名。 实验十九 双翅目Diptera分类 目的:1、掌握双翅目分类方法,认识分类特征。2、识别双翅目重要科的特征。材料:下列昆虫成虫的针插标本或玻片标本。大蚊、吸浆虫、牛虻、盗虻、蜂虻、水虻、食蚜蝇、杆蝇、潜叶蝇、水蝇实蝇、种蝇、果蝇、家蝇、丽蝇、寄蝇、麻蝇用具和材料:双筒解剖镜、显微镜、扩大镜、镊子、拨针。观察项目:1、以家蝇或丽蝇为代表观察本目特征:仅一对前翅发达,膜质,拉起前翅可以看到隐蔽于胸后下方的平衡棍(后翅)。为双翅目的主要特征。2、对比观察牛虻,家蝇和吸浆虫的触角:牛虻触角三节(第三节又分为许多亚节);家蝇触角3节,第3节特别大,上有触角芒;吸浆虫触角线状多节,分别代表短角亚目Brachycera,芒角亚目Aristocera,和长角亚目Nematocera。3、观察家蝇,丽蝇或寄蝇的头部,如为雄虫则左右二复眼靠近雌虫二复眼间距较大,认识下列特征:额囊缝,新月片,单眼三角区,单眼鬃,内顶鬃,外顶鬃,后顶鬃,额眼间鬃,口鬃(髭)。4、观察寄蝇胸部:从背面可看到发达的中胸背板,分为盾片和小盾片,从侧后方可看到位于小盾片下的背片,后小盾片,认识盾片上的中鬃、背中鬃、翅内鬃、翅上鬃,翅前鬃。从侧面观察胸部,在中胸侧面有一条缝,缝之前为中胸侧片,缝之后为翅侧片,它们的下方前面的为腹侧片,后面的为下侧片。在这四个骨片上着生的鬃分别称为中胸侧鬃,翅侧片鬃,腹侧片鬃,下侧片鬃。以上头部,胸部各种鬃的有无,发达程度,数目多寡,排列方式是蝇类鉴别属种的重要依据。 5、观察牛虻的翅脉玻片标本,认识翅脉翅室的特征:Sc独立,有时可与R合并,Rs三分支(有的种类在三支以下);M三分支;Cu二分支;R1之后有缘室一个,Rs分支之间为亚缘室二个(或少于2个),Rs与Cu2间为后室(5个或少于5个),M分支形成的一个闭室为盘室,在翅基R与cu脉之间造成封闭的室称为基室(2个或少于2个)。Cu与a脉间形成的翅室为臀室,另外在翅基部可以看到(由外向内)轭瓣Jugum,翅瓣Alula,腋瓣Calypter。翅瓣和腋瓣为双翅目某些类群所特有。 6、观察下列重要科的特征: (1)大蚊科Tipulidae取大蚊由背面观察,胸部有明显的“V”形横沟,足细长,为中,大形种类。(2)瘿蚊科Cecidomyiidae取麦红吸浆虫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小形,前足细长,两复眼相愈合成合眼。触角近似连珠状,雄虫触角每节为双节的葫芦状,每个小节上生有环状毛,翅脉35条,很少横脉,基部只有一个闭室。 取幼虫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体呈纺锤形,头退化中胸腹板上有一个“剑骨片”为弹跳器官。(3)盗虻科Asilidae观察盗虻,长形或细长,多细毛或束毛,头顶凹陷,复眼突出;触角端部有端刺,爪间突刚毛状。 (4)虻科Tabanidae:取牛虻进行观察,体粗壮状,头部大多呈半球形,基部比胸部宽;翅基部有发达的翅瓣及腋瓣,Rs止于翅顶角之下,爪间突垫状。 (5)蜂虻科Bombyliidae:观察蜂虻,头顶不凹陷,喙特别长。(6) 水虻科Stratiomyiidae取水虻进行观察,体光少毛,翅瓣小或无;Rs止于翅顶角之上。翅的中央室小而略近前缘,大致呈五角形,为识别筒易特征。 (7)食蚜蝇科Syrphidae观察食蚜蝇,体形似蜂,头部无额囊缝:M1+2与M3+Cu脉端部向前弯曲,形成两个封闭的翅室,R与M脉之间形成一条“伪脉”。 (8)杆蝇科Chloropidae:观察杆蝇,为黄色带有斑纹的小蝇,中胸盾片中部无横缝,无腋瓣,触角第二节无纵沟,这是无翅瓣类(杆蝇、潜蝇、果蝇、实蝇、水蝇等科)的主要特征。将标本插在塑料片上,头部正面向上,在解剖镜下观察,单眼三角区很大,无口鬃;前翅缘脉只有一个折断处,Sc退化,R三分支,直达翅缘;M2分支,中间只夹一个翅室,基室与中室合并,后面无臀室。 (9)潜蝇科Agromyzidae;观察潜叶蝇,为黑色小蝇子,口鬃和额眼间鬃明显;触角芒光滑。前缘脉只有一个断裂处,Sc退化或与R1合并;M脉间有二闭室(基室和中室),后面有臀室。 (10)实蝇科Trypetidae:观察实蝇,小或中型的蝇子,翅上常有暗色斑纹,翅前缘脉有2个折断处,Sc完全,端部弯曲向上,中脉间有2个闭室(基室和中室),后面有一个带尖角的臀室。 (11)水蝇科Ephydridae:观察水蝇,为黑色小蝇,翅前缘脉2个折断处,M脉间是一个闭室,无臀室。(12)果蝇科Drosophilidae:取果蝇进行观察,为黄色小蝇,翅前缘脉2个折断处,Sc退化,M脉间只一个闭室,臀室小,口鬃明显。 (13)花(种)蝇科Anthomyiidae:取种蝇观察,拉开前翅,可以看到大的翅瓣,胸部背面具有横缝,下侧片无鬃,前翅M1+2脉直,不向前弯曲。 (14)蝇科Muscidae,取家蝇进行观察,小到大型,下侧片无成行的鬃,M1+2脉端部弯曲向前,触角芒全长羽状。 (15)寄蝇科Larvaevoidae:观察寄蝇,下侧片有成行的鬃;后小盾片发达,侧面观有隆起;触角芒刚毛状,中胸盾片沟后翅内鬃3个,如为2,则二鬃之间距离很近,根据位置可以确定为前面一根退化,颜不具颜脊;翅M1+2伸向翅后缘,在后缘前方折向翅前缘,形成心角,末端一段止于翅尖的前方,与前缘脉会合。 (16)丽蝇科Calliphoridae:观察丽蝇,中到大型,体多呈青,绿等色,带金属光泽,后小盾片不明显,下侧片有成行的鬃,触角芒全部羽状。 (17)麻蝇科Sarcophagidae:取麻蝇进行观察,中到大型,体多灰黑,具明显的灰白粉被,后小盾片不明显,下侧片有成行的鬃,触角芒大部分或基部羽状。 作业: 根据实际观察制作瘿蚊科、食虫虻科、虻科、食蚜蝇科、杆蝇科、潜蝇科、实蝇科、水蝇科、花蝇科、寄蝇科、麻蝇科检索表。实验二十蜱螨亚纲Acari分类目的:1、了解蜱螨亚纲与昆虫纲和蜘蛛目的区别。2、认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蜱螨亚纲的重要科的特征。 材料: 下列蜱螨的玻片标本或浸渍标本和害状。 粉螨Tyroglyphusforinae(Linn)棉红蜘蛛TetranychustelariusLinn山楂红蜘蛛TetranychusviennensisZacher苜蓿红蜘蛛BryobiapraetiosaKoch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ulmiKoch麦园红蜘蛛Penthaleusmajor(Duges)麦长腿红蜘蛛PetrobiaLatens(Muller)柑桔锈壁虱Phyllocoprutaoleivora(Ashm)柑桔疣壁虱Aceriasheldoni(Ewing)葡萄瘿壁虱EriophyesvitisPagenst用具:颚体前足体 后足体 末体显微镜、双筒解剖镜、载玻片、拨针、镊子。 观察项目: 1、取棉红蜘蛛和粉螨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均属于节肢动物门蜘形纲Arachnodea,和昆虫纲Insecta不同处在于体无明显的头、胸、腹三段之分;无翅,有足4对。它和蜘蛛目显著不同处在于后肢体段联接广阔无收缩,不形成腹柄蜘蛛类有腹柄。 2、对照螨类体躯结构图,继续观察,体呈卵园形,分为4个体段:颚体段,前肢体段,后肢体段及末(臀)体段。 3、观察粉螨,口器咀嚼式,由一对螯肢构成,螯肢下面有一对足须(须肢),螯肢2节,末节尖端有一小棒状刺;前体段与后体段之间有一缢缝;雄虫肛门两侧有吸盘,代表粉螨科Tyroglyphidae特征。 4、取山楂红蜘蛛或棉红蜘蛛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口器为刺吸式,螯肢端部特化为口针,基部愈合成片状的颚刺器,前肢体段上有气门器:第1对足付节有2对毗连的双毛,付节端部有一对垫状爪,其上着生一对粘毛,是叶螨科Tetrcanychidae的特征。 5、取麦长腿蜘蛛,苹果红蜘蛛和苜蓿红蜘蛛玻片标本观察,它们也都属于叶螨科,但种很易鉴别:麦长腿红蜘蛛身体背面有不明显的指状纹;第一对足特别长,超过第2、3对足的2倍:气门器端部囊形,多室。苹果红蜘蛛体近似半园球形,背面隆起,背刚毛粗长,着生在疣状突起上,气门器端部成球形。苜蓿红蜘蛛体背扁平,侧缘具有宽边;身体前缘有4个叶状突起,其上各着生一个扁状刚毛,背刚毛也为扇形,气门器端部囊形。 6、取麦园蜘蛛进行观察,体园形,皮肤柔软;前肢体段有一眼点;生殖吸盘2对,代表走螨科Eupodidae特征。麦园蜘蛛的主要特点是体背面有隆起的肛门。 7、取柑桔锈壁虱玻片标本进行观察,体狭长,蠕虫形,仅有2对足,前肢体段背板成盾状,后肢体段延长,分为很多环纹,代表叶瘿螨科Eriophyidae特征。 8、观察棉红蜘蛛、山楂红蜘蛛、麦长腿红蜘蛛、苜蓿红蜘蛛、柑桔锈壁虱,柑桔疣壁虱,葡萄瘿壁虱,麦园蜘蛛为害植物害状,注意有无丝网,是否造成虫瘿等,加以区别。 作业:1、绘棉红蜘蛛整体图,注明各体段及口器各部位各称。附:有关昆虫绘图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一、昆虫的体向:昆虫的体躯在形态描述上常用到一些方向和部位,一般常用的有:1、前向与后向:与体躯纵轴平行,向着头部的方向称为前向,向着尾部的方向或腹部的方向称后向。2、左向和后向:向着体躯纵轴左侧的为左向,右侧的为右向。3、背向与腹向:向着体躯背面的为背向,向着腹面的为腹向。4、内向与外向:向着体躯的方向为内向,背着体躯的方向为外向。5、基向与端向:向着附肢着生处为基向,向着游离处为端向。二、绘图须知:(一)工具:1、铅笔:用2-3H的高级绘图铅笔。2、橡皮:用无色的软橡皮。3、尺子:用塑料的透明直尺或三角板。4、用统一规定的报告纸。(二)要求:1、图的排列:背面图,头向上;侧面图,头朝左。2、所绘的图都要有文字说明,图的各部分要注字,以虚线引出线条不得交叉,字要端正清楚。3、图的大小应与报告纸相适应,虫体各部比例要相称。4、所绘的图要力求与标本相像,并正确,在图上要能明确的绘出虫体的特征部位。5、图在报告纸上的排列位置:绘图时应注意图的数目在纵横上的排列,如绘三个图时,应排列成品字形,而不应倒品字形。总之,应以美观为原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