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

ID:14903636

大小:3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30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_第1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_第2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_第3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_第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  近几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在答卷中却也暴露了四点问题。  一是分类欠缺,整合能力不强。如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题1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4分)”。(“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请上http://www.baidu.com网查询,本文从略)考生答:“①它身上拥有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②花无异色,含露低垂,清新脱俗,散发淡淡的清香;③不附庸风雅,矜持含蓄;④顽强,坚持,自持,一成不变。(得2分)”。①②答点既写“外形”又答“内质”,

2、③④答点同属“内质”,答点紊乱,也漏答“启示”答点。可见考生不懂得按“外在特征→内在特征→给人思想启示”进行分类整合而丢了2分。  二是要点不全,概括能力不强。如上例问题,参考答案是“①美丽、芬芳、妩媚;②清纯高雅(超凡脱俗、不附庸风雅、天然淡泊)、矜持含蓄;③羸弱轻柔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考生除了缺乏分类而将①②混答外,第③答点因概括不出而漏答。  三是随意作答,转换能力不强。如题目问“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合唱团”“竞选”)作简

3、要赏析(4分)”。考生答“这两处词语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富有生机,更说明了树蛙的声音特点;‘合唱团’突显了群体的庞大,更具说服力。‘竞选’一词更能表现黑顶山雀的能力,更具吸引人,引人入胜,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得1分)。这个答案与参考答案“①‘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②‘竞选’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黑顶山雀为争夺等级地位鸣叫的变化”差别很大,失分严重,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缺乏转换能力。  四是字数超多,答题不合规范。考生往往不分点作答,思路混乱,

4、而字数又写得特别多,使表达未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丢分颇多。  有鉴于上述四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复习阶段务必要落实“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提升应考能力。  一.先说整合,略谈两类  ㈠首先整合高考必考论述文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五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含义理解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3、14两题,2009年13题,2008年13题,2007年13题。(题略,下同)  2.信息筛选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2题,2010年12题,2

5、009年12题,2008年12题,2007年12题。  3.文意归纳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0年12题,2009年12、15题,2008年15题。  4.文脉梳理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5题,2007年14题。  5.观点评判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5题,2010年15题,2009年14题,2008年14题,2007年15题。  ㈡其次整合高考选考类(所有文体)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八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语句含义(效果)题]题例:广东高考201

6、1年14题、21题,2010年17题,2009年16题,2008年19题。  2.分析语言特色的题[语句写作技巧(手法)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9题,2010年19题,2008年20题。  3.分析材料、手法、语句作用的题[行文表达作用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6题,2010年20题,2007年16题。  4.提取要点的题[信息筛选(概括)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7题、20题,2010年16题、18题、21题,2009年17题、19题,2008年17题,2007年19题。  5.分析写作意图

7、的题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18题、21题。  6.评价观点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20题,2997年20题。  7.归因探究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8题,2008年16题、21题,2007年17题。  8.文本内探究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8题,2007年18题、21题。  二.次说概括,谈六点  文本阅读概括表述题信息取舍规律约有六种:  1.举例处,取概述舍例子。行文常常离不开举例。举例是围绕文段前后的概述性文字列举事实的,因此概述部分是主要内容所在。  2.人景处,取人舍景。文段中既

8、写人又写景时,写人处自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3.映衬处,取主舍次。为了使描绘的对象特点更为鲜明,使行文的内容更为厚实,作者常常借“彼物(人)”以衬“此物(人)”,而“此物(人)”必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4.转折处,取后舍前。遇到有“却”“不过”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的语段时,一般说来,转折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的主要意思。  5.正反处,取正舍反。阐述事理时,为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为鲜明,常常在正面说理之余辅以反面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