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

ID:14842696

大小:139.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7-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讲:小说选讲教学目的:1、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培养“艺术想象力”,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去读小说,看世界。2、开阔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自学方法。教学方法:讲座式、启发式、讨论式小说赏析的方法和技巧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

2、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故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人物是

3、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而“虚构性”,才是小说的本质。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由阿Q的形象的典型性导入鲁迅)《阿Q正传》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当时文坛上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鲁迅不但在文排老大,在家也排老大,他弟兄三人都是作家,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鲁迅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随他母亲鲁瑞的姓

4、,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21年。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说,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国民性问题,他们经常讨论“怎么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鲁迅关注唤醒整个民族的觉醒。在创作《阿Q正传》之前已经写了几十篇批判精神胜利法的文章。后来,鲁迅曾在《再谈保留》中明白

5、地说:“十二年前,鲁迅作的一篇《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在《俄文译文<阿Q正传>》序里,鲁迅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是要写出“作为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要画出这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鲁迅作为一个深切理解和关系人民疾苦和前途命运的作家,他不仅注意暴露其弱点,而且非常关系启发农民的革命性,提高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所以,他在《阿Q正传》中把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精神上的弱点当作国民性来批判,揭示我国民族的某种潜意识,揭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乃至看似天经地义的行为模式。鲁迅把这些潜隐

6、性的模式挑到理性意识的层面上来进行反省,进行批判,也正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这些弱点正是为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中国人进行心灵改造竖起一面明镜。鲁迅把毫无政治气质的农民阿Q放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中,正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的对革命的态度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问题的一致性。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的“精神上的胜利”。

7、这种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这种精神状态,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子啊作品中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

8、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