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91845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摘要]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系统研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灌输”为主要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的需要。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多种方法的运用,考试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教育的结合等,无疑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增强思政课效果 [中图文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
2、材等都做了明确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塑铸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的关键。本文试图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经验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如何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是“单边”行动、照本宣科、理论循环,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没有活力。课堂教学如何改,改革成功的标准如何定?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把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准定为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生动活泼。其具体做法: 一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人物传记、朝代历史、诗歌散文、古典音乐、传统礼仪等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生动活泼,意蕴深厚的教学资料。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之下,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进行梳理,寻找其中符合“基础”课教学内容,对“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的思想、观点和案例,既包括正面的,作为对课程教学的补充,又包括反面的,形成对于课程教学的对照。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整理中,强
4、调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态度和方法,着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启发和借鉴,不盲目信古,不拘泥于古人的观点。如理想信念这个模块,我们准备了一些诗词名句: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诫外甥书》),这是告诉我们要尽早立下高远的志向;王勃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这也是让我们要树立并坚持自己那份珍贵的远大理想;曹操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更是激励我们要有敢于立志、勇于立志的决心。老子告诉我们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屈原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教导我们
5、要将理想化为行动,实现理想的路途可能是充满艰难、非常漫长的,但无碍我们尽力探索、不断努力,只要不懈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把道德修养模块与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结合,从而深化了教学内涵、提升了教学境界,扩展了教学视野,促进了文化建设,并撰写了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研究》发表。 二是引入讨论、辩论、畅谈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有获得。因此,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达其教学目的。为了让讨论、辩论、畅谈顺利开展,根据教学
6、内容,教师备课时设计课堂的讨论题内容、讨论时间,设计讨论可能出现的偏颇和解决的路径。近两年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为什么当今爱国就要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已经是第二经济大国了,还要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国歌》等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不少疑点问题。 三是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提高法律教学效果。通过活报剧、小品、短剧等形式塑造当事人、构造案例,让学生进入
7、情境中。 情景再现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视教学过程为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与交互活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为案例选择和问题设计阶段。案例选择很重要。选择的案例既能突出课程的重点,又是一个短小的、贴近生活的故事。在上第七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情景剧《乌龙侦探“破”案记》。上课前,预先设计好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有疑惑,为什么要表演这些小品?难道是让大家娱乐娱乐?因此,在讲到“法律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特点――讲证据”时,要预设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思
8、考:(1)什么样的证据才是合法的?(2)客观证据与主观“证据”的区别在哪里?(3)如何判定该证据是否关联?(4)什么样的证据能被法庭所采纳?这样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具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