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ID:1472056

大小:128.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1-11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_第1页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_第2页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_第3页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_第4页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形象的分类从鉴赏的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一.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例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

2、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答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例2.阅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完成有关问题:填空:1、本诗通过对

3、李凝居处的的描写,暗示李凝的身份。2、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草径”、“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3、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他。使作者的情感和所刻画的人物跃然纸上,李凝的隐者身份也不难把握。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环境隐者邻居不多少人来清幽对李凝隐逸生活的向往二.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

4、自然属性;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

5、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官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上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

6、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三.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4.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一系列动作形象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也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弹奏时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例5.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

7、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归纳总结:鉴赏文学形象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1.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

8、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到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启发学生通过想像,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