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

ID:14719649

大小:3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0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_第1页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_第2页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_第3页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_第4页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_第5页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_第6页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_第7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分析一.无效教学和无效提问。无效教学是相对于有效教学提出的。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今天,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原因很多,有人借着新课程实施改革之名,大行非实效课堂教学之举。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掺杂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并不是说一定不好,但是这些非语文的因素并没有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太多的帮助,以至于有人说现在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或者历史课。还有人说语文课变成了课内活动课。不断翻新的花样,反复多变的活动,不但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他们总要花大量的

2、时间,花费很多人力,精力以至物力去准备这些。),更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效,失去了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有之义。举例来说。我曾经听过一节课,上的是《竹影》,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选出版的。这篇文章是散文家,教育家,同时也是画家的丰子恺先生写的,文章通过几个小朋友在“爸爸”的指导下观察竹影,画竹影,获得纯真的生命体验和极大的乐趣。概括来说,就是“童真,童趣”。在文章中,有爸爸”引导孩子在观察竹影的同时体会中西方绘画的异同的一个环节。结果,这位上课老师在备课时抓住了这个环节,大做文章。他的课堂设计就

3、是:观察竹子(通过投影欣赏郑板桥的绘画和西方的一些绘竹的画),讨论中西方绘画的异同,重点讨论了中国绘画的“留白”,最后是和学生一起画竹子。课上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很好,而且最后的出品也很出色,几位同学绘画的基本功很好,画的竹子很有水平,赢得了满堂的喝彩。遗憾的是,在教学设计中,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从日常的小事中学会观察,学会感悟,学会发现简单平凡的生活同样充满无穷的趣味。在这里,这位老师做的是美术老师的工作,把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这节课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无效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

4、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无效教学往往是课堂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被改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动机水平和身心健康。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课堂上的无效提问,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

5、学秩序,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制造了障碍,无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困扰。课堂无效提问往往没有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反而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设置障碍,家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负担,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无效提问的成因。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如此。课堂“提问”教学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种种无效提问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1、教师的思想观念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错解。在现在的课

6、堂教学中,依然有许多教师认为40分钟的讲解至关重要,提问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的进度,还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为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去讲解和纠正错误会分散教学的注意力。这个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漠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动态。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的提问,看似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个是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变成了学生的“一言堂”,不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无序状态。2、提问内容的设计缺陷。教师在

7、设计教学问题时,往往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设计问题。教师为了促成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有时没有找过到学生的客观实际,罔顾学生的现有能力,拔高问题的难度,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又小看学生,所设计问题,对学生没有挑战性,构不成吸引力,同样也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教师的问题设计缺乏连贯性,思维间的跳跃过大,学生的思维无法实现,,自然也达成不了教学目标。3、提问动机歪曲。提问时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少数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把课堂提

8、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一些难题来难倒学生,造成学生当众难堪,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但频繁使用这种方法,会大大削弱提问的原有功能,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怕被问到的心理。4、提问行为的固定化,模式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着功利化的目的,那就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问题的提问也有着功利化的倾向。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