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83087
大小:8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29
《伯夷列传 参考文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伯夷列傳>賞析http://blog.yam.com/cloverwish/article/12141043<伯夷列傳>列於史記列傳之首,其內容結構不同於其他篇章,由「太史公曰……」這段司馬遷現身說明的文章片段便可看出。一般司馬遷會在一篇傳記的最後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在<伯夷列傳>這篇卻是在文章前三分之一處便出現,此一舉有別於其餘篇章,不過這樣的方式,卻是太史公為文章的鋪排做了個承先啟後的轉折點。 文章一開始「夫學者……此何以稱焉」這一段是闡述六藝內容,並慢慢鋪排其可信度及價值高於其餘的書籍。藉由六藝詳細
2、記載禪讓繁複的過程,比較先秦諸子紀錄禪讓簡易的過程,提出了疑惑,表面上看是疑問句的「……此何以稱焉」實際上乃是太史公認為先秦諸子的紀錄有誤,並在此奠定六藝的地位,同時也推崇孔子,更為後面的內容做了伏筆與鋪排。 接下來「太史公曰……」這段,又再次了提出疑問,問道像孔子序列的古聖賢人中都有提到伯夷等人,但是德行比他們還高的許由卻沒有被記載到是為何?藉此段承接了上頭有關禪讓的紀錄,同時開啟下段「子曰伯夷叔齊不念就惡怨是用希……」孔子曾在書上有記載的內容,以茲證明他的疑問。到這邊為止太史公的用意就很明白的出現,這
3、麼做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文不對題,但實際上是將列於列傳之首的<伯夷列傳>,用來立定寫列傳的標竿,其人物、內容都需詳細考證。引其堯舜禪讓記載詳細,而後許由未詳細紀錄,乃是因為其人事不可考,而伯夷等有證可考。 緊接著藉由「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又何怨乎」這幾句話接續他前面的看法,並又再次的提出了他的疑惑,列舉出他的疑惑所在乃「其傳曰……遂餓死於首陽山」這篇記載伯夷叔齊傳記的詩歌,內容主要描述伯夷叔齊兩兄弟不恥周朝以暴制暴的行徑,而拒吃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事件,同時更是記錄了他們死前所作的一段詩歌,內容提及了他們感
4、慨神農、虞夏的時代都已過去,他們不知該何去何從,而死期又將逼近,為何他們的命運如此悲苦?而太史公便於此提出了「由此觀之怨耶非耶」提出了大大的疑問,這樣的寫作手法將讀者的興趣整個拉高,同時也逐步將文章的重點推至最高潮。 為了佐證疑問,接著太史公又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但是「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耶非耶」這段話又再次提出疑問,而這邊看似疑問的語句,卻是在推翻「或曰……」這句話。通篇段落由「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又何怨乎」再到「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耶非耶」,
5、雖為疑問句,但是其口吻語氣都充滿了哀嘆悲怨之情,看似為前面的尊孔做了個大逆轉,為他前面的立論做了個推翻的舉動。但此乃太史公鋪張排序文章之用心處,也是其重點所在,為的就是在後面的議論中將孔子推向更高境界,同時又再次的表明只有孔子才是他所遵從的。 此段落「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17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做而萬物覩」,當中夾雜孔子、賈誼和太史公自己的看法,在這邊太史公用相互論證的方式,將孔子的境界及地位逐步推至最高處,其旨議在說明當一個人追求她自己所期盼所喜好的事物時,其結果不論如何,他都不會有不滿悲
6、怨之情,因為那是他個人的生命抉擇。而聖人賢士更是如此,他們所追求的在凡夫俗子的眼中或許只是舉足毫無輕重的,但是那樣的事物卻是有著永恆的價值,聖人賢士所要追求的是永恆的存在,而非短暫的片刻。 最後一段落「伯夷叔齊雖賢……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更是直接點出了,要達到永恆需要靠聖人偉人的讚揚才能流傳千古。在這邊太史公大大的提高了孔子的思想境界,及其在歷史上地位的重要性,但尊崇讚賞了孔子的同時,相對的也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暗指自己如同孔子那般對隱士們的重要性,許多的隱士們將會因為他的記錄而流傳千古。這就好比謝
7、靈運在稱讚曹植的同時所說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也順勢了捧了自己。 通篇至此多次使用提問法,每一問環環相扣領著讀者逐步進入太史公的思想,慢慢的貼近主題,使人逐漸的了解他想傳達的主旨。不單如此文章多引用「六藝、子曰、傳曰(韓詩外傳)、或曰(老子曰)、賈子曰(賈誼)」,在在的顯示了身為一個史官所必須具備的淵博學識,還有那知古鑑今的寬廣眼界,太史公不只要為無名的隱士賢人立傳,更要建構起龐大的史觀,讓這部偉大的作品傳承於世世代代。從《史記》〈伯夷列傳〉看中國文人的媚俗http:/
8、/blog.roodo.com/giggles/archives/4992391.html在《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主要想藉處理兩個問題以明己志。在第一個問題中,他借用孔子、許由、務光等人的典故,傳達了作為一個中國傳統中,理想的讀書人在面臨選擇避世與入世時的兩難問題,其中顯示了避世者雖看似高潔,但仍媚俗地希望能在歷史的審判留有一席的詭異、諷刺的矛盾心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