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问权还给学生

把提问权还给学生

ID:14612159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把提问权还给学生_第1页
把提问权还给学生_第2页
把提问权还给学生_第3页
把提问权还给学生_第4页
把提问权还给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提问权还给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提问权还给学生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是能动的知识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有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他们才会愿意学习。将提问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提问权;教师;学生;课堂  听课时,常能见到这一幕:教师播放幻灯让学生齐读若干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使得阅读有了针对性,提高了阅读效率,是种很好的方法,学生理

2、应掌握。唯一的问题在于学生带着谁的问题去阅读:是教师提出,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想到,主动提出来的问题。现在普通的做法就是上述一幕中的情境,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指定的范围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属于定向定点阅读,借用医疗术语,我称之为“靶向阅读”。“靶向阅读”的目的性很强,学生阅读思考难度大大降低,成功率高;但缺陷也很明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被动阅读,被动思考,被动回答,没有自主权,无法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容易产生阅读惰性,不容易养成优秀的阅读品质,无法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习惯了被动思考,一旦离

3、开了教师的提问,需要独力完成阅读任务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把书翻来翻去,却不知在何处停留。  如是,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后让学生提问。自主阅读属于泛读范畴,更适合课外阅读而非课堂教学,如果一定要在课堂上尝试,教师必须要能很好地引导,否则,学生自主阅读容易放任自流,疑问千奇百怪,这样,可以设想在自主阅读后,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怎样地让教师抓狂。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怎么办?在课堂中,谁最该提问?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必不可少,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是学生更应该提

4、问,正如《师说》中所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不提问,疑问怎能解决。有人说:“一个人聪明与否要看他的回答,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的提问。”也有人说:“中国和美国教育的区别只要听听妈妈对放学回家的孩子问的话就知道了,中国妈妈会问‘今天,老师问你问题了吗?’,美国妈妈会问‘今天,你问了老师几个问题’。”不提问,怎么解决心中的疑问?不提问,怎能显示自己有智慧,高人一头?不提问,怎么让同学、老师关注自己?学生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当然固然能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但善于提问是一种更优秀的品质,因为提问是在思考、

5、怀疑的基础上,而怀疑往往产生创造性的发明。  因此,我在高一备课时尝试用“靶向阅读”与学生提问结合的教法,先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再在学生问题中选择合适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也就是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问,再选择问题,最后“靶向阅读”。这需要教师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是改变身份和心态。  在备课时,教师要从传道者转变为普通的阅读者,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课文,不借助参考资料去理解文章,形成初步的认知,记录下阅读中的心得和疑问。这些心得和疑问至为宝贵,因为这往往是初读者的共识和共同的疑惑,获得这些,教师也就能大致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揣摩

6、学生的疑问了,真正做到了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接下来查找资料,尽最大可能解决这些潜在的疑问,然后梳理这些疑问,选择学生可能很感兴趣又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转阅读者为引导者、组织者。教新课文时,我喜欢先从标题入手,让学生就标题本身进行思考,因为文章的标题是“文眼”,透过文眼可以探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学《想北平》一课时,我没有布置任何预习,也没有提前告知学生要上这篇课文,上课前写下“想北平”三字,并及时阻止学生翻书;上课后,我问学生标题隐含了哪些信息,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哪些问

7、题,在梳理各种问题后,我肯定了几个,并选择了以下三个问题思考:“谁”在想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怎样”想北平?于是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初读文章,在文中作出标记,读完后立即交流答案,结果,答案出乎我意料地一致:作者老舍在想念北平;北平是作者的故乡,作者“真爱北平”;想到“要落泪了”。在把部分答案板书后,我又问学生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结果好多学生问到作者为什么说“我真爱北平”,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是因为北平是作者的故乡,而爱故乡是天经地义的,另有学生反驳不会这么简单,从文中看另有原因。听到这里,我建议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另找原因。经过

8、再次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我们又归纳了三条原因:历史悠久,风景名胜多,有独特的美(动中有静、布置匀调、自然包容)。这时,我告诉学生本文写于1936年,意图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惜学生对历史所知甚少,在我补充了“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何梅协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