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重视疏肝解郁法——投稿版

临证重视疏肝解郁法——投稿版

ID:14580912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9

临证重视疏肝解郁法——投稿版_第1页
临证重视疏肝解郁法——投稿版_第2页
临证重视疏肝解郁法——投稿版_第3页
临证重视疏肝解郁法——投稿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临证重视疏肝解郁法——投稿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临证须重视疏肝解郁法梁金池1林小锋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疏肝解都法是针对肝气郁结而设立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治肝的第一大法。郁证临床上内、外、妇、儿、五官、眼科均有,它涉及到现代医学的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泌展、生殖系统的疾病,因此该法的运用远远超出治肝的范围,临证时多思疏肝解郁,往往可获奇效。关键词:疏肝解郁;理论基础;临证举隅疏肝法即运用疏肝理气的药物,使肝气条达,气机畅顺的治疗方法。肝为五脏之一,居胁下,与胆互为表里,功能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经脉

2、布于两胁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如果情志不畅,愤郁不伸,意欲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疏泄失常,不仅本脏发生病变,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引起多种病症。涉及现代医学消化、呼吸、心血管、精神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疾患,临床颇为常见。1.1郁证致病多《丹溪心法》曾有“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之说,《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张氏医通》认为“盖东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附于木中,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亦郁,金

3、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古今医统大全:“郁为七情不疏,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郁证常见于众多疾病中,其中,尤以肝郁最多。郑氏【1】曾统计分析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中的49个病证,其中在病因病理、辨证论治中提到有关“肝郁”者,分别为33、27个病证,占67.34%和55.1%。其所研究的680例内科病例(占41.82%),经中医诊断共有45个病证,肝郁证组含有16个病证(占35.56%)。肝郁证以内分泌、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多,分别占该系统病例总数的60.5O%、43.71%、39.68

4、%、27.27%。徐氏【2】对108例在心理病房住院及精神科门诊的患者进行辨证,从中发现以忧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为主的类疾病中,以肝气郁结为主证的为42例。卜氏等【3】对11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按中医辨证,发现其中69例属肝郁脾虚型。《傅青主女科》:“妇人之疾,郁证居多。”曲氏【4】分析肝郁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发病情况,发现在经、带、胎、产、杂五方面,肝郁直接导致的妇科病种有13个,间接所致病种14个,共有27种之多。柴氏【5】抽样调查了222名月经病患者,发现其中属于肝郁型或兼有肝郁者121名,约占54.5%。从

5、以上资料可知,肝气郁结的证型在临床各科均有,它涉及到现代医学的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泌展、生殖系统的疾病,因此该法的运用远远超出治肝的范围。1.2应用疏肝解郁的理论基础七情太过或不及,能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很多的疾病主要是长期情绪抑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所引起的肝气不疏,忧思犯脾,脾失健运,气血不调,导致气滞血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或肝气横逆于脾,犯脾乘胃,以致肝脾不和,气血郁滞凝聚日久而发病。《内经》中认为是“暴忧之病”,长期的情志刺激或突然的强烈的精神打击,常是疾

6、病发生的诱因。并且,许多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出现情绪悲观、恐惧、意志消沉、睡眠不好、纳食减少而致机体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促进了病情的发展。同时由于无形气滞闭阻经脉,亦影响气机升降出入通畅,更加重病情。可见七情内伤致气郁、气滞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疏肝解郁法,疏泄肝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行,利于血液、津液的运行和脏腑组织功能正常。《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的作用。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

7、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的这种生理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气的疏泄功能是维持肝脏本身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若肝失疏泄则会导致气机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变生百病,因此疏肝解郁法在临证中显得尤为重要。1.3疏肝解郁法临证举隅1.3.1疏肝解郁法在消渴病治疗中运用消渴的发生与肝有密切关系,精神刺激、情志失调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灵枢·五变篇》日:“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

8、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已初步认识到“消渴”与情志不舒、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有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精神因素不仅可促发糖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