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doc

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doc

ID:14554543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9

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doc_第1页
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doc_第2页
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doc_第3页
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论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  论文摘要:通过梳理近年美国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国内重点高校近十年的“通识教育”改革尝试,对大学英语通识化教改在非重点高校中如何开展,对国家政策的适度把握,高校之间开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非重点高校;通识教育;大英教改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经历了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位教育急速膨胀的十年。短短数载,中国就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壮举,一跃成为全球在读大学生人数第一的国家。2002年,全国在读大学生人数就高达1260万,多于美国

2、,相当于俄罗斯和欧洲在校大学生之和。2008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599万人,2010年为657万人。2015年,国家计划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3080万。结合以上数据,能否认为我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教育大国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计划外大幅度扩招导致了一些弊端:第一,教育资源浪费,重复性建设居多:多数高校盲目跟风,不顾自身学科实力开设所谓“热门”专业,高校专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泛滥;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摒弃“特色”办学宗旨,一味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第二,教育质量落后于扩招速度:师生比严重失调,动辄百

3、人左右的大班教学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教务管理,学生工作,校园安保等压力陡增。第三,部分高校外聘教师过多:民办高校更为严重,个别科目每学期更换教师频繁、调课率高,学生严重缺乏归属感。第四,学生就业率年年走低:一方面,大批“热门”专业的开设,使得相关职场岗位已趋饱和,另一方面,学生求职无门后选择读研、读博,学位链与就业链呈恶性循环态势。  与此同时,供需的严重不平衡,使得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节节攀高。以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例,用人单位不但对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个别单位还要求毕业生拥有雅思、托福、

4、商务英语或中高级口译等证书。因此,为了使毕业生保持竞争力,传统的应试性大英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大学英语“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近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发展趋势  在美国,以1978年哈佛大学罗素维士基团队的“核心课程报告”(ReportontheCoreCurriculum)为标杆,掀起了现代“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报告精华在于:哈佛学生在专业课之外,应修习一些非本专业的课程。学生应至少选修下面每个跨学科领域内的一门课程:文学、

5、艺术、历史、社会分析、道德哲学、自然科学、数学、外国语言、外国文化。[2]哈佛的改革,掀起了全美各高校的通识改革浪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4门课程,包括:5门“北类”课程(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类),3门“南类”课程(工程、健康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类),2门“桥类”课程(连接此“南北”两类“桥”的知识类型),外加1门定量推理以及3门外语课程。杜克大学1997年细化通识教育体系,出台了“课程2000(Curriculum2000)”4改革报告:要求所有在校生,无论专业,都必须学习下列每类学科的三门课程:文学与艺

6、术、社会文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学生需要修自然科学核心课程6门,人文学科、艺术、社会学科课程共8门,科学与技术限选课2门,实验课1或2门,写作2门(基础写作与专业写作)。[3]芝加哥大学原校长赫钦斯认为:“正规的制度化的通识教育是为年轻人终生的自我教育做准备的。”不难发现,美国高校现代通识化教改呈现多元性,从课程规模、选课机制到学分计算各有千秋。但究其根本就是以“哈佛模式”为代表,以打破文理界限为特征,以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为特色的课程体系的确立。正基于此,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面的通才、

7、全才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识化教育体系业已成熟完备。  反观国内通识教育,则走了很长一段弯路。建国后的半个世纪内,国家一直沿循了前苏联办学模式,刻意强化专业教育。直到20世纪末,国内教育界才开始反思高等教育走过的历程,意识到专业的、功利化的学科教育之弊端。有识学者开始追本溯源,呼吁高等教育重新回归通识教育轨道。1999年教育部在3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试点;进入21世纪后,国内若干高校相继构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北京大学(2001年)、清华大学(2003年)、复旦大学(2005年)、浙江大学(2006年)、中

8、山大学(2009年)等。一些关于通识教育的专家论坛、学术研讨会也相继开展。  在通识教改蓬勃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界对于大英通识教改的模式并未达成共识。部分学者并不认可通识教育是大学英语教改的基本方向。王哲、李军军(2010)认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