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77570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8
《创设“想学、会学、乐学”的数学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设“想学、会学、乐学”的数学课堂 摘要: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学、引导自主探究,使学生会学和给予赏识激励,使学生乐学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努力打造成功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会学乐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13-01 数学课堂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数学课堂是“接受”的,也是“发现”的;数学课堂是严谨的,也是灵动的;数学课堂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实践中,为了能够生成优秀的课堂教学,笔者努力做了以下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学 问题能使学生发出疑问,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从“疑”开始的,靠“问”来激发的。问题情境是
2、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地想学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
3、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问题》这一内容时,我以自编的童话故事《租房风波》引入激趣,设置了问题(你们觉得应怎样分配比较公平呢?)悬念,学生带着快乐的任务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增加了学习的欲望。接着我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利用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比较,从而水到渠成地发现:已知各部分之间的比求各部分是多少的问题,可以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量×分量=对应分量”,像这样的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学会了新方法后,在本节课的结尾又回到故事部分,提出问题:“你觉得三只小动物如何分配租金比较合理?”组织学生讨论分配方案,各抒己见,最后再借助故事的后
4、半部分来呈现分配中最合理的方案,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按比例分配,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既帮助学生一起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眼界。 2引导自主探究,使学生会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表现自己的才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5、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动手发现、创新,自己动脑思考、归纳总结,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大胆尝试、乐于探究的意识,并初步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形成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全面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在
6、教学例1时,我就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长,而后面对于面、顶点和棱长特点的探究全部交给学生。我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探讨,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例2时,我还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再发现、再创造,通过对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轻松得到了正方体面、顶点和棱长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总结和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7、人,学起来很轻松,广泛参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课堂充满活力,个个都能掌握本课知识。我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注重学生“会学”,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给予赏识激励,使学生乐学 新课程的精髓就是交往,而平等是交往的前提,欣赏和鼓励是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教师要利用“赏识”这一催化剂加上饱含情感的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