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

ID:14285363

大小:59.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07-27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 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2、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

3、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张文木: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张文木   37中国网综合消息转贴自:国学资讯摘要:人类发展的绝对无限性与人类生存资源的绝对有限性的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而贯穿其间的生存斗争则是人类文明进步基本动力。大宋和大明的灭亡造成中国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推动了中国心学的出现。救亡先救心。宋时知识分子对战国时《大学》里的“正心”思想的挖掘及明时王阳明心学的出现,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飞跃。它

4、在理论范畴上完成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对接,在实践上也实现了从改造客观世界到改造主观世界的对接。这两个“对接”的完成,也就打通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循环的基本链环。中国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中国特有的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知识体系的熏陶下,中国人学起物理层面的知识不太难,由此造成中国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归因于中国知识体系的上述优势,归因于我们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精髓。目录一、中国思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经验型思维二、中国经验型的综合思维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

5、续发展三、中国的“大学问37”,是有立场的学问四、解决中国的问题,要从中国的经验出发五、当代中国理论成果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国国家利益服务与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儒家文明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五千多年能存在下来的并一直保持大国版图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世界上没有几个,而靠自己力量保存其大国版图的国家,世界大概只有中国了——印度和埃及的大版图是由于英国的需要而保存下来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长期保存下

6、来的最重要的理由,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有其“长处及特点”。下面就此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一、中国思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经验型思维人类发展的绝对无限性与人类生存资源的绝对有限性的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而贯穿其间的生存斗争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底线和动力。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绘画绣花,其实文明的成长,也不主要是一个绘画绣花的过程。后者只是前者的包装。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其文明成就曾引领整个中世纪的世界史。那时候的世界兴的是农业全球化,当时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而是耕地。所有的斗

7、争便由此展开。从孝文帝,铁木真、努尔哈赤、以及对侵入西方世界的匈奴人,最后基本上都被迫卷入并采用农业生产方式,融入农业全球化。在当时,不融入农业全球化的民族多为农业民族所征服,正如从事农业的斯巴达征服从事工商业的希腊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东方人走在了前面,在这个进程中产生的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色调的东亚文明,在当时成了引领世界文明的“火车头”。与西方相比,东方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一种更多地涉及精神层面的经验型学说,它不重视那些形式逻辑的辩论。儒家文化中也有重视形式逻辑的学说,但这不占主流——这与经验型思维在西方文化中不占主流的

8、情形相似。先秦思想家曾有关于“名”“实”之争,就是形式逻辑和实际经验孰先孰后的争论,但最终都归入“以名举实”[2]共识之中,认为逻辑必须与实际事物的真实性相对应,逻辑只是认识事物的工具而非事物本身。这在邓小平那里就直接表述为只重实效的“不争论”的思想。[3]这里说的“逻辑”是指重名轻实的形式逻辑,而不指后来出现的“辩证逻辑”和“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