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

ID:14279208

大小:51.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7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_第1页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_第2页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_第3页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_第4页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原文出处】文学评论【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802【原刊页号】39~49【分类号】J1^er:Poetry,Language,Thought,Harper&RowPublishers,Inc,NewYork1971,P56、P37—39.)。其次是现代派辩之最烈。艾略特宣称:“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注:转引自[美]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第15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2、布莱希特则宣称:“科学时代的戏剧能使辩证法成为享受”,“戏剧成为哲学家的事情了”,“戏剧被哲理化了”(注:转引自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第100、248页,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其实岂止戏剧,20世纪现代诗歌、小说、绘画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哲理化倾向。正如前苏联学者А·Я·齐斯在《哲学思维与艺术创作》中指出的那样:“现代艺术对哲学而言,就是促使哲学思维按照艺术变形而变形的独特模式。因此,哲学及其价值在现代艺术文化中是同各式各样的先锋主义流派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浪漫派大师也往往对文学的哲理本质观存在着偏爱。斯达尔夫人《论文学》认为

3、,在创作中“哲学在将思想进一步加以概括的同时,使诗的形象更为崇高伟大”。柯勒律治则强调:“一个人如果同时不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家,他决不会是伟大的诗人”(注:《西方文论选》下卷第35页、上卷第23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这一点卡西尔《神话思维》也有同感,他说:“浪漫主义诗歌和哲学开辟了彼此通达之路”。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高扬诗的哲理本质观的,并非自浪漫主义始,文艺复兴时期的锡德尼,早就持这种观点。他说:“诗人其实就是真正的群众哲学家”(注:《西方文论选》下卷第35页、上卷第23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又说:“

4、凡是哲学家说应该做的事,诗人就假定某一个人做了这事,给这过程画了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因而把一般概念和个别范例结合到一起”(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72、1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然而这种见解,也并非锡德尼首创,早在古希腊时,就十分流行。斯多葛派人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在于默想哲学,所以诗的特长在于传达这种思想。如克列安提斯(Cleanths)就认为,诗是传达哲理的有效工具:“韵律、歌词和节奏唯有在默想神圣的哲理时,最接近真理”(注:参见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第104、10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限于

5、篇幅,我们不想更多地罗列西方关于诗的哲理本质的种种议论,但仅从上述材料便足以说明,古今中外都有人认为诗或者文学的本质是哲理或观念。这种人类的共识说明,它有着某种真理性。这也就是它从古至今虽遭激烈反对,其中还不乏每个时代的权威学者,都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的原因。    二、诗的情感本质观和历史本质观诗的情感本质观,六朝以来就是中国诗坛的主流看法。王夫之《古诗评选》认为:“诗以道情……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亦之至”,可谓典型的情感本质观。这种美学思想,发源于《庄子·渔父》“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萌动于《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6、成熟于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唐代人就是高扬着“缘情”的旗帜,开创了抒情诗灿烂辉煌的时代。孟qǐ@③《本事诗序》则干脆改变了《诗大序》的提法,抛弃了“志”的概念而直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概;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著于群书,虽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此后,宋之严羽,明之李贽、汤显祖,清之王夫之、袁枚等等,都严格维护着诗的情感本质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看法。其余脉一直延续到王国维、郭沫若和老舍。在西方,诗的情感本质观非常流行。德谟克里特可以说是最早的主情派。他“不承认有某人可以不充满热情而成为

7、大诗人”(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72、1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从这种思想发源,浪漫派大师往往把它推到极致,如华兹华斯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第43、413页,上卷第167、2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赫斯列特则认为“诗是表现狂热的情绪和最值得擅长创造的心灵的产物的最强烈的语言”(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第60页。)。拜伦则反复强调“诗是激情的表现”(注:转引自R·Wellek:《AHistoryofModernCriticim1750—1950

8、》Ⅱ,P123,1959.)。这样,自18世纪40年代起,西方文学史上便出现了“主情时代”、“主情主义”和“主情文学”等名称,可谓极一时之盛。许多现实主义大师也持这种看法,如托尔斯泰,他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