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73411
大小:61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7
《2013届高三2月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届高三2月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S32Cl35.5Ca40Cu6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A.生产中尽可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B.生产中尽可能将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C.将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海洋中D.将开采出的煤通过干馏、气化、液化等多种途径实现其综合利用8.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一
2、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pH=0的溶液:Na+、Fe2+、NO3-、SO42-B.滴加石蕊试剂呈红色的溶液:Na+、Al3+、SO42-、Cl-C.无色透明溶液:Cr2O72-、SO42-、K+、NO3-D.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1的溶液:CO32-、NH4+、C1-、Ca2+9.下列事实可以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B.乙烯可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铁片和铝片置于冷的浓硫酸中均无明显现象D.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均会变质10.下列有关氧化还
3、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浓盐酸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以做氧化剂,又可以作还原剂B.工业上常以SiO2为原料制取粗硅,这一过程中,硅元素被氧化C.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反应:Cu+H2SO4=CuSO4+H2↑D.亚氯酸可发生分解反应:HClO2→ClO2↑+Cl2+H2O(未配平),1molHClO2分解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11.氢化热是指一定条件下,1mol不饱和化合物加氢时放出的热量。表中是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的氢化热数据。化合物+H2+2H2+3H2氢化热△H(kJ·mol-1)-119.7-232
4、.7-208.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己二烯与H2的反应最剧烈B.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有相同的官能团C.三种化合物中环己二烯的稳定性最强D.上述条件下,1mol转变为时放热113kJ。6n(H2)/molt/min(8,2)(11,2)(1,6)abc2468102468ⅠⅡ12.T℃时,将6molCO2和8molH2充入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容器中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虚线表示仅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时,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说法正
5、确的是()A.反应开始至a点时v(H2)=1mol·L-1·min-1B.曲线Ⅱ对应的条件改变是降低压强C.若曲线Ⅰ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升温,则该反应△H>0D.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12513.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序号反应物产物①KMnO4、H2O2、H2SO4K2SO4、MnSO4......②Cl2、FeBr2FeCl3、FeBr3③MnO4-......Cl2、Mn2+......A.第①组反应的其余产物为H2O和O2B.第②组反应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第
6、③组反应中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2molD.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MnO4->Cl2>Fe3+>Br226.(15分)化工生产中通常所说的“三酸两碱”,“三酸”是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是指烧碱和纯碱。(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上述说法中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填化学式)。(2)向盐酸中加入浓H2SO4时,会有白雾生成。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A.浓H2SO4具有脱水性B.浓H2SO4具有吸水性C.盐酸具有挥发性D.气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在中学化学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中,常用浓硫酸制备的
7、气体的化学式是。(填两种)(4)①“三酸”常用于溶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下能够全部溶于足量的浓硝酸的是。A.AuB.AgC.AlD.Fe②金属铜投入稀硫酸中不发生反应,但再加入H2O2溶液后铜开始溶解,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将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正极反应式为:。(5)烧碱、纯碱溶液均可吸收CO2气体。当含0.1mol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后,将溶液低温小心蒸干,称得固体质量为8克。则所得固体是(填化学式);若将所得到的固体重新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1mol/L的盐酸120mL
8、,充分反应后再将溶液蒸干,最终得到固体的质量为g。27.(14分)根据下表所示化学反应与数据关系:化学反应平衡常数温度973K1173K①Fe(s)+CO2(g)FeO(s)+CO(g)K11.472.15②Fe(s)+H2O(g)FeO(s)+H2(g)K22.381.67③CO(g)+H2O(g)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