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ID:14207743

大小:8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6

上传者:jjuclb
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_第1页
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_第2页
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_第3页
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_第4页
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8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六章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第一节美术与幼儿美术一、美术(一)什么是美术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布、绢、颜料、泥、石、木、金属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形体、色彩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及具体事物的认识、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以供人们欣赏为目的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基本涵义。1.美术活动的开展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即进行美术活动,不仅需要运用人体的某些部分,如眼、手、脑等,还需要借助人体以外的物质材料,如绘画所用的纸、墨、笔、颜料、布等,雕塑所用的泥、木、石、铜、刀等。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线条、形体和色彩,展示其独特的艺术语言。3.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可视的。即作者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情感。4.人们通过对视觉形象的欣赏,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美的内涵,得到美的享受与体验。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有相同之处,即都是通过塑造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客观生活和作者的直观感受,具有艺术的一般特征,但同时它又表现出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即自身的独特性。其一,它所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运用发声器官或乐器(声乐用发声器官、器乐用乐器),舞蹈运用形体,摄影运用照相机,电影运用摄影机等,美术用的是纸、笔、颜料、刀、泥、墨等。其二,运用的艺术语言符号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运用的是旋律和节奏,舞蹈运用的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而美术运用的是线条、形状、色彩,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二)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一大门类,它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1.造型性和视觉性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都体现为具体可视的占有一定空间形式的实体。美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某种造型。这种造型应当是外形与内涵的统一体,即通过可视的外形表达蕴藏于深层的神韵与情感。同时,这种造型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产生审美感受。2.瞬间性和永固性美术作品是静止的,即使描绘一个运动的过程,也只能截取某个瞬间。但这个瞬间一旦被作者创造成可视的艺术形象,就永久固定下来。美术作品中理想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凝炼,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得它在艺术王国里独树一帜,赢得永恒的魅力。二、幼儿美术(一)什么是幼儿美术幼儿美术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幼儿的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 1.幼儿绘画是幼儿运用简单的物质材料(如蜡笔、彩色水笔、毛笔、颜料等),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表现形式,在纸上塑造可视的形象的美术活动,以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1)幼儿绘画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上区分,可分为彩笔画、毛笔画、棉签画、印章画、手指画、拓印画、蜡笔水彩画、吹画、滚画、喷洒画等。彩笔画包括用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等工具在纸上绘画。毛笔画包括水彩画、水粉画和水墨画,它们是用毛笔和不同的颜料进行绘画。印章画是用橡皮、土豆、萝卜等的切面,以及用积木、笔帽、牙膏盖或纸团、布团、手、脚等蘸上颜料盖印在纸上。手指画是幼儿用手指蘸上颜料在纸上作画。拓印画是将硬币、钥匙、树叶等放在图画纸下面,然后用铅笔在纸上来回涂,拓印出纸下的物体形象,或将物体涂色后印在纸上。吹画是先将颜料滴在纸上,然后吹出不同的形状。滚画是先准备浅盒子(不要盖,大小与图画纸相同)、各种颜料、玻璃球,然后将玻璃球蘸着颜料放人纸盒中来回滚动,让带有各种颜色的线条不规则地留在纸上。喷洒画是在图画纸上摆放不同形状的纸片或窗花等,然后用牙刷蘸上颜料,用小竹片往自己的身体方向轻轻地拔牙刷,让颜料均匀地喷洒在图画纸上;当颜料覆盖纸面后,轻轻拿开纸片、窗花等,纸上就出现物体形象的覆印。泡泡画是在吹泡泡的肥皂水里调入不同的颜料,然后用吸管蘸上肥皂水吹,将吹出来的泡泡轻轻地碰在图画纸的适当位置,泡泡破了,就在纸上留下了图形。(2)幼儿绘画从教师是否命题上区分,可分为命题画和意愿画。命题画是指教师确定绘画的主题,明确要完成的某种技巧任务和教育要求,幼儿按指定的主题绘画的方式。意愿画是指幼儿自己确定绘画的主题,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表达创作的绘画方式。(3)幼儿绘画从内容上区分,可分为物体画和情节画。物体画是指以单一物体为描绘对象,培养幼儿的造型能力。情节画是以一件事情为主要描绘对象,反映一定的主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的构图能力及处理物体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图案画是指幼儿利用各种纹样和色彩在不同的纸形上进行和谐的有规律的美化和装饰。2.幼儿手工是指幼儿运用一些物质材料,如纸、泥等,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通过撕、折、剪、贴、捏等手段,制作成平面的或立体的物体形象的艺术形式,表达幼儿的审美感受。幼儿手工对于发展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动觉之间的配合,锻炼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和形成立体概念有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泥工、纸工和自制玩具。3.幼儿欣赏是指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的认识和观赏,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愉快的活动。它对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幼儿美术的性质1.幼儿美术是幼儿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年幼的儿童尚不能自如地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我需要,无法实现与成人的交流时,他们会运用其他一些符号系统来达到满足自我的目的,如代表某种含义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等。美术是这些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当幼儿随手拿起一根小树枝或一支笔涂涂画画时,地上或纸上立刻产生了某种形象(当然这种形象有可能是几根乱线条或几个小圈圈),幼儿会感到满足,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能力。倘若成人发现了他的作品并给予夸赞,定会激起他更多更流畅的创作欲望。因此,幼儿美术在其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功能,它比语言文字更早地被幼儿用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像和创造自己的世界。2.幼儿美术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幼儿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想像、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方法。其特点是“非逻辑的,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步骤的”。幼儿的这种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表现出思维的直觉性、具象符号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幼儿美术作品中,这些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如一位中班孩子画了一幅画:老虎想吃小白兔但没吃到,老虎生气发火了,于是在老虎的头上方用红色水笔画了几根酷似燃烧的火苗的符号。这里所表现的就是孩子感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在这个孩子的眼里,老虎没有吃到小白兔,自然要发火。老虎发火,头顶要冒出火苗,且是鲜艳的红色,反映了他对世界的一种感性的认识和理解,非常具体而又生动。正是这种感性的表达方式,使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魅力。3.幼儿美术是幼儿个性的表现不同的生理遗传特质和不同环境的作用,使得幼儿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这种不同的个性特点,又使得每个幼儿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这便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幼儿美术是幼儿身心活动的反映,它能体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我们从幼儿美术作品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以及美术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集中的程度,均可观察到幼儿个性的表现。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曾声言:“在一位怯弱且敏感的儿童所画的人的象征符号中,我能够在圆的、未封闭的、不确定的线条中发掘出他的焦虑,正如我能在另一位儿童的长方形人体中发现他果断的特征,这两种人都代表儿童整个人体组织的特征。”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里德(H.Rea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对儿童的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有关心理机能的论述,把儿童的美术创作分为八种类型,即外向、内向思考型,外向、内向感情型,外向、内向感觉型,外向、内向直觉型。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一书中认为,通过儿童画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1)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多,则是攻击性儿童。(2)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中,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例如,心甘情愿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3)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彩色(黑、白、灰)的使用,也可看出儿童的性。例如,积极、活泼者用色多,消极、拘束者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4)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儿童;而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儿童。(5)画面出现特殊形体,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则有分裂性格的倾向。以上两位学者描述的是绘画与儿童个性之间的关系,对观察、了解幼儿个性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了解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是我们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合理的评价。 这里描述的只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大致阶段。因为幼儿美术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年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发展的状况。决定其发展特征的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由社会和教育所给予幼儿的美术影响,以及幼儿自身的美术实践活动等因素。如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有的幼儿1岁半以前就出现了涂鸦现象;而缺乏教育和涂鸦实践的幼儿,可能会延迟到5~6岁尚未脱离涂鸦期。1.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大量的研究。如法国心理学家吕凯在其著作《儿童的研究》、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看儿童心理之发展》中都有过描述,这里将幼儿绘画的发展综合归纳为三个阶段,且突出其3-6岁左右的年龄特征,对其他年龄阶段不作描述。(1)涂鸦期(2—3岁左右)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粗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2)象征期(3~4岁左右)象征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3)图式期(5—6岁左右)图式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造型上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较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从色彩上看,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有研究表明,5岁幼儿能选择与对象相似的颜色来表现客体;6岁幼儿则在表现出对象固有色的基础上,添加上对比色或类似色,画面色彩丰富多样,且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如暖色表现热闹和快乐,冷色表现伤心和神秘等。随着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提高,他们在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涂色,而且能不涂出轮廊线。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的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不能把握住分寸。虽然还不能自发地表现物体的空间遮挡关系,但已有想表现的趋势。从整个画面上看,出现了基底线的画法,即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逐渐地,这种并列式构图发展为散点式构图,即把画面上原来并列的物像分解离散开来,分布在画面的下面2/3部分,使得画面看上去立体化了。这一阶段的后期,少数儿童能画出多层并列式构图和遮挡式的构图,使画面看上去有深度感。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适时地提供不同条件,给予恰当的指导,促使幼儿的绘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2.幼儿手工的发展阶段幼儿手工是幼儿美术创作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对它的研究远不如对幼儿绘画的研究来得广泛和深入。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幼儿手工创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与绘画发展大致相同的过程,且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1)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 这一时期的幼儿不能有目的地制作形象。在泥塑活动中,他们只是手握油泥或拍打油泥,时而掰开,时而揉成一团,享受油泥或粘土的触觉感以及形态的变化感。这一阶段的后期能制作出代表一切固体物体(人、动物、房子等都可)的圆球。这与涂鸦期幼儿在图形涂鸦阶段用大大小小的圆来代表一切事物是完全一致的。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开始不知道剪刀的用途,看到剪刀拿起来就玩。逐渐地在成人指导下,会用手拿剪刀,但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纸张常常被铰在剪刀里或从剪刀里滑出。慢慢地开始会剪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纸片,而不是如意的纸形。在粘贴活动中,幼儿还不清楚浆糊的作用,不会使用它。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明确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2)基本形状期(4—5岁)这个时期相当于绘画中的象征期。幼儿已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常常在制作开始时就宣称他将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制作。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进入用泥团圆、搓长的阶段,出现的是与绘画中的直线形式相对应的棒状形式,其意义仅限于表示事物的方向和长度。到了本阶段的后期,棒状出现了粗细、长短的变化,能塑造出具备所要制作的物体的基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连接,但只是形体的机械相加,整体感不强。有时会添加一些辅助物,使形象更加逼真。此时的幼儿由于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3)样式化期(5~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表现的欲望很旺盛,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能搓出各种弯曲的盘旋的棒状物,并用棒状物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相交成三度式样;他们还能塑造出立方体和圆柱体,并会用棒状物组合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在连接方法上,能用较为流畅的方法连接,使制作的物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幼儿已会借助于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在剪纸活动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仅能连续剪直线,而且能双手配合着剪曲线。由于能顺利地剪直线和曲线,此时基本上能剪出自己所希望的形状,如窗花等。在利用纸盒进行的立体造型中,幼儿不仅能通过剪、挖、接合、粘贴等技巧进行构造,还能对作品进行细节的装饰,如给作品着色等,力求更完美地表现。3.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3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其美术欣赏的发展不仅与生理机能有关,而且受到其社会认识的制约。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且这种对作品的感知理解仅仅是浅表层次上的,还不能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所蕴含的深刻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涵。(2)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某些形式的审美特征。此阶段的幼儿对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此时的幼儿总是喜欢把它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对色彩的认识,此时的幼儿首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发展;在空间构图感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在发展。在作品的风格感知方面,有研究表明,幼儿表现出对作品风格感知的困难,易受作品内容的控制。通过训练,6岁幼儿慢慢能够感知作品风格。 (3)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幼儿喜欢的是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非再现作品。有研究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对什么样的画是美的还没有一致的标准。绝大多数幼儿认为,画有花、动物、家庭摆设、小鸟等幼儿经验中熟悉的、美好的、使人愉快的事物的作品是美的,而画有残骸、人的脑壳、人形怪物等东西的作品是丑的。另外,幼儿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偏爱原因的理解也越来越注意形式特征和技巧方面,如涂得好不好等。总之,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既受先天无意识的影响,也受后天认识能力发展的制约,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标准,从以自己直观的情感偏好为主到比较客观的分析为主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提供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美术作品;对作品的选择应有组织有系统,以使幼儿的欣赏经验系统化;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一、目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1.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第一节所述,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才能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人们对幼儿美术发展的过程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判断幼儿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部分目标时,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幼儿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的发展。当然,幼儿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的影响,表现出美术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反映出幼儿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因此,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幼儿美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幼儿个体表现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差异,使制定的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美术的发展。2.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并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在终极目标中就包含了了解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美术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3.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面貌和状态起着规范的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教育外部的制约性。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发展表明,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格健康完善的人。即应该具有较多的创造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人。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1.总目标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必须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美育的精神。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总目标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与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总目标规定了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人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幼儿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总目标还指出了达到以上目标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幼儿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2.分类目标分类目标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即绘画、手工、欣赏的角度来描述。每种类型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但不同的领域侧重点不同。绘画和手工类型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类型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则在三种类型中都有体现。分类目标还反映了三种教育活动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即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3.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阶段目标按年龄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符合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发展的水平,而且要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同时,还为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多个以时间为单元或以主题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了年龄阶段的目标。4.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它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同时,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教师在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各层次的目标,透彻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防止不同层次目标的脱节,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的实现,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由于目标是通过活动对幼儿的期望结果,故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更直接、更确切,一般采取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表述方式。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马杰(R.F.Mager)认为,行为目标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要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3)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分别对应:(1)幼儿自身表现出的美术行为反映,如“画出”、“印出”、“做出”、“折出”、“剪出”等;(2)幼儿的这种美术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的”、“临摹的”等;(3)行为的具体内涵,如“画出爸爸妈妈的头像”、“折出一只小兔子”等。一般来说,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可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法。教师在具体撰写时,应注意行为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用线条画出夏天梧桐树的特征”,就较完整和具体。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优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用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如果仅仅关注行为目标,必然会遗漏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内容。2.展开性目标展开性目标也可称过程目标,描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提出的相应目标。它与行为目标的区别在于,行为目标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展开性目标关注的是行为进展的过程。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nst)认为,教育由四个不同的过程组成。它们分别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可以用行为目标表达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必须通过展开性目标来表述。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举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艺术修养和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注重过程性的教育。这种目标的表述,需要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如“幼儿能提高对折纸的兴趣”、“养成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形成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关注”等,即是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性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是目标表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撰写这类目标时,应注意深入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全面了解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熟悉幼儿美术发展的状况。同时,在展开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注意灵活机动地调整目标,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3.表现目标表现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在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能独特而富于想像力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及美术创作方面,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表现目标体现艺术的本质特征——独创性。表现目标是对行为目标的补充,而不是取代。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映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幼儿行为变化的结果。它只为幼儿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性的。如“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不规则的彩色图形,想象拼贴出一幅美丽的画”、“学习设计花布,注意色彩和装饰纹样的变化”等,都是表现目标的描述方式。表现目标与行为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不仅是感情宣泄的渠道,而且把感情、意象和观念转变托付给了材料,通过这一转变,材料成了表现的媒介。在此过程中,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没有技能,转变就不可能发生。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技能,便能运用于自己的表现活动中去。因此,行为目标使幼儿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目标,取向各有所长。在制定和表述时,应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目标的互补性,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来撰写,使之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总目标。二、内容的选择安排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必须依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化才能对其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它又必须符合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内容的具体的选择安排应注意以下事项。(一)必须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他认为,幼儿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和概括,“绝大部分都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因此,只有那些被幼儿直接感知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为此,教师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合他们感知过的有过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这些内容幼儿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如在大班幼儿参观海底世界后,安排绘画活动“海底世界”,这个内容是幼儿直接感知过的,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和欲望。(二)具有审美性从《规程》中幼儿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中,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选择符合幼儿认识美的特点的内容,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并能按照幼儿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健全和完善幼儿的人格。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整个大地都披上了点点新绿,各种鲜花争相怒放,小鸟也按捺不住喜悦停在枝头歌唱……春天是多么美好。于是,教师在春天来临时,选择描绘美丽的春天来了的内容,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充分感知春天的美丽,进而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三)具备联系性美术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注意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纵向顺序是指伺一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排列。如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小班安排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画”、“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布娃娃”、“小花伞”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直接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中班安排“布老虎”、“民居建筑”、“节日的环境”;大班安排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剪纸”、“茶具”,徐悲鸿的“奔马”等。这些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幼儿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横向联系是指不同种类美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绘画活动中安排画“糖戎芦”,在手工活动中安排做“糖葫芦”;又如欣赏过“美丽的窗花”后,安排手工“剪窗花”,再将剪好的窗花进行环境布置。这种横向联系内容的安排,能帮助幼儿从各种角度认识、感知事物,学习多种表现技能,体会同一事物的不同质感美。如画的糖葫芦是平面的,而手工做的糖葫芦是立体状的,作品的显现状态和活动的过程带给幼儿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四)具有整合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其他领域的活动带给幼儿的经验,必然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积淀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往往可以选择语言、科学、社会、健康、音乐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如社会领域中有认识了解国旗、长城、天安门、家乡等内容,美术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等。又如中班语言“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美术活动可选择画吹泡泡的内容。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五)具有灵活性 正是因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的是自己所看、所听、所接触到的,所以美术教育内容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的效果。在选择美术教育的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灵活安排。农村幼儿园,可多选择具有农村题材的内容,如劳动的场景、庄稼的丰收及各种农产品等;春天可多安排描绘自然景物的内容,如“草地上的鲜花”、“蝴蝶飞、花儿美”,节日前可安排手工“环境布置”,欣赏城市披上的节日盛装等;又如原来安排手工活动“折飞机”,早晨发现下雨了,教师也可临时更换活动的内容,让幼儿观察下雨天的景物特征和人物动态,开展绘画活动。灵活性的内容安排,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表现与创造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对活动产生兴趣和信心。三、方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是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和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方式。教育方法的采用,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和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观察分析法观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表现的愿望。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二)示范与范例法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利于幼儿在直接摹仿的条件下,学习一些参加美术活动必需的关键的技术性的措施。示范包括整体示范和部分示范。整体示范指教师把表现物体形象的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操作给幼儿看,一般在幼儿学习新的技能时用。如幼儿刚刚进人中班时,纸工活动《牵牛花》,需老师从头至尾将折叠的过程操作给幼儿看。部分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中的某一部分操作给幼儿看。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在活动中,教师只示范树与树的遮挡重叠的画法(当然该班幼儿美术基础较好)。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也属于部分示范。教师在示范时,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有时可视具体活动内容采取蹲下或走到幼儿的面前示范等方式。范例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它可以是教师的范画,也可以是实物、图片、图书等。好的范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充实其视觉形象,丰富幼儿的创作内容;还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体验多种艺术手法,提高其审美能力。范例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形象准确,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大小适当,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2)具有二定的艺术水平,富有美感,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和兴趣。 (3)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示范与范例的运用都对幼儿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慎重思考,用得恰到好处。(三)游戏练习法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黄色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四)情感熏陶法情感熏陶法指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让幼儿在身心最佳状态下,产生追求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像,去创造。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美术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内在的美术动机,有赖于教师对幼儿情感因素的调动。首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应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以生动的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调动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体验。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情感,信任幼儿的创作,不包办代替、指手划脚,建立起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这样,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感到亲切、有趣,能兴致勃勃地参加。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情感,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给予其美的陶冶。同时,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之产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内在愿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对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各活动区(角)的创设,应尽量做到和谐优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到了,教师可适时地带领幼儿春游,感受浓浓的春意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在秋游活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捡拾飘落的形状、色彩各异的树叶,引导幼儿制作树叶贴画、树叶喷刷画或叶脉书签等,供幼儿欣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舒缓、抒情的乐曲,造成一种美的氛围,来配合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作的欲望。(五)分层指导法分层指导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对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分层指导法可以从目标分层、材料投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去实施。1.目标分层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儿。在制定美术活动的目标时,考虑到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手眼能力协调好的幼儿,应要求他们能表现细节;而对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幼儿,只要求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教师应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变化,挖掘每位幼儿发展的潜能,不断调整幼儿发展的目标。2.材料分层 有了目标分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依据幼儿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折纸“大公鸡”活动中,对动手操作能力好的幼儿,可有意识地提供一张以上的纸以及彩色水笔等,让他们多折几个,并可添画涂色。3.指导分层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描绘制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作业情况,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这种分层巡回指导的方法受分层目标的直接影响,仍然强调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了解。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活动中,巡回指导时,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重点引导其通过多种形象来表现公园的热闹和美丽,并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表达其情感色彩;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认真描绘;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首先要与他们一起谈论画什么,帮助其确定主题和主要形象,较为合理地安排画面。4.评价分层这种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儿本身水平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评价,注重幼儿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以上几种方法,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并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三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包括幼儿绘画教育活动、幼儿手工教育活动和幼儿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每种类型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几个步骤。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最直接的依据是年龄阶段目标,但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上次美术活动的情况,目标的内容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整合,并符合一定的表述要求。活动准备一般包括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工具、材料的准备,有些是教师所做的准备,有些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做的准备。幼儿的准备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应在活动前提前通知,得到家长的协助和支持。如大班绘画“暑假里的高兴事”,幼儿要有经历过暑假生活的经验,最好教师事先组织幼儿进行这个主题的谈话活动。这些指经验的准备。活动准备中,有些常用的工具应做到人手一套,如剪刀、彩色水笔等;有些要根据活动的需要,临时准备,如印章画中所用的萝卜、印章、纸团印章等。在手工教育活动中,废旧挂历纸、各种纸盒、易拉罐等废旧材料的运用,需要平时加以收集和积累。总之,活动的准备也是活动得以顺利而有效进行的保证。在活动设计中,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写清楚。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将在后面分类型具体叙述。活动延伸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指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在活动后的游戏或美工区(角)中,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巩固幼儿初学的新经验、新技能。在活动延伸的设计方面,以绘画教育的活动延伸为例,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专门的交流时间,让幼儿把自已画的画编成故事讲给同伴、幼儿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或家长听;还可提供手工制作材料,在美术区(角)里让幼儿通过动手制作来反映对绘画主题的感受;可在游戏中提供练习、巩固技能的机会等。除此之外,活动延伸还可把绘画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各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创作引导、作业辅导、作品评价几个主要步骤。其设计与指导如下所述。 (一)创作引导创作引导阶段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活动的形式,指导主要是用语言启发、讲解,帮助幼儿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使幼儿的绘画活动能围绕主题来开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活动。引导幼儿感知或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在物体画中,主要是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所要描绘事物的特征。在情节画中,主要引导幼儿回忆并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导人活动应注意精练、游戏化,最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思维,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2.讲解示范。引导幼儿学习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讲解的语言要简练,富有百发性,示范动作要清楚,让幼儿能掌握本次活动的基本技能。在讲解示范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留下宝贵的思维空间,不局限幼儿的创作。3.交代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在幼儿创作前,教师要向幼儿明确地提出一些要求,以便幼儿能够准确明了地去描绘。一般包括交代绘画程序。如小班活动“草地上的鲜花”,教师要求的作画顺序是在纸上用蜡笔画好草地——一用手指蘸水粉颜料点画鲜花;提醒技能要求,如色彩搭配、合理布局、均匀涂色等;提醒养成好的习惯,如正确使用工具、专心作业、爱惜作品等。以上几方面的要求在实际运用时,应根据本次活动的特点,所使用工具材料的不同,以及幼儿实际水平等灵活地有侧重地提出。创作引导在绘画活动中是最关键的环节。要求教师仔细推敲,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效果,留下大量的充足的时间供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二)作业辅导包括如何构思、如何造型、如何使用色彩、如何构图等几方面的内容。教师在了解每位幼儿构思、造型、色彩、构图几方面不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针对每位幼儿的特点采用分层指导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每位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发展水平上再向前一步。(三)作品评价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和对美的鉴赏能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即符合同龄幼儿的一般水平,有童趣,有一定的艺术性(表现为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快,内容丰富、充实)。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结合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在组织作品评价时,小班幼儿作品可以教师评价为主,中大班幼儿作品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评价的标准慢慢教给幼儿,并帮助他们学习积极地评价同伴的绘画作品。幼儿自身评价与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其评价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二、手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手工的发展与绘画的发展,既有共同的方面,又有独特的地方,教师在设计与指导中,应遵循其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手工工具、材料本身的特点,真正发挥手工活动的作用。(一)泥工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1.导入活动。明确所要制作的形象,激起幼儿创作表现的愿望。教师引导幼儿直接感知或回忆,提取相关的经验,帮助幼儿分析所要制作的事物的外形特征。2.讲解示范。引导幼儿学习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教师的指导各有侧重。小班幼儿刚开始接触泥工活动时,要让幼儿玩泥,体验泥的柔软、可塑性,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用团、搓、压的技能,塑造一些幼儿熟悉的外形简单、容易表现的物体。如“元宵”、“饼干’’等。在泥工塑造技能学习方面,教师要边示范、边讲解,让幼儿跟着教师的动作模仿。中、大班幼儿进一步学习分泥、连接、捏边、砌合、抻拉等技能,老师应重点示范所学的技能。 3.作业辅导。采用巡回指导、分层指导的方法。4.评价作品。以积极鼓励为主,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重点指导幼儿评价是否按照技能的要求塑造的。在泥工制作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操作时卷起长袖,随时将泥块放在泥工板上,以免弄脏桌面等。(二)纸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纸工包括粘贴、撕贴、折纸、剪纸等。导人活动、作业辅导、评价作品同泥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讲解示范:1.粘贴粘贴是幼儿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规则的或不规则的纸,粘贴出某种形象<形象轮廊可以是教师画好的),或经过想像粘贴成自己喜欢的作品。前者较为简单,一般在小班进行,重点指导幼儿如何用浆糊涂抹;后者可在中、大班进行,重点启发构思主题,展开丰富的想像。2.撕贴撕纸可以锻炼幼儿手对形的控制能力。撕纸的材料可以是普通彩纸或报纸等,撕纸的方法大致有自由撕、按折痕撕、按轮廊线撕、折叠撕等。一般来说,要求幼儿所撕的物象,应该是特征明显、外形简略的。让幼儿随意撕纸后,根据所撕的形象想像添画,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教师重点指导按活动所要求的技能撕及粘贴的方法。3.折纸折纸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折纸取材方便,彩色蜡光纸、旧挂历纸、废报纸等都可。折纸的基本技能,有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边折、集中一角折、对中心线折、角对中心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菱形折等。折纸活动要按照由浅人深的规律,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对小班最初的折纸练习,教师主要指导幼儿对齐、抹平。由于折纸的过程易忘记,到中班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看图折纸。教师事先按折纸顺序画好步骤图。图上线条要简明,要教幼儿认识和熟悉折法符号。一开始,教师可以边教幼儿识图边进行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图上的符号。演示时,教师用的纸要比幼儿的大,要有正反面,手的动作要明确,语言要简练明确。待幼儿理解图示后,教师可逐步过渡到仅演示重点和难点,其他部分让幼儿自己看图折。大班幼儿增添了组合折叠,即把折好的几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教师应重点指导几个部分的插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插接才会不松散。4.剪纸剪纸的主要方法,有目测剪、沿轮廊线剪和折叠剪。剪的技能学习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幼儿就可以学用剪刀。在小班和中班初期,以学剪直线和曲线为主。指导沿轮廊线剪时,重点指导幼儿应用左手转动底片,防止边剪边拉,使物象周围不整齐;折叠剪的指导重点是折叠部分,只有折叠好了,才能剪出对称的或有规律的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在美术区(角)投放一些废旧的挂历纸或有物象的旧画书,让幼儿在游戏时间多加练习。这样,能提高幼儿剪纸的技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剪纸的兴趣。三、幼儿园欣赏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环境布置的具体可视形象的欣赏。美术作品的选择,应注意复制品的印刷质量要尽可能与原作接近,并且画幅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让幼儿能看清楚。作品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和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指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美术修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等等。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陶冶其情操。 在欣赏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很关键。首先,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审美的积极性,启发要做到饱含感情、充满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分析。因为教师的讲解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师不要过多过深地讲解分析,避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应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序积极地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总结应事先设计好,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幼儿能理解;语言要充满联想,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与想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