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65926
大小:4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6
《研究性教学思想发展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研究性教学思想发展初探作者:史曼莉 姚利民 康雯 蒋家琼[摘要]研究性教学思想在古今中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古代研究性教学思想萌芽、近代研究性教学思想形成、现代研究性教学思想丰富和当代研究性教学思想完善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教学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6-0035-07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
2、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恰如新的思想总是萌发在肥沃的土壤之中那样,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其发展的渊源与脉络。本文沿着时间的主线回顾研究性教学思想的发展,展现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轨迹,描述不同时期研究性教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一、古代研究性教学思想的萌芽 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充满睿智的教学思想中透露出一些研究性教学的智慧。孔子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渗透着学、问、思的过程。他常把学与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要好学,“每事问”[1](P54)。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曾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1](P52)同时,他指出,“学
3、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P18),意指学思并重,重研究性地学,避免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或者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他强调学与思结合,主张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努力学习。他认为,学习的理想境界就是学与思的结合。“博学”、“切问”、“近思”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与精华所系。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P19)就是说,只有在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愤”、“悱”状态时,才去启发学生。可见,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的,主要由教师来引发“愤”、“悱”,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难看出,
4、孔子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教师启发、诱导、指导学生的教学体现了朴素的研究性教学思想。 孔子“学—问—思”结合和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继承并发展。孟子强调学习要有主观能动性,要自主研究,“欲其自得”[1](P92);为了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P94)同时,他反对怀疑一切,主张在怀疑中思考[1](P94-95)。宋代理学大师张载提出,学习要自己研究,才会有收获,即所谓“须是自求,己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2](P253);同时又要具有怀疑精神,他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2](
5、P25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2](P254);还要不耻于问人,因为,“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2](P255)?朱熹主张学习要自主,强调“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自己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9[1](395);在此基础上,他推崇学习和研究中的怀疑精神,他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267)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教育家所言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亦即研究性教学的展开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囿于对书本的学习,难免狭隘。 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它指出:“君子
6、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2](P96-97)意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牵制学生;要鼓励学生,而不是强加逼迫;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全盘托出。如此,教师的教学就不仅给学生留有发展独立见解的余地,而且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同时,《学记》还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概括为问学关系,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学生要善于对教师的提问作出适当的反应,正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2](P97)。可见,《学记》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论说和关于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见解已与
7、研究性教学的精髓相吻合。 在西方,研究性教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的“产婆术”。他就某些感兴趣的道德或人生问题与学生攀谈。谈话时,他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从而使其积极思考,然后再利用各种有关事物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3]。可见,“产婆术”使教学变为学习者不断积极思考、寻找正确答案进而探索知识的主动过程。 中世纪宗教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