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12080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6
《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论文摘要]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
2、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时效性。为此,只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办法,才能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在于缺乏主体间性教育。因此,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主体间性”最先由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经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赫勒、许茨
3、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是现代哲学所倡导的主要形态。其英文为“intersubjectivity”,许多学者曾将其译为“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等。《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将它界定为:“主要与纯粹主体性的东西相对照,它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由此可见,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一方面超越了主体任何一方,是独立的、完整的自我;另一方面包容了双方相互交集的部分,即“公共主
4、体”或“交往主体”,是主体的自我突破,并由“自我”走向“他我”,与其构成交互主体,或互为主客体的一种存在关系。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了两种统一的关系:一种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另一种关系是‘主体—客体’的关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把教育的中介即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从而与其构成‘主体—客体’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和政治教育”。它的突出特征是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来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提
5、升。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称为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双向、动态结构,其中两个主体是指师生,客体是作为师生共同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不是物的机械运动,人与物的作用;是平等、双向、主动、自由和共有的,不是霸道、单向、被动、强制和占有的”。实际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被教育者不
6、能简单地被当做认知和对待的对象。从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4—客”模式到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主”模式的转变中可以看出,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共同的中介客体(教育资料)的基础上实现交往主体的人际交往,进而达到智慧共建、意义共生、精神觉醒的效果。 二、主体间性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1.坚持平等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就再次说明了教育者与教
7、育对象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对这种平等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双方在法律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同样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独立人格、生活欲求的个体,这种师生的同在性使教育者应当也必须把学生当做与自己同等的个体来对待。第二,教育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师生的同在性使他们可以通过互相倾听和发表看法,实现共同进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摒弃把教育对象看成是被用来改造和塑造的物质对象的观念,建构起主体间性思
8、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三,明确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弱化教师的引导、组织、促进、管理的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首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双方的主体性。教育者要真正发挥其作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管理者的作用,就必须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受教者。教育者应具有根据受教育者的变化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发挥,就必须以积极的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