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

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

ID:14092842

大小:14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26

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_第1页
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_第2页
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_第3页
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_第4页
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 1722) 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1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1722)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1722)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王崇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收稿日期:2003年5月15日;接受刊登日期:2003年10月6日)摘要明清的朝代遞嬗對儒家學者產生巨大的衝擊,驅策著他們對傳統文化與政制進行深入的反省,順應著明末的學術風氣,學者們對教育、考試與思潮都提出許多主張。然而,從順治到康熙的清初政府對學者們的意見卻少有回應,在地方官學教育政策上,完全繼續著明代專制政治的發展,以學校為統治機器的一環,其實質內涵即為「監督與控制

2、」,從教師、生員到學術思想莫不如此,教師的地位和職責、學生的陶養、學校的課程等諸多事項的革新,都不是政府教育施政的重點。特別在學術思想上,康熙帝大力提倡他偏好的程朱理學,壓制挑戰權威的陽明心學,使明末的多樣思想不再、議政之風不存,士人汲汲於科舉,節義經綸之事無與於其身。本文試著整理學者們對學校教育的意見,並對比清初政府的教育施政,希能瞭解二者的互動關係,以掌握專制政治下的教育內涵。關鍵詞:教育政策、程朱理學、專制政治21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1722)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壹、前言明清時期的教育制度,大體上由明太祖奠下基礎,尤

3、其是每一府州縣地方皆設立官學,並在大部分的時間中維持其考試與宣講的功能,相對於明清以前官方辦學的興廢無常,這一成就是相當突出的。另一方面,透過官學生員資格的考試與科舉制度的建立,把學校與科舉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亦使民間教育能主動又方便地配合朝廷的教育方針。*本文於91年12月29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與鵝湖雜誌社主辦「儒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謹對與會先進的意見與評論表示誠摯的謝忱。21監督與控制──清初(1644~1722)地方官學教育的實質內涵然而,明清時代專制政治的發展,又使學校成為統治機器的一部分,學校師生在行為與思

4、想上都受其宰制,朝廷的統治力量益形深入民間,學校的現實處境,也與儒家學者們心中的典型愈來愈遠。雖然明清的朝代遞嬗對儒家學者產生巨大的衝擊,驅策著他們對傳統文化與政制進行深入的反省,尤其在教育、考試與思潮各方面都提出許多深入且精彩的主張,但是在具體官學教育措施中,卻少見有太大的改變。本文嘗試整理學者們對學校教育的意見,並對比清初政府的教育施政,希能瞭解二者的互動關係,以掌握專制政治下的教育內涵。貳、監督教師與控制生員一、防範提學官舞弊明清地方教育的管理權直接由中央掌控,明代正統時期於布政司下設儒學提舉司,有提學官一名,由朝廷直接任命,管

5、理全省的學校事務。清代大體承襲明制,於各省設督學道,以各部郎中進士出身者擔任,其中順天、江南、浙江因與一般省分不同,稱為提督學政,到雍正時一體改稱學院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卷106,頁3114。。主要職掌為負責生員考試、主持儒學的歲考和科考、考核教官等事項。其中生員的考試關係其資格的獲得與素質,所以特別受朝廷重視。順治八年(1651),規定提學官主持生員的歲、科考試,錄取的文字要以純正典雅為主,並定期將試卷解送中央覆核,也就是磨勘,主要目的在查考其公正性,以監督提學官是否舞弊,若生員文詞詭謬,就由中央直接褫革

6、,並依數量的多寡議處提學官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0),卷367,頁12。。次年又規定優等生員的名額,大學不過五名、小學三名,解送的試卷必須用原本真卷,不許提學官有改謄潤色的行為。康熙二年(1663)再規定,若禮部檢查出詭謬的試卷,提學官就要遭受最重為革職的處罰查出詭謬試卷,一卷者,罰俸六月。二卷,罰俸九月。三卷,罰俸一年。四卷,降一級。五卷,降二級。六卷,革職。《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67,頁12。。磨勘的規定,一直延用到康熙十二年(1673)。這項規定雖然嚴格,但因為試卷的份量太多,勢必不能確實執行覆核,

7、使得提學官考試不公、營私作弊的情況一直存在,因此,康熙命令研議改進之道,相關單位商定後認為,要靠這項制度來杜絕提學官舞弊不法,勢所不能,因而停止解卷磨勘,改為編造學冊呈報中央審核,並把提學官的考核交由地方督撫負責,稱職者,以參議道用;特優者,內升京堂官員。若督撫徇私遭到糾舉和告發,則提學與督撫一併議處《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67,頁13。。而對於考後造冊報部一事,康熙時也屢次命令,提學官如有額外濫取、冒名頂替及任意黜陟生員身份與待遇等情況,即依照貪官條例革職審問相關規定分別在康熙25、29、39、45年提出。《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

8、367,頁13─14。。制度的改變與種種規定,顯示提學官考試不公、額外濫取、改名易姓、藉機歛財等不法情事的長期存在,清政府也知道這種情況,例如順治十四年(1657)政府就已清楚指出,生員及其親屬「曲意逢迎,甚至賄賂公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