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

ID:14092823

大小:74.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6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_第1页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_第2页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_第3页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_第4页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9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張子開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張子開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209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張子開提要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念佛」的最初含義作了探討,認為該詞源於原始佛教時期的修行方法,但大小乘的內涵有所區別,特別是中國大乘在宋代以後將之簡化為僅念阿彌陀佛。第二部分,介紹了敦煌文獻中有關念佛的部分卷子以及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並特別提出,唐及以前的淨土法門所修習的遠非局限於「三經一論」,而是還包括了《大乘無量壽宗要經》等多的經論。第三部分,

2、具體討論了敦煌所見淨土法門的念佛內容,以及念佛的大致程序。關鍵詞:念佛 敦煌寫本 淨土目次壹、「念佛」的本來含義及其演進貳、有關念佛的敦煌文獻舉偶參、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肆、結論209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張子開壹、「念佛」的本來含義及其演進「念佛」一辭,在許多原始佛典中經常出現。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

3、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彿國土無三惡趣。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1《大正藏》12/346c-347a。出現於東晉,失譯人名的《那先比丘經》卷下;……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藏,臨

4、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復言:「殺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2《大正藏》32/701c-702a。案,此處的引之為NO.1670(A)。NO.1670(B)《那先比丘經》卷下也有類似文字,見32/717b。上述經文中的第一個「念佛」,乃梵語buddha-manasikara之漢譯;第二個「念佛」,是梵語buddha-a

5、nusmrti的漢譯。《那先比丘經》中的「念佛」,則為巴利文buddhagatāsati的漢譯。anusmrti是在smrti前面加上接頭語anu;smrti的意思是記憶,想起來或者集中注意等義,故爾翻譯作「念」;anu表示順隨,經常翻譯作「隨」。----anusmrti的本來意思為記憶,想起或者將注意力集中於對象之上,可以翻譯為「隨念」。Manasikāra和gatāsati,也是將心集中之意,可以翻譯為「作意」。總之,梵語buddha-manasikāra,buddha-anusmrti以及巴利

6、文buddhagatāsati209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張子開,都是將心思集中在佛上之意。也就是說,心中億念佛的功德和相好。而在姚秦或者東晉前後,「念」最常用的義項也是思念,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念,常思也。從心,今聲。」南朝宋劉義慶編《世說新語》〈言語〉第29則:「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毫無定處,九鼎遷洛吧,願陛下勿以為遷都為念。」鳩摩羅什翻譯《佛說阿彌陀經》和失名人翻譯《那先比丘經》時,用的顯然即為此義項也。所以說,念佛本乃原始佛教即已經有之的修行方法。這種方法,也就是六念(又

7、叫六隨念)之一,謂隨念(anusmrti)佛。姚秦佛陀耶舍共天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遊行經〉:「佛告比丘,復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3《大正藏》1/12a。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小乘都有六念,但其內涵卻並不相同。首先,小乘之念天,是念欲界天。大乘之念天,則為念一切三界之諸天。其次,大乘產生的時候,佛教的觀念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認為,任何人只要立下菩提大願,均能夠成就佛果;已經成為佛陀的並不限於釋

8、迦一人,十方世界都有無量諸佛存在。自然,人們便產生了通過修行而直接看到已經入滅許多年的釋迦佛和其他諸佛(即見佛)的要求,----於是,將念佛與見佛聯繫起來,用念佛的方法,將心集中在諸佛上,從而使諸佛出現於眼前(見佛)。後來,大乘又將見佛加以條理化,整理成觀佛。比如,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觀佛三昧海經》,講的就是觀想釋迦佛的具體程序。大乘的這種新的修行方法,叫般若三昧。所以,大乘六念中的念佛,其念的對象不僅是釋迦佛,還包括諸佛;不僅是憶念,還包括禪定,並由禪定而見佛。原始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