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88988
大小:228.50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8-07-26
《余無言醫案及醫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余無言醫案及醫話-醫家小傳--------------------------------------------------------------------------------余無言(1900~1963年),原名余愚,字擇明(一作”則民”),別署不平。漢族,江蘇省阜寧縣人,出生於該縣益林鎮。祖諱子散,精於醫麗通儒。咸豐、同治年間,蘇北多次疫病流行,經子艦公施治獲痊者甚多。父奉仙公,醫術受教於子硯公,在益林鎮懸壺十餘年。壯年從戎,游幕大江南北,曾掌湘軍董軍門寶泉幕府者有年,佐治戎機,頗有聲譽。四十歲後,複歸鄉里業醫,求治者眾,在周圍地區有很高的名望。其遺
2、著《醫方經驗彙編》,以內科醫案為主,其中論治之疫病尤多,包括瘟疫、疫瘧、疫疹、寒疫渺霍、疫疹、疫斑、疫黃、疫痢、蝦摸疫、鵬鵝疫、羊毛疫、蟄刺瘟、葡萄疫、瓜瓤疫、天泡疫、疙瘩瘟、鼠疫、燥疫等。每病均有精要之闡論,並附醫案,堪稱是近代的”治疫大家”。由於奉仙公學驗俱富,鄰縣及外省求治者亦眾。19世紀末,奉仙公與興化趙海仙、淮安張子平,並稱為”晚清蘇北三大名醫”。無言先生幼年以儒學、理學、史學諸典籍奠基(曾於1909~1911年在淮安高等小學插班畢業),少年時隨其父奉仙公習醫,悟性高而精勤不倦。他以醫學經典名著《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3、》奠定學術基礎,並系統學習內、外、婦、兒各科名著,術業大進。18周歲即應診於鄉里。鑒於當時歐西醫學東漸,在沿海城市已逐步形成主流,先生又受當時”醫學衷中參西”的影響,於1920年即南下上海學習西醫。內科從師於俞鳳賓博士,外科受教於德籍名醫維都富爾。在此期間,開始對中西醫的融會貫通深感興趣。1923年返回故里繼續業醫,並在益林鎮主辦益林小學,自任校長。1927年至1929年冬,曾應聘擔任舊國民政府顧祝同軍部第二師任軍醫官,轉戰皖、豫、鄂、贛諸省,主治以外傷科病證居多。1929年冬,先生辭去軍職,去上海業醫定居。1930年,應上海中國醫學院院長包識生先生之請,擔任該
4、院外科學教授;嗣後,與張贊臣先生合辦《世界醫報》。1931年,先生又與張贊臣先生共組聯合診所。1932年,由舊中央國醫館焦易堂館長聘請先生擔任該館名譽理事。1934年,中央國醫館複增聘先生為該館編審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外科病名表式”以頒佈全國中醫界採用,獲得好評。是年,還編寫、出版了他所撰著的《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又以改進中醫為素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當時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先生還針對舊國民政府和餘雲岫等”廢止中醫藥”的舉措和主張予以撰文批駁,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年,應章太炎先生之請,擔任蘇州國醫學校外科主任。並應聘為上海中
5、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教授,主講《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外科學》等課程。1937年,與張贊臣先生共同主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聘請謝觀先生擔任名譽校長,陳無咎先生任校長,丁福保、張伯熙先生先後任副校長,先生自任教務主任,張贊臣先生任總務主任。學制為三年制,共舉辦三屆。先生除主管校務外,主講《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課程。在五年辦校過程中,從未缺課,雖大雨滂沱,身衣淋濕,亦闊步上臺講課,受到同學們的愛戴和尊崇。1938年,曾受聘於中華職業學校之中國醫學專修館擔任講席。1939年,先生所撰著的《傷寒論新義》在中華書局出版。1942年,因不屈於日偽政府的登記、
6、造冊,停辦了學校。1943~1946年,先後編寫、出版了《濕溫傷寒病篇》和《斑疹傷寒病篇》。“濕溫傷寒”指西醫所說的腸傷寒,”斑疹傷寒”為西醫病名,這兩部著作可謂是溫病學早期中西醫學術匯通性的編著”1947年,創辦上海大同療養院,自任院長,請丁福保先生擔任名譽院長,開辦不足二年,因經費不足而停辦。先生長期在上海業醫,經治疑難重病和傷寒、溫病殊多。由於崇尚經方,傷寒、溫病用石膏、大黃者亦多不勝數。在辨證精審的基礎上,用量大而效驗卓著,不少市民或稱之為”石膏、大黃先生”(經治病例請參看餘氏醫案)。故在民國時期,他是國內著名的“經方派”醫家,學術經驗俱富。先生在上海業
7、醫,曾深受謝觀、陳無咎、丁福保等前輩之教益,而在學術臨床方面,又十分推崇“南北二張”“南張”指嘉定張山雷,“北張”系天津張錫純)。生平治醫主張“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對於中西醫學,力求貫通融會,故亦有將之列為“匯通派”醫家者。建國後,先生擁護党和政府的中醫政策。1952年又編寫出版了《金匱要略語譯》,完成了他系統整理、研究仲景著作的夙願,並被認為是上海市研究仲景學說的”三大家”之一(另二家是曹穎甫和陸淵雷)。1954年,先生應邀出席華東及上海市中醫代表會議,他在會上即席發言,並向大會秘書處另寫有關開展中醫工作的四項提案。1956年春,應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之請,
8、由滬來京主持中醫研究院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