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ID:1398406

大小:2.11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7-11-11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1页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2页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3页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4页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李凡教授第一节病毒的致病作用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产前胎盘风疹、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体、淋病奈瑟菌围产期已感染的产道衣原体产后哺乳直接接触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生殖细胞人基因组含病毒DNA多种反转录病毒垂直传播方式及常见微生物性疾病类型途径微生物性疾病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感染途

2、径传播方式及途径病毒种类呼吸道空气、飞沫或皮屑流感病毒、鼻病毒等消化道污染水或食品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等输血、注射或器官移植污染血或血制品污染注射器HIV、乙型肝炎病毒等眼或泌尿生殖道接触、游泳池、性交HIV、疱疹病毒1、2型等经胎盘、围产期宫内、分娩产道、哺乳等乙肝病毒、HIV等破损皮肤昆虫叮咬、狂犬、鼠类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等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effect,CPE):病毒大量复制过程中可

3、损伤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CPE呼肠病毒感染感染回肠上皮细胞电镜照片CPE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body)。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类而异。包涵体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

4、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生。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病毒的免疫逃逸(Viralmechanismsofescapeofimmuneresponses)是反映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病毒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有些病毒通过编码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实现免疫

5、逃逸。有些病毒形成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避抗体作用。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免疫逃逸机制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细胞内寄生所有病毒皆为严格细胞内寄生,通过逃避抗体、补体及药物作用而发挥逃避免疫机制的作用抗原变异HIV、甲型流感病毒高频率的抗原变异使得免疫应答滞后抗原结构复杂鼻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型别多,抗原多态性致使免疫应答不利损伤免疫细胞HIV、EB病毒、麻疹病毒等可在T或B细胞内寄生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降低抗原表达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可抑制MHC-Ⅰ转录、表达病毒的免疫增强作用登革病毒以及其他黄病毒再次感染,因机

6、体内预先存在或经胎盘获得中和抗体能促进游离的病毒进入单核细胞内,并大量增殖,导致病毒血症及病毒-抗体复合物形成,继之大量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因子释放,导致登革热休克综合征三、病毒感染的类型根据有无临床症状: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潜伏感染慢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慢发病毒感染:库鲁病四、病毒与肿瘤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许多病毒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病毒与

7、肿瘤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肯定的,即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如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人疣,为良性肿瘤,及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的人T细胞白血病,为恶性肿瘤;另一种是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EB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瘤,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与宫颈癌,以及人疱疹病毒-8与卡波洛肉瘤等。已知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EB病毒与鼻咽癌、恶性淋巴瘤人类嗜T细胞病毒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虽然细胞转化是肿瘤形成的第一步,但不是形成肿瘤的必经步骤。

8、相反,长时间无限增殖的细胞比正常细胞更易于突变或基因重排。第二节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CD4+Th1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