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消费低迷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消费低迷的原因社会广角聱⑩⑩④②@⑩⑨⑩历史上的消费论从春秋的时代开始,国家的管理者们就开始意识到消费之于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了,历史上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一代名相管仲,就曾经对这一问题提出过精辟的论述——如果不修建宫室,那么山中出产的木材就不会流通于市,如果不追求饮食.那么各地的土特产就不能转化成资财,如果不追求衣饰,?那么绣工织女就会冻饿而死,总的来说,如果拒绝消费,那么工商业就极难兴旺发达,农产品就无法找到销售的出口,农业也就自然无法繁荣.透过这样简单的论说,我们实在无法不对此表示惊讶,当下的中国经济,甚至在细微的细节之上,都与管仲的论点大
2、为符合.在过去的岁月里.由于内部需求长期不足,使得我国在商品供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比如说,在已经纳入国家监控的六百五十多种商品门类之中,长期处于过剩状态的,竟然有六百二十余种之多!那么,这些长期处于过剩的产品,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中国有句俗语叫作:"堤内损失堤外补",用在这里再合适⑨陈斯文不过.在产能长期过剩的前提下,全国大约有40%的商品,都要依靠国际市场需求的方式来支撑.而从1995年开始,由于这样的外部依赖性,使得中国已经连续成为全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项"短处",为了能够降低来自国外市场的风险,中
3、国在许多时候不得不主动对贸易进行平衡,对相关国家的产品进行集中采购.在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难道以中国14亿人口之巨,竟然无法产生足够的需求,无法消费掉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我们有着全世界第一多的人口,但是这些人口所能释放出来的需求总量,却少得可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我们的民众真的不需要进行消费,或者是在这方面的需求极少呢?原因就是——他们不具备消费能力,简单说就是手中缺钱,消费不起!低工资条件下的中国民众实际上,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每当谈起内需不振的原因,绝大多数学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工资这一话题列
4、为主要原因,同时将拉动内需的方法与增加工资,激活消费联系在一起.在公认的范畴内,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众的主要收入——工资,并没有与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在物价指数大幅度提升之后,我们的绝大多数民众却仍然保持着过去的工资收入,由此造成了"有消费愿望,无消费能力"的最终结果.'尽管学术界对于内需不振的原因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然而,出于种种的原因,却极少有人愿意继续深究这一话题——为什么民众的工资收入,难以与宏观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关于资源配置所产生的
5、问题,直接决定了最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而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迟迟无法对产能过剩提出准确的解释,原因就在于西方经济学是以纯粹的市场为研究对象,因而没能看到在中国的实际国情下问题的根源所在.很明显的一件事实是,在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12?2O1O?书摘>>45由于财富分配长时间内向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倾斜,使得民众的收入迟迟无法提高.关于这一点.即使在国家发改委这样的权威机构的调查中.也无可避免地有所涉及——在2006年度发改委所发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就指出:"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趋势,就已
6、经基本成型,具体表现为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比这些更严重的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比重中,政府所占据的部分越来越大,这样的分配方式并不是不可以,然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即国民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仍然有此现象,就令人费解了,因为按照国际上正常的发展路径来进行规划,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上升的理应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下面是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9月所发布的半年度数据,透过这组数据,我们或许会得窥一二."在2
7、008年的上半年里,全国税收收入保持了较快速度的稳定增长.截止到7月份,已经累计完成了32553亿元,这一数字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O.5%,形成增收7606亿元."那么,同期的GDP增速又是多少呢?是1O.4%,也就是说税收增长速度,几乎达到了GDP增速的三倍!而这个GDP数字里,还包含了大量由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所构成的比例,真正由民众消费率所提供的贡献,就更加少得可怜.一方面,政府通过税费方式来筹集资金,使得收入分配产生了严重倾斜,无形中就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销蚀殆尽.根据2006年国际劳工组织所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在2000--2005年的时间
8、里,中国的人均产出增长达到了63.4%的水平,而与我们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只有26-4%的增幅,形成了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