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34669
大小:5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1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皮力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干扰素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前景研究概况(进展)作者:皮力通讯地址:西南大学荣昌校区2010级动医3班,重庆荣昌402460摘要: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以及体外重组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干扰素在某些病毒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综
2、述了干扰素的种类、基本特性、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关键词:干扰素的前景;、提取技术。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抗肿瘤治疗药物。自发现以来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医学方面干扰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此,我想尝试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把它提取出来。。正文:1、干扰素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机体感染某一病毒后
3、,会对另一种抗原性毫无关系的病毒产生干扰现象。但直到1957年,Isaaes和Lindenmann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才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作用其它细胞干扰病毒感染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目前,已知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根据对干扰素基因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于5亿~10亿年前即于生物细胞中存在。是生物体内一类古老的保护因子自它被发现以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对抗病毒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以及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有明显效果。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
4、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抗肿瘤、抗病毒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1、干扰素的相关知识2.1干扰素的产生及其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在诱发剂存在的条件下,干扰素基因失去抑制而获得表达。干扰素的细胞来源因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生剂的性质和诱生条件而异,可分为来自白细胞的IFN一,来自纤维母细胞的IFN—B和来自淋巴细胞的IFN—。其中,耐酸的IFN-c~和IFN—B又合称为I型干扰素;对酸敏感的IFN
5、一称为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而由病毒、微生物及其产物诱导产生的I型干扰素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如诱导合成抗病毒蛋白、2~5腺酸合成酶;由淋巴细胞受有丝分裂原或特异抗原刺激原产生的Ⅱ型干扰素主要参与诱导MHC类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但其抗病毒作用比I型干扰素弱。2.2干扰素的基本特性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2万~10万,不能通过普通透析膜,可通过滤菌器,干扰素比病毒粒小,沉淀病毒的离心力不能沉降干扰素。干扰素在温度稳定方面,一般56℃30min不被灭活,一20℃可长期保存。在PH稳定性方面,
6、I型干扰素耐酸,在PH2.0~PH10.0中很稳定。Ⅱ型干扰素对PH2.0不稳定,在56℃下30min被破坏。干扰素一般由150-160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不含核酸,所以不被DNA酶或RNA酶破坏,但易被胰蛋白酶、乙醚、氯仿、酮基等破坏。干扰素具有广谱性,即干扰素作用于机体有机组织细胞后,可使其获得抗多种病毒和微生物的能力。但干扰素仅作用于异常细胞,对正常细胞的作用很小,也就是说,干扰素对一个体细胞来说又有严格的选择性,而且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7、即由某一种生物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作用于同种生物细胞,使其获得保护力。对其他种生物细胞则无作用,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2.3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以为其抗病毒活性为唯一特性。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繁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活性。研究还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而且,干扰素具有很强的活性,其
8、活性呈多样性。2.3.1抗病毒作用IFN、IFN—B、IFN均有抗病毒作用一。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细胞核糖体转译病毒蛋白质,后一种酶能降解mRNA,有的AV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