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角转换理论看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

ID:13223047

大小:4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1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_第1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_第2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_第3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_第4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视角转换角度看英译汉摘要:作者视角包含着作者特定的意图,作者视角的准确传递对忠实传递作者意图有着重要作用。作者视角的改变往往会改变意义构建的方向,从而影响作者意图的准确传达。然而,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有些文本的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视角忠实于原文。要想正确翻译这些文本,得到高质量的译文,就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某些视角进行转换,使译文自然、流畅。关键词:视角转换、流畅性长期以来,视角作为叙述中的隐含特征得到了语言学和文学学者的广泛研究,英国语言学家levinson为区分语篇主观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根据叙述者与被描写物体的关系将文本的划分标准区分为内在参照系标准、相对参照系标准和绝

2、对参照系标准[1]。美国语言学家EdwardFinegan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标准来确定视角的主观程度[2]。对文学作品而言,瑞典文论家伯尔梯尔·隆博格也根据作者的视角的主观性强度分出四种不同的叙述方式:(1)全知作者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视角叙述;(4)客观叙述。奥地利文论家斯坦采尔分出三种不同的叙述:(1)全知作者方式;(2)第一人称兼人物方式;(3)第三人称人物视角式。[3]另外还有前景化理论(如vanpeer,1986),图式理论(如cook,1994),语篇世界理论(如Werth,1999;Stockwell,2002),概念隐喻和整

3、合理论(如freeman,1995,2005,2006;Steen,1994;Gibbs,1994;Deane,1995,Keshavarz&Ghassemzadah,2008)等等[4]。以上这些例子还有很多,但无论说法有多么复杂,本质都是在描述作者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客观的事物。调整的是描述主体、被描述客体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据此,本文将置身事外的第三人视角定义为客观视角,而将文本中角色的视角定义为主观视角,客观视角是固定的、不变的;主观视角却根据使用是否频繁而有程度差异。由于文体的限制,有的类型的文本对作者视角的限定比较大,这类文本大多具有事实性强,主观性弱的特点,如新闻、法律文

4、本。有些文本虽然突出事实性,强调客观事物的忠实表达,却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如说明型文本、议论型文本。有些文本则突出主观性,不太重视客观信息的忠实传递,如广告。不同文本允许译者展现主观性的限度决定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变换视角的范围与程度。即文本类型决定了作者视角能做出多大改变。一、文学上的“叙述视角”理论文学作品一共包含四大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其中记叙性的文学,如小说和叙事性散文是中外文论家的研究重点,针对小说中的故事行为与讲述者的叙述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对叙述视角进行了划分。如瑞典文论家伯尔梯尔·隆博格的四分法和美国文论学家诺尔曼·弗里德曼的八分法[5]。但无论他们按照

5、怎样的标准进行区分,本质上都是在解释讲故事的人(叙述者)、故事内容、故事主角、听故事的人(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叙述者讲故事时的观察“角度”,而且还包含叙述的时间,叙述的焦点和叙述的声音。“任何文本都具有主观性,只是主观性的大小不同”(Langacker,2004)。下面将对比不同的实例,列举不同的文本类型下如何进行视角转换。二、叙述性文体中的视角转换所谓叙述性文体就是指记叙某事或描写某物为内容的文章,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主要包括小说和叙事性散文,记叙性文体由于比较偏重作者对故事的讲诉方式,因此在文章中经常用到视角转换技巧。在翻译这记叙性文章时,要根据需要进行主客观视

6、角之间的转换。比如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在其小说Shirly中的一段:InpassingFieldhead,onherreturn,itsmoonlightbeautyattractedherglance,andstayedherstepaninstant.Treeandhallrosepeacefulundernightskyandclearfullorb;pearlypalenessgildedthebuilding;mellowbrowngloombosomeditround;shadowsofdeepgreenbroodedaboveitsoakwreathedroof

7、.Thebroadpavementinfrontstonepalealso;itgleamedasifsomespellhadtransformedthedarkgranitetoglisteringParian.[6](P221)原文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即从置身事外的客观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主角的行为过程,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原文大多运用“on”,”in”等介词来表示一个静态的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是置身事外的第三人所观察的。原文的景致描写几乎都是第三人的视角而没有涉及主角的视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