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

ID:13194760

大小:3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1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_第1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_第2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_第3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_第4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一、概念: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类药度:症状轻微,不需要停药或特殊处理中度:有明显症状,对器官和功能有一定伤害,需治疗处理或停药。重度:症状严重,对器官和功能有显著伤害,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治疗抢救。三、不良反应发生率我国1996年—2005年共发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117篇,不良反应发生率12.6%。按我国500万活动结核病人均接受抗结核治疗,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可达63.1万人。因此,国内报道因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而改变最佳治疗方案者约20%。四、识别及处理不良反应目的1、提高

2、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保护病人安全,保证疗程完成。2、关系患者经济负担,良好成本效益等社会问题。五、正确认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1、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范围广泛,包括对肝、肾、胃、肠、血液、精神神经和过敏反应等各方面。72、各种抗结核药物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大部分为轻度反应,少部分可能发生严重反应,应引起重视。六、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1、异烟肼:毒性较低,常规剂量少见毒性反应,发生率2.4%。(1)对肝脏影响:约10%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1%发生明显肝损,多见老年及肝脏有慢性疾患者。(2)周围神经炎:双下肢感觉减退,蚁走感,肢体麻木,剌痛、灼热感、常见慢性乙酰化者。

3、(3)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有兴奋作用,燥动不安,欣快感,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失眠、精神失常等。(4)其他:偶可出现神经炎、排尿困难,便秘,内分泌障碍,高血糖,粒细胞减少,高血糖等。2、利福平(1)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6—50天,与药物使肝细胞中毒、过敏、肝内胆管胆汁、肝肠循环等有关。(2)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账、腹痛及腹泻。(3)流感样综合征:发冷寒战、发热乏力、头痛肌痛,可能是肝肾功能损害的信号。(4)皮肤综合征:皮肤发红,尤其头面部可伴皮疹、发热或结膜充血。(5)其他:血小板、粒细胞减少,致畸作用。3、链霉素7(1)第八对脑神经(听神经)损害:

4、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痛耳鸣、听力下降。(2)过敏反应:皮诊、发热、关节痛、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3)肾毒性:尿中红细胞、蛋白质及管型尿,甚至尿素氮及肌酐升高。(4)其他:口周麻木,局部肌肉抽搐(30%),少见的有溶血性再障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视神经炎等。4、乙胺厂醇:副反应较少。(1)视神经损害:发生率0.8%,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缩小或缺损,多出现在用药2—6月内,之前可能有眼干燥、灼热、视物疲劳等。(2)禁或慎用:儿童、孕妇、肾功能损害、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炎等。(3)其他:胃肠剌激、头痛眩晕、关节痛、过敏、粒细胞减少等。5、吡嗪酰胺(

5、1)肝损害:转氨酶升高或黄疸,发生率与用量明显相关,常规剂量较少出现肝损害。(2)关节痛:主要发生在大关节,用药的头1—2月内多见,可能是吡嗪酰胺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引起的血尿酸升高,(3)其他:头痛、排尿困难、贫血、偶见过敏反应。七、准确判断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71、肯定(1)用药与异常表现合理时间关系。(2)有文献资料佐证。(3)停药或减量时,异常表现减轻或消失。(4)再次使用可疑药物时又出现同样异常表现。(5)异常表现不能用其他合并药物、结核病进展及其他因素解释。2、很可能(1)因药与异常表现有合理时间关系。(2)有文献资料佐证。(3)停药或减量时,异常表现减轻

6、或消失。(4)异常表现不能用其他合并药物、结核病进展及其他因素解释。八、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方法1、密切观察暂不做特殊处理。2、改变用药方法和途径3、对症或结抗治疗。4、停药观察5、住院治疗或抢救。主要根据病人不良反应程度,年龄、病情、合并症、综合分析确定:1、太过积极停药会影响化疗顺利进行。2、不适当的坚持治疗会带来更大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九、严重不良反应处理原则71、立即停用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2、判定不良反应的程度。3、激素的应用。4、解毒对症。5、抗组胺药。6、补液促进排泄。十、结核药不良反应处理程序与方法(一)恶心、呕吐:是否药物引起?1、复查肝功能:排除

7、药物性肝损害,胃肠反应?2、处理:调整用药时间:分次服用,睡前服用。3、对症:止吐药物、镇静药物、补充电解质。(二)腹泻:是否药物引起?食物因素?肠结核?1、大便常规检查2、腹泻程度3、处理:轻者无需处理,重者止泻剂、补充电解质、调整用药。(三)抗结核治疗中发热。1、非结核感染:35%,其中HAP点98%,与免疫功能下降,病人之间交叉感染有关,致病菌以G-菌和真菌为主。2、结核性感染:27.9%。治疗前发热的患者经合理化疗后50—60%2周内退热;20—30%10周内退热;10—20%发热可持续3月左右;一般为38度左右热度;对治疗后再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