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111676
大小:3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0
《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坊的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坊的内涵一、基本理念1.教学研究活动的目的不是欣赏,而是共振!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形成团队合力。要塑造情感、智慧的教研品质。2.“团体动力”研究表明,民主的小组更富有成果,内聚性较强,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干扰更少,民主小组在活动的创造性上相对也较高。在教学研究中,民主式的教研方式优于专制式。3.要激活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反思的主体、行动跟进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二、基本概念坊,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在城邑内用土墙隔开的功能区块。工作坊(wo
2、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在19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工作坊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信息技术教师所组成,是教师们为着“共同的意愿”(即要达到的共同研究目标),“心甘情愿”地结合在一起的合作研究团队。工作坊由教师自主选择研究内容,致力于研究如何促进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成效,致力于提高自身及同伴专业素质,致力于提高教育
3、教学质量。在工作坊活动中,没有领导的参与和怕说错的压力,教师可以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因此工作坊的研究是最自然、最真实的。工作坊的活动时间上十分灵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完全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一个自主研究的平台,是学校和区级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有力补充。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坊活动要求1.友好协商,优化组合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坊不是行政组织下的校本教研和区级教研,成员可以是一所学校的相关信息学科教师也可以是跨学校相关教师(如对某议题感兴趣的教师组成)。“负责人”(坊主)由大家民主推荐(报区教研员备案)或由区教研员在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指定。区教研室给“负责人
4、”发放聘书,“负责人”可聘请一位教师为“助手”,负责过程性资料等工作。2.调研问题,提出项目3研究活动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调研由教研员或工作坊负责人组织完成,供工作坊在进行方案设计参考。内容有(1)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困难),迫切需要研究教材中的问题;(2)对以前参与工作坊中更感兴趣的话题、活动;(3)推荐负责人(坊主)(也可自荐),需说明理由(组织能力、个人资历、研究水平或其它)。等等。工作坊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和计划安排经过小组成员讨论通过。工作坊研究名称示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坊--“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操作步骤及优化”破折号后面引号内的文字是研究
5、项目。区别其他工作坊。在设计不同项目工作坊的时候,必须对该项目的内涵、定位有一定的把握和内化,设计的主题活动必须围绕项目进行。3.制定计划,方案上网工作坊要有研究活动方案。方案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时间等。活动计划事先在“研训网”上公示,供学习、交流,方便教师在活动前了解活动主题及要求,有准备地参加研究活动。一般地,一学期围绕某一项目的主题研究活动的次数在三次以上。工作坊负责人在“建邺区教育博客”上建立专栏,供大家网络研讨。4.行动研究,讲究实效工作坊参与者针对一个或是多个主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开展行动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1)
6、上报主题,明确目标。每次主题研究活动,应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对于工作坊的每次主题活动,主持人要在活动前填写《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坊主题活动申报表》,其中活动方案要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方法、创新形式等,并报教研员备案。工作坊活动要有过程记录,每个成员活动前应带着一定的任务参加工作坊活动,活动后在专题博客上交流心得。经教研员考核确认,区教研室承认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并发放相关证明。(2)专业学习,共同探究。工作坊成员可以透过专业对话、经验交流、分享信息来拓展专业技能,也通过一起读书、听取专家讲座、共同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来提升专业知识与能力。(3)任务驱动,听课评课。集体听评课
7、是工作坊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课前制定课堂观察方案,每个成员明确观察任务和课堂观察的内容。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状态。观察维度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目标、课堂氛围”。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目标课堂氛围视角①准备②倾听③互动④自学⑤达成①环节②活动③手段④机智⑤特色①目标②内容③方法④资源⑤练习①愉悦②自主③合作④探究⑤特质观察点举例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由哪些环节构成?这些环节是切合教学目标吗?这些环节是否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预设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