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 “发现式”教学 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和时代要求,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对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采用“发现式”教学、精讲多练、分层指导、发展个性等方面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做一些探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在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更具创造力的
2、创新型人才。这一转变,客观地反映了21世纪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能否实现,教师的责任义不容辞。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上面临的问题如下所述。 (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新月异,计算
3、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在找工作时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根据智联招聘网发布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80%以上的企业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2)大学新生群体中,一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在中小学阶段就学过信息技术等课程,有一定的基础。但因为信息技术课只作为会考科目而不是高考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在上课时往往是应付了事,而另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学过计算机。因此,学生在中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完全不能满
4、足企业要求。 (3)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方面衔接了学生在高中时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要能够适应各专业后续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面的扩充;二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为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及模式等方面做一些探讨,方法如下。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
5、容有浓厚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计算机课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应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结果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指法练习时,内容单一、枯燥。如果不选好
6、教学软件,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将多种教学软件相结合。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了好胜和好强的心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层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能按层次分班教学。结果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同,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学生
7、为中心”、采取分层不分班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使得所有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发现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发现教学法”也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使“发现教学”形成理论并做出新发展的,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
8、教育家布鲁纳。 通过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我觉得传统的先学后练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养成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对于一个新问题,大部分学生缺少积极探索的精神,而是在等待老师教授之后去机械地记忆,凭借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在某一门课中往往也能学的不错。但是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但应当使学生“学会”,更应该让他们“会学”,应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