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公立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立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摘要】目的了解公立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为流动儿童家长选择孩子的教育形式和政府制定有关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佛山市和东莞市3所公立学校和2所民工子弟学校的59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虽然在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上较为一致,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较低、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结论就读公立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关键词
2、】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儿童;暂居者和移居者【中图分类号】R179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9-0851-039目前流动儿童接受教育主要有2种形式:借读公立学校或者就读民工子弟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又称流动儿童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是一种主要面对打工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儿童而设立的学校。虽然国家有关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是“以公立学校为主”,但有研究发现,民工子弟学校比公立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1-2]。也有研究指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更优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3
3、]。由于各地对公立学校接受流动儿童的政策有较大的差异,这将影响到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否愿意接纳流动儿童,城市的孩子是否愿意与流动儿童交往和发展友谊。这种复杂的人际互动和心理社会环境可能会对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地的珠江三角洲佛山、东莞地区的初中流动儿童为对象,对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对比研究,为流动儿童家长选择孩子的教育形式和政府制定有关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抽取佛山市和东莞市的5所初级中学(3所公立和2所私立),每个学校随机
4、抽取初一到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得到流动儿童598名,其中公立学校流动儿童256名(男120名,女136名),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342名(男162名,女180名)。1.2方法9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4]共60个题目,测量10种心理症状,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采用1~5级自评,分数越高,表明心理问题越严重。总均分与各因子得分在3.00~3.99分表明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或症状
5、,4.00以上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症状。本研究中,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6,10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58~0.73。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5],共包括40个题目,由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5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代表1个生活领域。所有题目都按照同意程度由弱到强1~5级计分,其中有1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代表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1,5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0.82
6、。1.3统计分析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2结果2.1不同学校类别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见表1。9公立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或症状最多的3类问题均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2类儿童在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和总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较严重水平上,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最多的3类问题是学习压力感、情绪不平衡、焦虑;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最多的3类问题是学习压力感、抑郁、焦虑。2类儿童在偏执、抑
7、郁、学习压力和适应不良4个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表现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检出率比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低。2.2不同学校类别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由表2可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除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其他9个因子及心理健康总均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得分低于民工子弟学校。从表3可知,在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等各方面的满意度以及生活满意度总分上,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
8、计学意义(P值均<0.05),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3讨论本研究结果发现,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虽然在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上较为一致,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较低,且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这一结果说明就读于公立学校更加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这和曾守锤[3]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