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继承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赣南采茶戏的继承与发展1、相关定义1.1、人权的概念2.1.1人权概念的提出有有学者就人权特性进行分析,把历史上人权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朴素的或者直观的人权观;其次,是片面的或者差别的人权观;再次,是全面的或者平等的人权观;最后,是协调的或者综合的人权观。”3该文所说的”人权观”中的人权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权概念,无论从产生时间还是从具体内容上来讲,显然不是完全一致,虽然两者确实有紧密的关联。现代人权概念,也就是我们本文中所要研讨的主题,对应上面所说的人权观阶段而言应该基本可以从第三个阶段后期开始萌芽,而此阶段之前所谓的人
2、权观确切地应该冠名为人权意识、人权思想,它们是现代人权概念发生的理论基础;而近代意义上古典人权概念是文艺复兴时3姚建宗:人权的历史和哲学基础[A].吉林.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网站。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代但丁在作品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是”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4。但丁与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歌颂人的自然本性,反对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肯定人的欲望,从而使古代关于平等、自由、独立的道德主张得以明确和普及5。薄伽丘说”我们人类天生一律平等的”,
3、古典自然法学家们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了启蒙运动的成果,把人塑造成自然权利的主体,这种”天赋人权”理论思想在美国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制定的《独立宣言》和《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得以体现,”这一套人权理论体系最大的缺陷在于他们表面上倡导人人平等,人权主体是无差别的所有的人,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卢梭,这位以追求人类平等与自由作为毕生奋斗目标,并以《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等名著在权利斗争史上熠熠闪光的思想家,在界定‘人’的概念中就无可掩饰地凸现其自身所处阶级立场的巨大局限性,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待妇女的态度,他认为妇女生来就是为了取悦男人,这
4、也是她的生存的伟大目标,可见他所说的人是有限定的人,他所高歌的平等是有限定的平等。”6被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称赞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在世界人权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它一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同时又默认和保留了罪恶累累的奴隶制,对黑人进行种族歧视和隔离。此外,广大妇女群体也被排除在人权主体之外,真正可以享有人权的群体仅仅限于”拥有动产和不动产的白人男子纳税人、基督徒、特别是新教徒”;法国《人权与公民宣言》在人权主体与美国的《独立宣言》一脉相承,它同样只限于”欧洲男性成年,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收入”,大量
5、的人口被排除在权利之外,一言以蔽之:”18世纪,公然宣称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49页。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127页。6[英]薄伽丘:十日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第357页。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人是不现实的”。7瑞士学者胜雅律把人权概念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不无道理,即有限的人权概念和普遍人权概念。时间的划分为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的诞生为标志。因为在此之前”这种人类的‘人’的概念局限于性别和种族,那么‘人
6、’这个字与该词的现代涵义相比较—仅具相当有限的意义”。8与有限人权相对应的是普遍人权,显然普遍人权概念的诞生正是人权主体的不断拓展过程的见证和结果。而且,在此之前的关于人权保护呼吁和要求,还主要是一国国内的事务。2.1.2普遍人权概念的产生“人权在英语中是指‘男子的权利’(rightsofman),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变成纯粹意味‘人的权利’(humanrights)”即使不能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有关人权的文章和议论都是将权利主体限定于男子,但是也不能否定,在无意识中使用将男子与人一般视为同一用语来表现人权主体的这一事实中,明显存在男
7、子中心的思维形态。”9有限人权阶段步入到普遍人权阶段,从理论上将人权主体从少数群体扩展到所有人都应该享受人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时间上学术界有一个大致的共识,那就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主要国家协议签定的《世界人权宣言》即1948年,”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有史以来身体上与心灵上最大的伤害和最深刻的教训。二战中法西斯杀戮和灭绝种族的罪行是把人不当作人来对待对人的生命与尊严进行了全面践踏,人类取得二战的胜利被认为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联合。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对于维护人权和正义是至关紧要的这场大战以尊崇人权而告
8、终。”10可见,”二战后普遍人权概念的兴起,是二战中人权遭到普遍践7[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M],郭春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176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