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牡丹江市三道关地栽袋黑木耳节水灌溉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牡丹江市三道关地栽袋黑木耳节水灌溉模式探讨2011年第2期(第39卷)黑龙江水利科技Heilong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ofWaterConservancyNo.2.2011(T~lalNo.39)文章编号:1007—7596(2011)02—0003—02牡丹江市三道关地栽袋黑木耳节水灌溉模式探讨张玉红,王俊薇,岳希艳,张宪峰(1.牡丹江水务局,黑龙江牡丹江15700;2.宁安水务局,黑龙江宁安157400)摘要:对地栽袋黑木耳微喷节水灌溉模式进行探讨,总结微喷灌溉地栽袋黑木耳的需水规律及灌溉模式
2、,以及微喷灌溉设备的应用,还本年限及经济效益等,通过在北安乡三道关示范灌区的试验研究,该节水灌溉模式值得推广.关键词:黑木耳;节水;灌溉模式;灌溉制度;微喷灌溉;试验成果中图分类号:$27文献标识码:B微灌具有节水,节能,节省劳动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能满足任意地形,任何土壤和任何作物的灌溉.自1960年微灌发明并推广以来,在果树,蔬菜,瓜果,花卉,菌类等经济作物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国家旱地灌溉面积中,微灌面积占很大一部分.为使微灌技术在我市全面推广,2009年在北安乡三道关村对地栽袋黑木耳进行微喷节水灌
3、溉模式示范试验研究,通过示范使该项技术在牡丹江市广泛推广应用,实现地栽袋黑木耳节水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l自然概况北安乡三道关村地栽袋黑木耳节水灌溉项目位于牡丹江市西北部,牡丹江一级支流三岔河中游河谷地带.项目区距牡丹江市区25km,国家级森林公园——三道关旅游景区内.本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37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大雨和暴雨集中在7~8月,日最大降水量141.4mm,多年平均最大冻深1.8113.,冬季漫长达6个月之久.项目区现有耕地365.9h,均为旱田,如能大面积种植地栽袋黑木耳,并实现
4、节水灌溉生产,潜力巨大,经济效益可观.为了进一步推动地栽袋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根据地理环境,在地栽袋黑木耳生产较为集中的北安乡三道关村建设“北安黑木耳节水灌溉生产示范试验基地”.2灌溉水源及其设备黑木耳节水灌溉项目区水源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水量充沛,灌溉水源为大口井,井深6In,出水量15rfl./h.2.1首部枢纽地栽袋黑木耳灌溉采用微喷灌方式灌溉,微喷灌系统的工作压力由潜水电泵提供,高压线通过示范区.为了保证微喷系统的安全运行,需要在水泵出口管上设过滤器,逆止阀,闸阀,压力表等.2.2分区项目区内,以单井为一个控制单元,
5、形成一个独立的灌溉小区,每个小区灌溉面积3hm,4个小区12hm.根据风速,风向,地块形状,作物种类,耕作方向,水源位置等布置干管与支管.2.3设计参数经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项目区基础资料和参数为:①项目区均为缓坡地块;②微喷为黑木耳;③日需水量为4mm/d;④水源井直径2200mm,深度6m;⑤土壤容重为1.3gCcm;⑥微喷灌工程的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0%,喷灌均匀系数>0.85;⑦灌溉水利用系数叼为0.90;⑧湿润比为100%;⑨电价为0.51~_/kW.2.4灌溉制度黑木耳生产离不开水.水的作用是:①生长用水;②增
6、加空气湿度;③降低温度.黑木耳生产不同于其它作物,生产用水需要天天灌溉,黑木耳喜欢在湿润的环境下生产,天热时和中午不能浇水,正常情况下,浇水时间为上午3时一8时,下午6时~11时.2.4.1设计灌水定额设计灌水定额计算公式为:M=m/rl:4.45mm2.4.2一次灌水延续时间m?口?b4.45×4.0×4.31000口1000×0.12=0.64h取一次灌水延续时间1h,分上午灌水0.5h,下午灌水0.5h.表1设计灌溉制度计算表2.5布置方式根据水源位置,地形及地栽袋黑木耳栽培场地等因素.划分地块及小区.尽量缩短管道,减小
7、管径,减少投资,降低运行费用.综合上述考虑道路,供电系统等规划位置,优化配置管道系统.3微喷灌系统设计3.1微灌首部枢纽设计该示范项目规划4眼大口井,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大口井6nl,出水量15m’/h.全部采用微喷灌方式灌溉地栽袋黑木耳,每眼井成一个单独的灌溉系统,首部枢纽系统一套,其中包括过滤器,压力表,止回阀等各1只.考虑微喷灌水源是地下水水质较好,但也需要过滤,选取的过滤器为筛网式过滤器,规格为WS一160×50,数量1套.[收稿日期]2olo—I1—15[作者简介]张玉红(1975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工程师;王俊薇
8、(1980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理工程师;岳希艳(1963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理工程师;张宪峰(1984一),黑龙江林口人,助理工程师.一3一2011年第2期(第39卷)黑龙江水利科技Heilong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of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