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72659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9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也应该努力构建适应这种变化的新体系:教学内容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计划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注重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注重综合性,突出实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政课;新体系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教高[2006)14号)强调指出: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
2、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尤其是示范院校,都紧紧围绕这一问题重点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建设。由于专业课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具有天然的重要性,很容易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往往成果比较多。但是,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往往不像专业课程那么受重视。这样一来,思政课的改革往往落后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思政课是一门塑造人的灵魂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要提高思政课在育人中的作用与效果,就必须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 一、教学
3、内容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 思政课的要旨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其教学内容都有很明确的规定,比较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中央和教育部是有明文规定的,所以,这些内容不能删减,必须按照规定讲好、讲深、讲透。但是,在组织和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必须明确两点,一是这些教育的内容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二是这些教育的内容落脚点必须在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与岗位上。只有这样,这些
4、教育内容才有针对性,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两个落脚点,就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要注重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来源于高考的失利。他们有一种无奈但又不甘心,希望在技能方面学习一些本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既自卑又期盼成功的复杂心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研究和掌握了这些心理特征,在进行“成才观教育”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成才观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自我成材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树立成才的理想和成功的信心并教会学生从一人校门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要从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和高
5、技能人才的高就业率、高收入的角度让高职的学生看到美好的未来。5 (二)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思政课的教师不能仅仅是政策与法律的传声筒,更应该努力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大家。要善于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善于从身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本质与核心的东西。比如面对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心共赴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众多志愿者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这些感人的事迹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光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
6、民族之魂,这些感人事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最好的教材。 (三)要注重进行职业岗位的研究。职业岗位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课,思政课也要进行职业岗位的研究与分析,其目的是提高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思政课的职业岗位分析与专业课的岗位分析不同,后者侧重于深度与精确,目的是构建合理的技能要点,前者则比较宽泛,主要是了解行业和岗位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岗位所必须遵守的纪律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老师可能只对本专业的某一岗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但思政课所具有的公共性,决定了老师必须对很多行业与专业的岗位有所了解,因此,面就比较宽泛。也许这一点对思政课老师的要求比较高,
7、但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做到了,思政课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就比较容易达到。 二、教学计划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学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学校与社会(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工作环境有机相结合,从而培养适应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它的基本方法就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互利共赢。这种模式的显著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增强学校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