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ID:12812506

大小:946.00 KB

页数:154页

时间:2018-07-19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_第1页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_第2页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_第3页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_第4页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汇编教务处二〇一四年六月152 目录1、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草业科学专业)12、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业水利工程)223、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动物科学专业)324、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园艺专业)505、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626、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动物医学专业)717、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828、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林学专业)949、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10710、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2311、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3612、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45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签字):项目类型: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草业科学专业)申报日期:2014年5月4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类型1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选择专业2草业科学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安沙舟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9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草业科学职务/职称院长/教授手机号13899915579办公电话0991-8763140传真号0991-8763041电子邮箱xjasz@126.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邮编830052指定3联络人靳瑰丽职务/职称系主任/副教授手机号1890991060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安沙舟,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长;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畜牧学组)成员;教育部草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疆草原学会副理事长;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届委员会常委。主要从事草地资源与生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副主编、参编专著、教材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近5年获奖成果有:1.2009年,中国牧草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与数据库信息网络研究(排名第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2.2010年,草业科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与研究(排名第二),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2011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排名第一),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肩负着占我国近16%草地面积的草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兴草重任。早在1952年就开始从事牧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农学专业设置了牧草课程组,为农学专业学生开设“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同时开展了牧草饲料作物引种栽培试验的研究。随着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和对草业人才的需求增加,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草原专业,下设天然草地课程组和人工牧草生产课程组,开始招收从事草原建设的科技干部专科班,为自治区培养了首批从事草业生产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1971年招收草原专业大学普通班,1977年招收草原专业本科班,1981年获得草原科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并于2011年新增为一级学科点,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设立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被批准为自治区首批十个重点学科之一,2007年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我校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7年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点。2002年“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实验室”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批草地资源与生态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10年获批“西部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与生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草业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3年通过验收正式挂牌。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2012年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并列第三名。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著名草学教授朱懋顺、许鹏的带领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硕士生、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并带动了生态学、植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硕士点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全国高校草学专业四强之一,为国家草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科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专业特色、教学资源、教学改革等方面为我国乃至中亚荒漠区草业科学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2-1-1形成了中亚荒漠区独具特色的草业科学专业在草业科学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完善与形成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三个学科方向,1992年草业科学被批准为自治区首批十个重点学科之一,2007年草业科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点,为草业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干旱荒漠区草地植物资源利用与育种:新疆是我国研究干旱区草地植物资源极其重要的“材料基地”和“天然实验室”。本方向以新疆独特丰富的草地植物资源为材料,以新疆草地植物资源分布、系统演化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基础,以优异草地植物资源的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重点,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与牧用草种、经济植物品种。干旱荒漠区现代草业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新疆是我国未来建设的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本方向针对新疆特有的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以草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改革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转化效率、促进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研究农牧区现代草业的建设、牧民定居与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生态置换工程范式建立、草种优质丰产技术和“3S”技术在草地资源监测评价中的应用,促进草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高效、安全、持续、集约化经营发展。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保护与生态恢复:草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阻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方向以荒漠和绿洲条件下的草地生态环境为对象,以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为目标,从生态系统、区域、景观尺度上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定量研究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草地生态环境演变过程、退化机理、安全机制、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等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2-1-2具备了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教学资源平台的雏形(1)师资队伍平台152 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1人,讲师18人,高级实验师3人;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27人;55岁以上7人,45-55岁16人,35-45岁21人,35岁以下11人;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4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教师中兼任国家级学会理事4人,副理事长1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3人。拥有草地资源与生态、土壤学2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启动的新疆“天山学者高层次人才特聘计划”,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校(院)引进5名天山学者,充实了师资力量。近5年承担主要科研项目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项,国家部委项目9项,自治区科技厅项目6项,新疆高校教研计划8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3项,国际合作5项。(2)科学实训和科研创新平台拥有西部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与生态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草地资源与生态、牧草草坪草育种、土壤与植物营养、干旱区植物学等6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研究中心、中日干旱区研究联合实验室、中日草地畜牧业共同研究室等;在天山北坡不同垂直带建有呼图壁牧草试验示范站、南山谢家沟草原试验站、三坪牧草草坪试验站3个研究与生产示范基地;在天山南北10余县市长年形成了稳定的研究与实训基地,构成了融科研、教学、生产一体的草业科学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平台。(3)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本专业教师外语分别为英语、俄语、日语等多种语言。与日本鸟取大学、带广畜产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建立了稳定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同时,与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亚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近5年,举办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5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90余人次、国际(性)学术会议72人次,接待国外学者100余人次。构筑了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2-1-3积累了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经验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植物学》、《土壤学》3门自治区精品课程。近5年主编专著7部,副主编专著2部,译著1部,参编专著6部;主编教材4部,副主编教材5部。在教学体系建设及实验室管理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152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形成了以下两个特色:(1)科研教学相互促进,把论文写在天山南北以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以“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创新性教育和研究主要场所,拥有一批扎根边疆、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及科技成果多年来一直位于新疆农业大学前列。科研活动不仅使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创新研究和生产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致力于科研工作的兴趣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学生通过科研实习,对本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报考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通过率达到30%以上;有些学生通过实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被实习单位录用。90%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显著增强,实践性教学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教学、科研“双赢”。探索和试验由教师全程指导实(试)验向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课程实验原则上1~2人1组,前期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常用仪器设备、认真观察实(试)验现象、准确采集实(试)验数据、正确处理实(试)验数据及科学表达实验(试)结果的能力,后期重点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和完成实(试)验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强,在国际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毕业生科技创新能力强,能深入基层,成为骨干,把“论文”写到天山南北。(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鲜明结合新疆地域特点,于2005年提出并实行了“四平一检一辅”和“三步曲”的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2010年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平一检一辅”体系为:“四平”是构建实践性教学现代化的设施平台,实践性教学有效运行的软件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平台,实践性教学高素质的师资平台;“一检”是改革实践性教学质量检验体系;“一辅”是辅助学生在课余、暑假参加专业实践。“三步曲”模式为:第一步为基本能力实践,采用以实验室为主的“消化法”教学;第二步为基本技能实践,采用以实习基地为主的“演练法”教学;第三步为生产实用技术实践,采用以产学研基地为主的“实战法”教学。目前,90%以上的毕业学生按照“三步曲”模式进行培养。152 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1)实验室目前有“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西部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与生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下设草地资源与生态、草地遥感、干旱区植物、牧草草坪草新品种选育、草地保护、饲草料生产及加工等6个实验教学平台,中日草地畜牧业共同研究室1个。实验教学场地总面积410hm2,其中科研教学用房4570m2,实验室用房51间,面积2400m2,共计7380m2;仪器设备精良,现拥有仪器设备1361台件,总值4019.857万元。(2)实习基地在天山北坡垂直带的呼图壁种牛场、乌鲁木齐市南山谢家沟、乌鲁木齐市老满城和三坪建立三个教学科研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构筑“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乌鲁木齐市南山谢家沟草原试验站:创建于1975年。从1976年招收大学普通班开始,草原专业的学生都要在此进行“植物分类学”、“草原资源调查规划学”、“草地培育学”等相关课程的实习。因此,该试验站也被誉为新疆草原行业的“黄埔军校”。经过近40年的建设,试验站院内占地面积42亩,宿舍、教室、食堂、仓库等基础设施齐全,建筑面积902m2,配备有保证实习完成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同时拥有可供实习的天然草地21万亩。每年可以满足两个班80人左右的野外教学实习任务。呼图壁牧草试验示范站:创建于1989年,位于呼图壁种牛场。经过25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产、学、研”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新疆草业一流的教学、研发、生产综合性基地,国家牧草种子研发基地。试验站占地面积5000亩,有耕地1100亩,生产用房1396m2,教学用房2105.1m2。有大中型农业机械22台(套)和部分仪器设备,价值285万元,固定资产达800余万元。主要开展牧草栽培技术及种子生产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工作。老满城、三坪综合教学实习基地:老满城实习基地创建于1978年。现有15亩试验田和160m2的玻璃温室一座,建有牧草标本田、学生栽培牧草及草坪练功田、牧草种质资源圃等。另外为适应教学的发展,在距离学校15km的三坪农场建有170亩的试验田。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完善,使用效益高,维修经费充足,维修措施得力,完全满足现代草业实验教学需求。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面向新世纪草业科学发展方向和高端人才市场需求,坚持为“三牧”服务的改革方向,按照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立体模式、层层优选、精英培养”方式,着力在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选拔方式、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改革,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立足新疆、面向草业、引领前沿、突出特色”的拔尖创新型人才。3-2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草业科学素养以及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为大学和科研院所提供草原、牧草和草坪方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3-2-1知识结构草业本科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五个方面: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1)掌握基本的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1-3门外语,英语通过CET6级,出国交流学生通过国家出国外语水平考试;具有中文、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中、外文应用文写作能力,了解计算机理论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2)了解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哲学、政治学、法学、思想道德修养、历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3)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高等数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等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农学、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4)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152 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土壤质量、土壤营养分析方法,掌握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理论及基本的实验技术技能,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及测量方法,掌握植物生态学的理论及实验技术;掌握田间试验附生物统计的基本理论及实验实施、数据的科学统计分析,掌握植物遗传育种原理及现代育种技术;了解农业气象学、农业病虫害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5)具有扎实的草业专业知识草原方向:掌握草地培育学、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草地资源信息技术、草地生态学、草地系统工程学、草地保护学(病、虫、鼠害)、草地退化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草地经营学、家畜饲养学、畜牧学、畜牧业经济等知识。牧草方向:掌握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牧草育种学、牧草种子学、种子检验技术、牧草及饲料加工与贮藏、草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市场营销学等知识。草坪方向:掌握观赏树木学、花卉学、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原理、园林树木栽培学、草坪学、草坪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运动场草坪、草坪杂草防除、草坪病虫害及其防治、计算机辅助设计、草坪工程学(含预决算)等知识。3-2-2能力结构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适应发展的本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应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知识更新特别迅速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要求,自身不断的扩展知识面及终身获取新的知识。表达能力:具有学术报告、写作、外语应用(文献检索、阅读、翻译、外事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在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要具有自尊自爱、坚持原则、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与人为善、广泛交往,热心合作、真诚共事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计算机办公、文字处理等操作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GIS、CAD等专业软件制图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网络技术获取有关科学研究、工程技术领域最新信息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152 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正确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总结、归纳、整理、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善于观察、找出疑点、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实践动手能力:包括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设计或选择实验仪器设备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和使用分析仪器的能力;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能力;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和有关专业知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等。(3)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包括科研项目的选题能力;使用文献检索工具书及网上文献信息的能力;实验技术路线的探讨及确定能力;与实验有关的基础数据的搜集、计算及测定能力;最佳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能力;实验流程的设计能力;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实验数据的采集、记录和整理的能力;实验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科研项目技术研究报告和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包括技术中试和生产试验方案的设计能力;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和示范能力;项目技术需求的预测能力;项目投资估算能力;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评价能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4)具备草业实践能力草原方向:具备草地资源调查、草地合理利用方案制定、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草地经营技术方面的能力,达到具有组织、管理与指导草地生产的能力。牧草方向:具备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草产品加工与贮藏、种子生产、草种品质鉴定、品种选择、大田管理等技能,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草坪方向: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具备进行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草坪工程、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草坪经营等方面的实践能力。3-2-3素质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以及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本专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为:(1)思想道德素质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2)文化素质应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3)专业素质152 具有事业心,热爱草业科学,对事业执着追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全身心的投入草业科技事业,力求为社会多做贡献;具有自信心,勇于挑战;具有进取心,在工作和事业上追求上进,有理想,有志向;具有创新意识,要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要具有怀疑态度和独立精神;具有求实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细致严谨、一丝不苟;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勤奋实干精神,做到勤学、勤思、勤做、勤写、勤问,肯吃苦。(4)身心素质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根据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目标,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3-1构建拔尖创新型生源选拔和保障机制(1)依托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一批次招生。(2)由学校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组成拔尖创新型人才生源选拔小组,采取自愿报名,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从当年新入学学生中选拔组成“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实验班”,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不低于20%。(3)对实验班学生实行5%-10%的末位淘汰制和补充制。(4)在奖助学金、访学、推荐升学、创新项目等方面建立配套保障机制。3-3-2优化培养体系,完善知识结构(1)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专业课实现双语教学。通过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个课程模块,结合国际交流,分五个阶段层层递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具性知识,了解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草业专业知识,达到完善和拓展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的目的。(2)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效衔接学生施行弹性修业年限,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年限内,学生可以连续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即“三段制衔接”培养方式。其中,本科学制4年,采用“3+1”的本科培养模式,152 “3+1+3(或2)”本、硕连读培养模式,“3+1+3(或2)+3”本硕博连读动态遴选模式,从招生到课程体系中增加对英语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遴选机制;优化培养体系,完善和拓展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设计个性化的实践教学训练环节,并建立配套考核办法,实现这些培养方式中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3+1”培养方式:主要在本科培养阶段实施,组建实践强、从事草业一线生产的拔尖人才培养创新班,累计3年在学校学习(含在校参加必要的科研和工程训练),1年在草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着重加强对解决生产问题的实施、评价环节的培训,完成后获得农学学士学位。“3+1+3(或2)”培养方式:基于本科培养的基础上,推进学术(专业)型硕士培养阶段,主要组建草业专用型或推广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在获得农学学士学位的基础上,采用“2+1”或“1+1”模式,2年(或1年)在校学习,1年在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学习或完成毕业论文,坚持校内外联合培养,共同承担学习指导工作,着重进行解决生产问题的设计、实施及评价环节的培养,完成后获得农学硕士学位。“3+1+3(或2)+3”培养方式:基于硕士培养基础上的博士培养阶段,主要组建引领学科发展、协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在获得农学硕士学位的基础上,采用“2+1”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学习或完成毕业论文,坚持强强联合,着重进行创新、设计及评价环节的培养,完成后获得农学博士学位。3-3-3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创新能力(1)推行导师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导师的学术专长和外语类别(英、俄、日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制。学生自进入“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实验班”后,开始实施具有个性化培养的导师制。采用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学生可按个人职业规划和专业方向兴趣点自由选择本专业的草原、牧草和草坪3个培养方向以及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对与校外联合培养的学生配备校外指导教师,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参加导师课题研究及课题组学术研讨会,协助硕士、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参与发表科研论文。(2)实行小班化和多语种的教学根据草业科学的三个特色方向和中亚语种特色,实行小班化和多语种的教学,152 提高人才培养的拔尖性、创新性和国际交流性。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跟大班上,专业教育和强化教育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单独执行。(3)开展双向国际化教育依托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出国留学人才培养机制,从送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渠道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通过聘请相关专业方向外籍专家来校授课、学生赴国外草业发达国家访问留学、出席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实现国际化教学。3-3-4建立实践创新体系,提升综合素质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实践体系的构建,突出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与产业的结合,采用具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征与意识的“五平台三步法”实践创新体系。“五平台”:草业科学认识实习平台、草业科学课程实习平台、草业科学社会实践实习平台、草业科学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综合素质拓展平台。“三步法”:第一步为科学素养的培养;第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为创新技能的培养。3-3-5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培养质量建立多元化、综合化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学生能力提高为主要标准,建立过程主导的课业评价制度。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条件评价制度。以改善培养质量为主要标准,建立稳定的毕业生调查体系。3-3-5-1课业评价制度(1)评价内容基础知识的评价:学生必须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安排,完成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基础学分。通过国家或自治区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二级,通过国家外语过级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实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申请免修。专业知识的评价:学生必须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安排,完成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学分。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校期间必须主持科研项目1项(包括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一作者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篇,或发明专利1项。(2)评价方法152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和人格养成作为核心,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笔试(闭卷或开卷)、口试、课程论文、专业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毕业实习、实践(实验)操作测试、综述报告、实习答辩、创新实践等,均将纳入课程考核的重要方式。执行导师制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各阶段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共同对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考核采用实习总结、实习汇报、导师评分等多重评定方法,最终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并列入本人学籍档案。同时,根据拔尖创新农林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毕业要求,增加对能力、科研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完成或参与的各类项目、实训、访学等活动,以及取得的各类成果和经历,均体现于毕业成绩单中。3-3-5-2教学条件评价制度以保障实践教学为主,建立有利于实习基地和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管理的评价制度。(1)实习基地进一步健全实习基地管理机构,委派专业素质高的人员专职负责基地建设、规划与管理,分工进一步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并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和津贴。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使用效率评价,建成开放性基地,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受益,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教师在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更好地形成科研与教学相长的局面。(2)教学实验中心进一步制定及完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运行等方面的管理及考评制度。制定与完善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操作管理规程”、“中心年度考核”等制度,实验室、大型仪器专人管理及仪器预约使用制度,实现各实验室的全天开放,保证仪器的高效率使用,满足了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开设、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以及本科、研究毕业论文工作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性。通过实验室专人负责制,加强对仪器的管理,了解使用现状、并对损坏仪器及时报批修理,实现仪器的良好、持续运转,实验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3-3-5-3毕业生调查体系从课程设置、培养环节、教学体系等多角度对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以利及时反馈与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师要求。同时对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利于及时了解人才培养的效果及社会认可度。152 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拥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1)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2)了解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创新意识和启发式教学能力;(3)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了解本方向前沿学科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科学实践能力,熟悉草业科学野外工作、实验室工作和研究方法。对专业课教学的要求是,在4年内达到每届学生有5门以上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草业教学、科研经历的教师讲授。对于没有教学、科研经历的教师,教学上岗前要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岗前锻炼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同时,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从科研单位、业务部门和相关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草业教授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以作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师资补充。另外,结合学校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向具有一线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教师倾斜,并建立专职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轮训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科研机构研修制度,以使教师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掌握新的研究前沿、丰富草业实践经验。对于到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学习的教师支付其往返学习目的地的旅费,给予其相当于国内外访问学者的待遇及补贴等。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学校将联合科研单位、地方草业和生态环境部门、草业和畜牧业企业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组建草业科学实践教学平台:(1)草业科学认识实习平台——重点让学生对草业科学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将来可从事的工作领域有初步认识,主要通过在科研院所、本校的重点实验室及草业和畜牧业企业进行考察、参观、讲座和短期的技能培训来实施。(2)草业科学课程实习平台——对草业科学主干课程的实习建立联合平台,依托乌鲁木齐市南山谢家沟草原试验站完成《植物学》、《植物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草地培育学》、《草地调查规划学》等课程的联合、集中实习,依托呼图壁牧草试验示范站、三坪实习农场完成《牧草栽培学》、《牧草种子学》、《牧草遗传育种学》、《牧草加工与贮藏》、《草坪学》、《运动场草坪》、《花卉学》、《园林树木学》152 等课程的联合、集中实习,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实习基地,不断扩大和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教育水平。(3)草业科学社会实践实习平台——重点让学生对现代社会草业科学领域从事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运作机制进行认识与了解,主要通过校外的地方草业和生态环境部门,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草坪企业进行调查、短期学习或培训来实施。(4)草业科学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行“导师—项目小组制”的毕业实习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几人组成研究小组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将文献综述、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等毕业实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综合素质拓展平台——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等。各类实践环节安排合理,满足教学要求,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有严格明确的要求;有条件时可同时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度,确保实习和毕业设计质量。进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模式的学生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外,原则上要必须完成上述平台累计一年的实践教学。152 4.保障措施(包括经费投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4.1政策支持(1)草业科学专业纳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可通过配套的政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学生奖学金和贫困生助学金覆盖面达到100%;使其具有优先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及科研项目;优先获得大学生创新项目培训;鼓励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社会认可的各级各类资格证书等。(2)“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采取校内学习和实习基地科研训练、企(事)业单位实地训练的学习管理办法。校内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的学习,实习基地科研训练主要进行课程实习训练,实习单位实习主要进行课程以外的实践性训练。4.2经费保障(1)设立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拔尖人才培养”在启动该计划前和实施该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教学改革立项的经费开支。(2)设立聘请国内外知名教师专项基金,用于从国内外聘请有丰富实践与教学经验的知名教师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等的开支。(3)设立一定教学业务费,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校外实习补贴、学生实习保险等,保证学生实习或实践需要。(4)加大学生校内外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经费,满足“拔尖人才培养”在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需要。(5)设立培训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到内地及海外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开展。4.3质量保障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调动师生投身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大学在激励机制、保障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将给予全方面改革和条件保障,尤其是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管理体制健全、政策保障提供等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152 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创造适宜于拔尖人才教育培养的环境。目前已经建成位于天山北坡不同垂直区域的、适应农牧区和城镇绿化草业生产与经营培养人才需要的三个野外试验站,10个校内本科教学型实验室、7个研究型实验室,1个新疆土壤标本馆,1个新疆植物标本馆,构成了融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草业科学实践性教学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在科研条件建设上,鼓励学生到产、学、研基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参与各种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训练,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本科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参与教师课题,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负责制,毕业论文选题做到一人一题,100%的毕业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大学鼓励学生从大二开始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培养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和参与科研课题,为其科研能力及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其对草业科学专业的认知、个人科研能力的训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起一支教学、科研并重,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强化激励机制,稳定师资队伍,实行待遇留人,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核心,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个层次培养人才。实行名师授课制度,坚持名师、教授带头主讲本科课程,开设专题讲座,主持教改项目。将名师、教授及骨干人才纳入拔尖人才培养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同时引进海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学生进行拔尖人才培养教育。此外,重点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阶梯式结构,保证核心骨干课程主要由草业科学系资深教师和知名教授专家担任和指导实践。在软件建设上,从师资、经费、升学与就业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政策保障。贯彻落实经费政策,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运行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维护、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各类科技竞赛等,保证至少80%以上经费直接用于学生培养。在政策措施上,学校制定了多项相配套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2007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入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校已制定了《新疆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新疆农业大学优势专业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科研骨干人才遴选办法》等各项规定,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费的投入方面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与倾斜,鼓励加大和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并积极想办法由国外引进人才;学校拨专款投入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也得到一定支持。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经费等方面的保障,为其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自治区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如新疆实施的“天山学者高层次人才特聘计划”152 是自治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大专项,对草业专业人才的聘请给予了倾斜。从国家层面,实施的“教育援疆”工作,同样得到了较大的实惠,由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直接对口支援。同时国家在建设资金上也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近五年先后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下拨建设经费达2000多万元。在激励与监督机制建设方面,学校全面建立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与反馈机制,不断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各种奖励制度、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教学科研骨干人才遴选等措施形成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在学校、教师、学生中形成工作规范和约束机制。152 5.创新性(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1)采取“循序渐进、立体模式、层层优选、精英培养”方式,培养“立足新疆、面向草业、引领前沿、突出特色”的人才为目标,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提供了指导。(2)创新选拔机制,实施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培养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3)提出了“三段制衔接”培养方式和“五平台三步法”实践创新体系,为培养草业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保障。152 6.预期成效通过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师生投身拔尖创新教育培养计划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学生培养模式、激励机制、保障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均能取得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提升。具体预期成效如下:(1)通过草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的草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1套,并建立“3+M”的培养模式,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也将推动教学研究并重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同时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成才的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2)通过草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可以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性、创新性强的草业科学专业拔尖后备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社会影响力。(3)通过草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可以激发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率100%,主持和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率100%,参与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升学率达90%以上;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率达到100%;海外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达到100%。(4)通过草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会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教学、科研并重,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力量与创新团队。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讲授、试验平台的搭建、前沿专题报道、课题小组的组建等形式的参与,使师资力量的学识结构和创新思维得到稳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兼职到导师,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紧跟草业科学前沿的发展,更好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5)通过草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会使其教学硬件设施、网络平台、教材使用与建设、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等方面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完善,使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草业科学校级重点实验室、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实验室、草业科学教学示范中心、三个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深层次的开发利用。(6)建立学校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院所联合培养运行平台1-2个;构建与国内外草业科学专业接轨的课程网络平台1个。(7)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专业,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签字):项目类型: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业水利工程)申报日期:2014.5.5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类型1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选择专业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马英杰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9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水文水资源职务/职称教授/副院长手机号13579998634办公电话0991-8763342传真号0991-8763342电子邮箱xj-myj@163.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邮编830052指定联络人洪明职务/职称讲师手机号15894683765教学科研主要成果个人简历:1991年8月本科毕业留校;1998年8月获新疆农业大学农田水利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10月被聘为讲师;2003年10月被聘为副教授;2005年10月获西安理工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2008年10月聘为教授。新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农业水利工程)负责人、新疆寒冷干旱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灌溉排水工程学》、《节水灌溉技术》、《水利工程经济》、《农业工程概论》等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420学时。主持和参加校级以上教研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获校级以上教研成果奖2项。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新疆科技厅重大专项等纵向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1952年新疆农业大学(原八一农学院)建校时设立的第一批本科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1986年农业水利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该学科被批准为新疆首批重点学科;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5年被新疆批准成为优势专业;2010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所属一级学科农业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新疆第二轮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本专业现有教师2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占教师总数的64%,具有硕士学位25名,博士学位的教师12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9名(高级工程师资格6名,工程师资格3名),占教师总数的36%,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能手1名。聘请了12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人才为兼职教师。目前有农业水利工程实验室等校级实验室8个,实验室仪器数量768台件,总价值815万元。拥有校级教学实习实训基地2个、院级教学实习实训基地6个,每年可满足100名本科生参观实习。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研项目48项,发表教研论文21篇、出版教材21部、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9项。本科生获得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48项,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7篇,参加省部级以上竞赛18项,有56人次获得各类奖14项。近3年招生规模基本控制在100人左右(其中民语言学生45人),第一志愿上线率和新生报到率均为100%。本专业平均录取分数比当年高考分数线高8.8%,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本专业建设以来,共培养近3000名毕业生,其中95%以上毕业生在新疆基层水利部门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成为新疆农业水利技术骨干。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本专业创办60年来,始终秉承立足新疆基层、服务农业水利的理念,结合新疆“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围绕培养高素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工作。2011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批省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2009年工程水文及水利水能规划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2008年获批工程水文学和水力学两门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至2009年获批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结构力学、水利工程施工和土力学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在专业主干课程选用全国优秀教材的同时,结合新疆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教师积极编写与农业水利工程相关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讲义、习题集、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共78部;积极参与相关高等教育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近五年来,主编或副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10部、高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教材7部、地方特色教材4部;建立干旱区水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网站设有《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利工程制图》等6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图片库、工程案例库、教学辅导课件和教学录像等;开发了《测量学》、《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4门课程的三维动画演示教学辅助软件。通过不断总结,结合新疆生源特点,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社会实践、综合(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七个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和“公共课+公共实验、基础课+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实验、专业课+专业实验”等四个实践培训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7+4”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每年聘请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新疆水电设计院、新疆水科院、新疆坎儿井节水灌溉公司等8-12名农业水利工程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开展讲座。长期以来,始终将12周的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并结合工程实际选题,毕业设计选题中近95%的题目是直接来源于工程单位的生产项目。在毕业设计期间,根据设计任务各阶段进度内容,从新疆水利厅、新疆水电设计院等单位聘请专家来我院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参与毕业设计答辩。152 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本专业目前拥有农业水利工程、水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建筑材料、固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测量和计算机与网络等8个校内实验室,建筑面积2200m2,其中农业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和水力学为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每年承担本科生28门课程的53项实验教学任务,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23项。为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了2个校级实习基地:乌鲁木齐水业集团和呼图壁现代高效节水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了6个院级实习基地:新疆后峡工程地质实习基地、新疆水磨河管理处河流断面水文实习基地、新疆头屯河水库管理站泥沙处理实习基地、新疆三屯河水库管理站自动化监测实习基地、新疆兵团农十二师灌区高效节水实习基地、新疆坎儿井节水灌溉公司产学研联合实习基地等。实习基地可同时提供100名以上本科生进行认识实习。为了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技能,每年本专业的50名学生定期参加测量、建筑材料和AUTOCAD等校级技能大赛。近4年来56名大学生参加了省部级以上竞赛,2010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决赛中5名学生获得二等奖;2010年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中3名学生获得优秀奖;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中,2名学生获得了特等奖和2名学生获得了二等奖;2011年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名学生获全国竞赛三等奖,9名学生获优秀奖,2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9名学生获省级二等奖;2013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中,2名学生获得了二等奖;2013年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1名学生获全国竞赛三等奖,8名学生获全国优秀奖,1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8名学生获省级二等奖;2013年参加西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4名学生获三等奖。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根据国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规划(“三条红线”)和新疆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要求,以新疆重点开展的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和盐碱地改良工程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引进新知识,拓展新平台,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培养一批扎根新疆水利事业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3-2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设,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队伍;建成实验设备先进、实验场所完备、为产学研服务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以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为核心,与新疆水利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需求导向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灌区节水新技术、灌区自动化管理、灌区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为新疆快速发展的水利事业提供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根据新疆农业水利工程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本专业设立“灌区节水新技术”、“灌区自动化管理”、“灌区环境监测评价”3个培养方向,在巩固“7+4”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课程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引入自控、信息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利用土壤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新成果,以不断拓展和提高本专业人才的视野和能力。增加“水利自动化控制技术”、“环境学概论及水环境保护”、“灌区水盐监测与评价”、“农业气象学”、“设施农业工程”等课程;删除“水工钢结构”课程;调整部分课程内容,如将“水力学”分为“基础水力学”和“管道水力学”两部分,“工程地质(含水文地质)”课程重点介绍水文地质内容,“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程增加灌区水资源循环与利用的内容,减少洪水演算内容等。152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特色教材,不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中;鼓励编写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教材。建立新疆高效节水、土壤盐碱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灌区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工程案例库。(2)实践教学改革①课程设计内容改革增加“节水灌溉与技术课程设计”、“灌区水盐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灌区工程管理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内容,并要求课程设计内容结合生产实际,如节水灌溉与技术课程设计,要结合目前新疆高效节水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30%-60%情况下,如何合理规划灌溉系统、排水系统、道路系统等内容。②实习内容改革在实习内容上,将原有的定点参观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形式,改变为从水源工程(水库)、引水工程(渠道、建筑物)、灌溉工程、节水器材生产企业和田间高效节水技术的一条线参观实习。通过由“点”参观改为“线”实习,使学生了解新产品新设备的性能,并对整个灌区规划布置有总体认识,掌握各工程之间的衔接关系。③构建“一年三阶段”工程实践培养模式在大学第四学年开展“一年三阶段”的农业水利工程实践培养。第一阶段“模拟工程实践阶段”(7月初—9月底):依托自建的三坪实习实训基地,在施工和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测量、设计、放线、施工等环节。第二阶段“实践能力提升阶段”(10月初—次年3月底):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课程,并通过自学、教师授课和充分研讨等方式巩固前期工程实践环节内容,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和教师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第三阶段“强化实践能力阶段”(4月初—6月底):结合设计、生产、施工等用人单位需求,根据学生意愿前往相关单位进行针对性培养,经过在实际工程的锻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①加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力度,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围绕农业水利生产和导师科研课题,定期开展师生交流;对学生在灌溉自动控制、节水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创业指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②152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制度,在测量技能竞赛、AUCAD制图竞赛、混凝土拌合竞赛的基础上,增加滴灌首部系统安装竞赛、滴灌自动化系统调试竞赛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③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国家注册水土保持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考试课程培训;与相关行业联合举行工程测量员职业技能鉴定、CAXC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等。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本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逐步改善学缘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1)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工程单位引进3~6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才;鼓励本专业中青年教师参加水利行业职称评定,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2)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农业水利生产实践,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教师到设计院、生产企业或施工单位从事半年以上的实践工作。(3)聘请行业专家指导教学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为本专业学生讲课、开展讲座、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并对青年教师进行短期培训。(4)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通过自主培养和对口援疆高校(河海大学)培养,使本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达到60%以上;最高学历是外校培养的教师人数达到70%。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1)校内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新建5000m2农业工程实验中心的契机,通过购置一批土壤入渗、灌水器水力学性能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仪器,围绕新疆农业水利工程,新增滴头点源入渗、滴头流态指数、灌水小区均匀度、过滤器泥沙过滤-流量关系、电磁阀流量-压力等教学实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校内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以农业水利工程实验室为基础,建立面积为200m2152 大学生创新基地,基地有水泵、过滤器、电磁阀等基本实验设备,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动化滴灌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实践创新项目。(3)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新疆农业大学三坪校区建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50亩,有一口出水流量为80m3/h的水井,已铺设过滤系统和主干管系统。学生学习和食宿由学校统一管理,可同时容纳100名学生实习实训,开展喷滴灌工程、低压管道工程和渠道工程的设计、安装与施工等实践活动,主要承担本专业“一年三阶段”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中的第一阶段任务。(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新疆水科院、新疆泓科节水公司、新疆兵团设计院等主要从事设计和生产的单位联合建立若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培养单位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开展新型薄壁滴灌带生产、高效过滤器研制、农田水利规划、滴灌工程设计等工作。主要承担本专业“一年三阶段”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中的第三阶段任务。4.保障措施(1)优先安排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师引进和聘任。(2)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标,优先安排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师学习和培养。(3)对于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建设的骨干教师,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量补贴。(4)在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学科研骨干人才遴选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建设的骨干教师。(5)学校投资建立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购置相关图书资料。(6)大学生创新项目优先安排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每年至少立项5个。(7)对参加全国及省级学科竞赛进行资助与奖励。(8)在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招生。(9)为鼓励优秀毕业生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帮助专业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10)学校积极向政府争取对定向培养的学生并且在定向单位工作满6年的毕业生,由政府全额支付其助学贷款的政策。(11)学校将统筹安排,调整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政策,给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更大比例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额度和比例。152 5.创新性(1)根据新疆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和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设立了“灌区节水新技术”、“灌区自动化管理”、“灌区环境监测评价”3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2)依托校内实习基地,以巩固和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面向新疆农业水利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了“一年三阶段”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6.预期成效(1)在灌区节水新技术、自动化管理、环境监测评价等研究方向形成特色。(2)通过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基本条件建设,建成本专业实习实训基地3-5个。(3)建成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通过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培养,使毕业生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新技术和新知识,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社会认可满意度超过90%。(5)通过项目实施,使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人数达到20%,获得省部级以上大学生技能竞赛奖8项,本科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人数达到20%,获得专利授权人数达到10%,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达到60%。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签字):项目类型: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动物科学专业)申报日期:2014年5月5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类型1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选择专业2动物科学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杨开伦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8民族白族学位博士学科专业动物科学职务/职称副院长/教授手机号13579803937办公电话0991-8762603传真号0991-8762603电子邮箱490735574@qq.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农大东路311号邮编830052指定3联络人李海英职务/职称副院长/副教授手机号13999276413教学科研主要成果杨开伦,现任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与代谢、饲料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动物生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承担了本科生《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蛋白质化学与酶学》及研究生《蛋白质生化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6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与疫病防制实验教学中心的全部建设过程,并于2013年1月通过教育部的验收,被正式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加了教育部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参加了自治区第一批紧缺人才专业之一的动物科学专业全部建设过程。主持完成2项校级教研项目,发表3篇教研论文。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前身是新疆八一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52年8月1日建校时招收畜牧专业专科生,1956年招收畜牧专业本科生,1984年畜牧兽医系分为畜牧、兽医、草原三个系;2000年畜牧系更名为动物科学系,2003年初正式更名为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的前身是畜牧专业。在1952年建校之初即已设立,是我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1999年由原来的畜牧系改名为动物科学学院,相应的畜牧专业也改称为动物科学专业。动物科学学院现有2个本科专业,即“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专业,在“动物科学”专业中,设置了“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畜禽遗传与繁育”、“动物生物工程”、“宠物生产与经营”等5个专业方向;现有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草食动物与加工、猪禽生产、动物学5个教学研究室;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和动物生产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1个校内教学试验场、12个校外实习基地;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学硕士点;2011年初获得“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经过近30多年的建设,动物科学专业有了很大发展。学科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专职教师29人,高级职称人员占68.97%,教师中博士学位占58.62%,硕士学位占20.68%;目前从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引进3名天山学者,极大地充实了师资力量。动物科学专业近3年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11年143人,2012年125人,2013年178人。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动物科学学院一直就注重强化教学秩序,狠抓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2008年,“动物科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动物科学专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2009年,“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被列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003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10年第二轮进入自治区重点学科。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研究。动物科学专业教师参编“面向2l世纪课程建设教材”,并主持多项校级教研课题。2005年,《动物营养学》课程被评选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动物营养学》和《牛生产学》课程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精品建设课程。2013年,由于课程建设成果突出,《马术运动鉴赏》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08年“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农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开拓实习基地,提高动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获新疆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动物科学学院被评为新疆农业大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动物科学学院被评为新疆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进单位。本教学团队近年来主持教改项目15项,发表教改论文15篇。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总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依靠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支持,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仪器设备得到了较大更新,实验教学条件大为改善,近10年,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达到了1000余万元,多年来十分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特色显著。2007年“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与疫病防治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7年建立了中日合作新疆农业大学饲料研究所;2010年“动物营养实验室”成为“农业部西北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新疆肉乳用草食动物营养实验室”2011被自治区科技厅列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设置体现了“先进教育理念武装队伍,以专家教授为主体,以专业学科为平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152 的特色。教学团队始终坚持教育使人明理的理念,依托教育部特色优势学科专业、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重点学科等的建设,为教学团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专业教学团队31人;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7人,学士学位6人。现有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草食动物与加工、猪禽生产、动物学5个教学研究室;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和动物生产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1个校内教学试验场、12个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教学团队近10年来一共承担了124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40项,地州及其他项目68项,近五年累计批准科研经费55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0余部,主编、参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和专著14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2005~2013年,动物科学学院集体获得自治区级各类奖项6项、个人荣获国家及自治区级奖10项,动物科学学院被评为新疆农业大学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科研管理先进单位;2006~2013年间每年在科研综合评定、人均科研经费、人均发表论文方面在新疆农业大学校内连续5年排名第一,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校内排名第一。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学院十分注重动物科学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基本能够满足本专业5个方向教学实习的需要。建成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微型反刍动物饲养实验室、微型养禽生产实验室、微型淡水养殖生产实验室、预混料生产车间等。通过技术合作和生产技术服务等形式,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基地: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实习园区、昌吉华兴投资集团公司良繁场教学实习基地、新疆天康饲料部教学实习基地、库尔勒大华实业公司教学实习基地、鸿雁水产综合科技开发公司、呼图壁集约化养羊教学实习基地、市畜牧兽医站教学实习基地、新疆伊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龙骧马术俱乐部教学实习基地、神木园马术俱乐部,野马国际商务会馆、昭苏军马场、昭苏种马场。“动物生产与疫病防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农业部西北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新疆肉乳用草食动物营养实验室”1个。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结合新疆现代畜牧业建设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具有“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够适应新疆现代畜牧业建设需求的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3-2人才培养目标1.目标定位针对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人才担当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企业及学校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入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动物科学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畜禽现代化生产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畜禽生产、饲料加工与营销、畜产品加工、畜牧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够适应新疆现代畜牧业建设需求的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2.人才培养标准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新疆现代畜牧业建设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实现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在“知识、专业、能力、素质”等四个方面的突破。四个方面具体分解如下:(1)知识、专业方面A.基础理论和科学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动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育、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基本知识。152 B.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普通动物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家畜繁殖学、畜牧微生物学、家畜育种学原理及免疫学基础等相关知识。C.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动物生产学(牛、羊、猪、禽、马)、饲料与饲养学、畜产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兽医学概论;掌握动物资源调查、种畜评估、育种体系、饲养和饲料配合、牧场设计、卫生防疫、畜产品开发利用等方法与技术,并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D.应用领域基础知识了解一个或多个应用领域的基础知识,如:畜产品加工技术、饲料加工调制技术、草地资源与利用、畜牧业经济管理以及专业文献综述撰写方法。(2)能力方面能力结构主要围绕社会发展人才需要来展开,主要包括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探究和发现知识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A.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了解动物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畜牧生产的技能和方法,正确判断和分析畜牧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的实际需求,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B.实验、探究和发现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基本原理,能够基于本学科的发展需求进行试验设计和实现,并能够对试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和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并能辨别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特点将其适当应用于畜牧产业中。C.系统思维152 基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系统地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基本能够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在成本、时间、现有条件与组织环境等约束下找到适当的折中方案;基本能够考虑伦理、社会、法律、安全和经济等因素,为一个或多个应用领域设计恰当的解决方案。D.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及决策能力等。这些能力属于各学科需要培养的共性能力,也需要在高校中进行充分的培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大学生社会适应性。(3)素质方面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品格、文化、身心、职业四个方面。A.品格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强;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B.文化方面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审美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懂科学,爱科学,追求真理;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C.身心方面懂得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良好,乐观向上,重视自己,接纳自己,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失败。D.职业方面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管理规定;遵守职业道德,履行职业职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顾全大局意识。152 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3”为本科三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重点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担当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1”为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着力提高解决现实需求的知识技术应用能力。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设置依据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行业专家参与下,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2)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增设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新型课程,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内容;(3)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重视跨学科教育,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跨学科专业,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4)开设有关创造理论、技法和应用以及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理论基础教育、创造技能实践训练和创造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性的创新知识,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专业实践性创新活动,以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培养。2.转变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1)改变过去对理论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运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新异见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型教学方法。(2)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知识扎实的企业兼职教师担任课堂讲课任务,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课堂教学。(3)因材施教,推广“双导师制”建立有效的导师、学生双向管理和考核制度,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学生入学后,按照个人发展的意愿,结合老师的专业特长,采用双向选择的途径,使学生得到导师的具体指导。导师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知识及技能,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获得实际研究工作的锻炼。152 (4)通过对考核环节、课堂教学、课外管理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每门课程与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3.采用多样化学业评价方式(1)从平时考查学生创新活动的成果(论文、发明专利、专业技能大赛、研究报告等)、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学业成绩,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型转变。(2)实行学分制,以满足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多目的、多样化的时间弹性需求。4.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1)课程教学实习各实习基地应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和特点,依据协议安排学生课程教学实习(一般期限为1个月)。课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二、三年级暑期,内容主要针对上学期学过的课程。(2)科研训练和开放实习积极开展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将部分课程搬到室外,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假期内实践基地吸纳部分学生进行畜牧生产相关的生产实践。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结合办特色班,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生产实践技术,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学生再去企业生产实习,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同时,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县镇乡等社会第一线,了解当地经济及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和生活文化水平,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并练就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基地除安排本校的学生外,积极吸纳区内、区外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实习,开展相关专业技术交流,扩大实践基地的辐射面。每年每个实践基地就实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典型问题设立3~5项研究课题,由校方和共建方专、兼职教师以及实习学生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顶岗实习152 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4)毕业实习实践基地根据各自的生产、研究开发的需求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专、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拟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实习学生选题后开展相关研发工作,最后写出毕业论文,争取为基地生产中的急需技术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建设一支具备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结合特聘岗位的建设,加强师资特别是专业课师资队伍在现代畜牧业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培训和建设,促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向专业课程知识结构的延伸。根据本专业建设思路和师资培养的需要,特设置三种特聘岗位:(1)工厂化养殖专家(拟聘2人/年);(2)畜产品安全生产及检测专家(拟聘2人/年);(3)工厂化养畜技术专家(拟聘4人/年)。通过特聘岗位和校内师资培养的建设,拟达到以下目标。①积极推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向专业课拓展、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向专业基础课深入”。②培训具备从事现代化畜牧养殖教学的教师6名,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的检测技术体系并培训教师4名。③引进“天山学者计划”专家教授3名。④帮助建立现代化畜牧养殖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3处。⑤在6-7门专业课中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每门专业课程邀请1-2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兼课,并派出1名教师去养殖企业和饲料企业顶岗工作。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实习实践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通过在实习基地参加各种创新实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和技术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学习创造力开发的基本技能,感悟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需求与创新价值,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开拓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152 挑选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选择对象,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观念,重视人才培养与人才开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一年可提供20个以上的实习岗位,安排1-3个月的实习时间;具有相关的实习计划,能安排带教教师及组织培训。2.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3.实践基地管理  各实践基地的管理依照学校与各共建单位分别签订的《校企实践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中规定的双方职责执行。  校方职责主要包括:  (1)对各实践基地予以冠名和挂牌。  (2)指定专人作为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与共建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指定年级本科生参加实习;与共建方一起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培训、管理与监督,与共建方共同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对实习学生进行定期检查,协调共建单位与实习学生之间的关系。  (3)向实践基地提供一定数额的补助,主要用于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师生的交通、食宿、通讯补助以及兼职指导教师的劳务酬金,经费由建设专项资金支出。经费管理按照教育厅制订的相关办法进行管理。相关事宜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协定。  (4)合作完成基地平台学术交流及课题研究。每年举办一次实践基地运行情况研讨会,对实习活动及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由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秘书形成书面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共建方主要职责包括:(1)提供符合要求的基地实习场所和实习所需资源,指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  (2)与学校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指定年级本科生参加实习;与校方一起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培训、管理与监督。  (3)与校方共同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针对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对当地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详细做出说明。  (4)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实习报告,指导教师给予实习学生相应课程学分或实习鉴定。152   (5)每个共建单位确定一至二名资深专业人员作为校方的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定期到学校做讲座或者参与课程授课。4.实践教学基地负责对大学生实习中相关问题的及时处理和信息沟通;为实习大学生撰写实习评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中相关意见的收集和反馈。5.招聘就业岗位时,“卓越计划”的学生拥有优先录用的机会,实践时间也计算在试用期内,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优先选择所在实习企业。4.保障措施152 4.1经费投入(1)项目预计在5年建设期内,多方筹措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教学业务费、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性教学培养以及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等。(2)学院设立试点班教育改革项目专项资金,用于“卓越计划”在启动前和实施该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教学改革立项的经费开支。(3)设立聘请企业教师专项基金,用于从企业聘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等的开支。(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增加教学业务费,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校外实习补贴、学生实习保险等,保证学生实习或实践需要。4.2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教学条件建设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专业调研,有专业规划,专业定位明确,建设思路清晰,能积极发挥专业负责人的作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合理,总学分、学时、周学时适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并能严格按计划执行。由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动物科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获得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支持、建设效果好,成功申报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功申报中地共建项目等。在学院开设的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高,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实验实习大纲齐备,注重内容更新,贴近实际,各实验室均实行免费开放,实验室开放运行情况好。实践教学学时占到总学时的30%以上。目前已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完全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实习的需要。建成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微型反刍动物饲养实验室、微型养禽生产实验室、微型淡水养殖生产实验室、预混料生产车间等。通过技术合作和生产技术服务等形式,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院和实习基地还通过教改项目、基地配套等形式加大了对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从而丰富了教学资料和教学形式。目前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在时间和场所上很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本专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设置专门的学生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等。152 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2)师资队伍建设以“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动物营养与饲料校级教学团队(2008年)、动物科学自治区教学团队(2009年)、动物科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9月)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重视高层次学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职教师总人数的62%;选派教师赴国外、内地援疆学校进修学习、参加学科、专业及学术会议,更新观念和业务知识;依托科研项目,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行名师授课制度,坚持名师、教授带头主讲本科课程,开设专题讲座;重点培训重点课程的教师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建立起一支教学、科研并重,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3)项目组织管理建设学院成立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等监督检查组织,实行“实施—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的评教、评学、评专业、评课程、评管理的运行机制。学院针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管理办法》。针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加强实践的特点,学校还将和企业深入合作,对学生的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毕业设计、实践课程等进行重点监控与管理,定期组织研讨、评价、反馈,确保实践环节的成效。(4)学校的支持政策保障措施①学校已将专业建设工作纳入《新疆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中,学校就此成立了质量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质量工程协调和组织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各部门的统筹联动机制,强化优势专业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专业,在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为专业的建设也提供了组织、经费等方面的保障。②学校制定了《新疆农业大学优势专业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设立了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在资金上给予资助,鼓励教师参与优势专业建设,提供专项建设经费,并且学院按1:1配套经费。同时规定:凡获得“新疆农业大学优势专业”荣誉称号的,享受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相同等级的荣誉,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奖励。③152 学校制定《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科研骨干人才遴选办法》,将优势专业建设负责人列入学校关键岗、重点岗的遴选条件之一。目前已有多名优势专业负责人进入学校的关键岗、重点岗。④《新疆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规定,经学校、教育厅和教育部批准立项后的专业建设项目,其建设工作按照130、150、250学时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⑤对专业课程负责人在评聘职称、人才培训中予以优先考虑。⑥对专业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在评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中予以优先考虑。⑦学校制定了《新疆农业大学优势专业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优势专业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同时保证在所需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等条件上给予支持。152 5.创新性5.1教育理念创新性现阶段,着重培养具备动物科学专业方面的理论、技能,并且掌握畜禽现代化生产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对现代大学生的需求。5.2培养方案创新性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3”为本科三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1”为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依据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行业专家参与下,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针对目前动物科学专业的特点,拟将其整合成基础课程体系、辅助工具课程体系和研究创新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过去对理论教导式的授课方法,采用学生自主,老师辅助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新异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5.3管理与运行机制学生管理采用3学年校方管理,1学年校企联合管理。校方与共建方按照“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通过签订有关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建立长期有效的学术交流、实践教学运转、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制度。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每年暑期实习开始前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我校动物科学学院介绍畜牧相关技术发展情况及畜牧行业状况;提出本年度学生实习需求;委员会讨论实习计划和安排、各基地任务分担、当年实习须注意的具体事项等。同时成立各基地指导小组。在条件成熟时,与区内外相关实践基地加强合作和交流,建立实践基地开放、共享培养机制。152 6.预期成效通过本项目的试点改革,预期获得以下改革成效:6.1形成符合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才培养方案1套及相应的课程体系;6.2形成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6.3形成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1套;6.4建成“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1~2个;6.5培养具备从事现代化畜牧养殖教学的教师6名;6.6建立现代化畜牧养殖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3处;6.7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30名。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签字):项目类型: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园艺专业)申报日期:2014年5月5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类型1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选择专业2园艺专业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曾斌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9.1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果树学职务/职称果树经济林系主任/副教授手机号18963861700办公电话0991-8762382传真号0991-8762363电子邮箱zbxnd@163.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邮编830052指定3联络人李疆职务/职称院长/教授手机号13899823969教学科研主要成果1991年7月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园林系,1991年8月至1998年8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局园艺管理工作站任农艺师,2001年7月于新疆农业大学果树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8年7月于新疆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果树种质资源研究方向获农学博士学位,2011年12月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顺利出站。2013年1月20日-2月8日作为“新疆林业厅赴美国执行新疆特色林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团”专业技术人员及生活翻译身份去美国考察访问及培训,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及戴维斯分校等高校进行特色园艺果树专业方面的交流与培训,还重点考察了美国加州的特色园艺林果产业化进程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一项;主持新疆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项;作为主要执行人执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项目一项;作为第二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多篇,教研论文3篇。任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新疆园艺分会理事。现在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从事新疆特色果树栽培、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新疆农业大学成立之初就设有园艺专业,是传统的优势学科。并一直将新疆的特色林果、蔬菜、瓜类和花卉等园艺作物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新疆有广阔的地域空间,优越的水、土、光、热资源,昼夜温差大等极有利于园艺植物优质生长的条件,有丰富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从而成为我国特色林果、蔬菜、瓜类和花卉等园艺产业的品牌优势区域。在老一辈教育家、园艺家张钊、李国政、林德佩教授的带领下,园艺专业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尤其在新疆特色果树品种选育、种质资源评价、西甜瓜育种和特色蔬菜引种栽培及设施园艺等方面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用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为新疆特色园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本校园艺专业学科的学术水平处于新疆乃至西北的前列。本校园艺专业的多名教授是自治区学科带头人、首席林果专家和学术骨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园艺专业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是自治区三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部门的技术顾问。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1)专业建设蔬菜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果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果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5);新疆农业大学校级优势园艺专业(2005);“设施园艺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准(2006);“植物生理、果树培养学课程”被列为新疆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6);园艺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园艺专业中的果树学科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点学科(2010);“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10);获批园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疆特色果树栽培理论与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获得批准(2012);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成立(2013);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教学长效机制、建设优势品牌专业、宏观微观全面推进”等思路建设园艺品牌专业,园艺专业中的果树教学科研方向,优势比较突出。并以此带动建设其它优势品牌专业,进一步巩固园艺专业在全疆乃至西北同类专业中的优势地位。(2)专业教学团队在坚持和落实“特色果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干旱区园艺作物抗逆生理”两个教学科研方向的同时,我们对新疆特色果树,如:扁桃、阿月浑子、杏、核桃、葡萄、香梨等树种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在干旱、寒冷、盐碱、风沙等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变化以及如何适应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一直位居全疆及西北地区的前列。“特色果树种质资源”教学科研方向上,我们对新疆的特色果树的资源调查研究和优质品种在引、选和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并筛选、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果树新品种(品系),成为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果树产业带的主栽品种。园艺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推广领域的人才成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园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152 同时结合新疆独特的生态气候特点以及新疆蔬菜生产和野生蔬菜资源特点,在蔬菜种子生理、营养生理、逆境生理、设施蔬菜生态环境与调控、南疆戈壁设施蔬菜无土栽培技术集成、食用菌营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重视新蔬菜类型的开发和开拓蔬菜栽培新领域,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在蔬菜教学科研方向上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教学资源园艺专业现有教师34人(教授6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3人,四级教授2人;其中有1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园艺专业果树学科的学科带头人,1名自治区林果首席科学家。副教授18人,讲师5人,助教2人,实验员3人),学历层次为:博士(生)11人,硕士(生)16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果树、蔬菜、西甜瓜、花卉、植物生理五个教研室,一个西甜瓜研究所,一个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一个新疆特色果树研究中心,有园艺综合实验室、植物生理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三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学术研究环境。除常规的教学经费之外,园艺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新疆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专项8项,获得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近年来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五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4)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本着教与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我们在课时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资源开发和实验室及教学基地建设等五个方面作了许多的工作。进行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为培养复合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一贯重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1)教学实验设备条件有园艺综合实验室,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三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一个新疆特色果树栽培中心。2011年始,启动了“152 国家果树瓜类改良中心新疆分中心建设”项目,项目投入近800万元用于新疆园艺专业育种基地以及分子育种实验室的建设。上述专业实验室和中心的实验室总面积达2000m2。拥有仪器设备1034台(件),总价值2000多万元。其中购置配备有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测试等仪器设备,如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超低温冰箱、PCR仪、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分光光度计、光合仪、蛋白核酸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电泳系统、超纯水系统、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高温烘箱、真空冻结干燥器、层析收集器及植物全天候培养室等。这些设备曾完成或正在进行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设备管理良好,操作人员素质较高,可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师可以自制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直观性强,可以互动教学,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很好。通过教学录像、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在校内建有温室和网室,校外建有乌鲁木齐三坪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南疆有资源优势,在阿克苏地区建立了特色园艺林果业科研教学基地。位于环塔里木绿洲园艺林果带。新疆园艺生产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园艺产业,通过连片集中、倾斜式地投入,塔里木盆地的园艺林果业乘势壮大,发展速度前所未见。该区园艺产业开发程度高,对农业和生态环境影响也较大,是园艺专业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此外,还有校外挂牌实习基地10处。这些基地的建设均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按照高等园艺农业教育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结合新疆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我们以优势园艺专业和优质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特色园艺专业结构调整建设为重点,打造特色园艺专业品牌,推进特色园艺专业结构与布局的战略重组,努力地为新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总体思路概括为:“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一个定位即新疆特色园艺专业教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三个整合即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促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四个强化即强化园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3-2人才培养目标(1)具有创新精神,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果树、蔬菜、瓜类、花卉等园艺作物的栽培、良种繁育、植物保护等复合应用型人才;(2)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知识,此外,还应查阅外语资料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开展调查研究、公关交际和营销园艺产品。有文字表达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3)具备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园艺专业发展趋势,掌握园艺专业新技术的能力;从事与园艺专业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变化自主择业及创业能力等。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1)通过校企联合,制定高效园艺复合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双方着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2)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行业专家讲堂为指导,共同实施“内外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共同制定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立体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共同关注学生成才,共同承担培养学生成才责任和义务的模式;(4)由学校筛选出一批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创立改革试验区。152 以果园基地、蔬菜等园艺作物日光温棚为基础,为每一个果树种植户、蔬菜等园艺作物专业户配备1-2名园艺专业学生,通过学生与农户“一对一”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负责一户果农的果园、一个蔬菜等园艺作物的温棚的栽培、管理以及营销,与此同时带动附近农户园艺生产。学生亲历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营销全过程。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了就业能力。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1)建立校内专职与园艺企业兼职相结合的园艺教育师资团队。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是,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园艺教学、科研及工作经历的教师讲授;(2)建立学校专职教师到园艺企业顶岗工作的制度和政策。政策包括教师顶岗工作期间的工作计入年度考核工作量,并由企业支付相应的绩效工资和福利;支付教师往返园艺企业的旅费,给予教师相当于国内访问学者的待遇及补贴等;(3)要求专职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横向项目,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4)建立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逐步转变为注重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评价;(5)引、聘园艺界优秀的园艺师、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每年预算专款用于此项工作;(6)园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期为3-5年,兼职教师的薪酬要与兼职教师的职称和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相一致。学校和园艺企业要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师德素质、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兑现待遇、奖励、聘任的依据。152 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目前,校外的园艺专业教学基地主要有阿克苏红旗坡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和乌鲁木齐三坪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基地预计建设温网室等。(1)阿克苏红旗坡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规划(480亩)1)2014年继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改善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生产生活条件;2)2015年完成土地平整和品种改良工作;3)2014年初开始,除每年定期安排3-5名青年专业教师赴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指导外,另聘用一名有实践经验,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和参与基地建设工作;4)2014-2015年健全并完善基地管理各项规章制度;5)2016-2019年,通过多年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师的课题项目的研究,进行注册商标,批量生产农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并能在南疆地区起到一定的辐射与推广作用。(2)乌鲁木齐三坪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规划(156亩)1)建设基本情况三坪实习基地现有土地面积156亩,其中:树木种质资源汇集圃57.5亩;苗圃19.6亩;特色经济林园32.8亩;瓜菜种植区34.4亩;日光温室、道路、绿篱和预留临时建筑用地11.7亩。2013年新建设刺丝围栏1500余米,重建桥涵1座,1部节水灌溉施肥装置,补栽各种苗木2000余株;建设可供合班课多媒体教室1间,占地面积500m2有较高水准的日光温室土建主体工程已完工,拟定2014年6月前交付使用。2)2014-2019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教学有序、管理规范、功能齐全;3)2014-2019年加大科学栽培管理力度,更大地发挥辐射推广作用;4)2014-2016年再建设500m2日光温室一座,以满足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需要;(3)校内温网室建设规划1)建设600m2日光温室一座,用于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2)建设500m2网室三座,用于实验教学与科研。152 4.保障措施(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招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和实施情况)(1)师资配备拥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1)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2)了解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创新意识和启发式教学能力;3)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了解园艺产业前沿学科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园艺实践能力,熟悉园艺产业的规划、生产及管理等方法。(2)教学科研经费该项目的实施,我们计划五年内,多方筹措经费500万元。主要用于引、聘教师专项经费、学生实习补贴及保险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费、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学生创新项目研究、用于项目交流、网站开发、维护、运行和建立创新成果展经费以及现有设备使用折旧费等。学校制定项目经费管理条例,实行学校监控、学院管理、项目组使用、指导教师监督的四级经费管理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及社会资金再投入,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持续深入开展。(3)鼓励政策和实施园艺学科出台教师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教师在校外的创业与指导大学生创业相结合,并将工作合理化,规范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业即大手牵小手创业计划;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和获双学士学位,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对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国家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给予重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152 5.创新性(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1)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园艺专业的教育理念可概括为“园艺基础知识+新疆特色园艺产业+创新创业”。其创新性在于:发挥特色性和地域性,加强标准化与园艺专业和相关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依托新疆特色园艺林果产业的大行业背景,通过科技活动,各类竞赛,申报发明专利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与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新的教育理念。(2)培养方案的创新性1)“园艺基础知识+新疆特色园艺产业+创新创业”的新教学计划;2)鼓励教师创业作为培养方案的一部分;3)实施园艺创业型教师带动学生创业,即简言之“大手拉小手”;4)创办园艺创业实践园区。(3)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性1)用好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利用企业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个人积极性;2)加强与校外园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拓宽与园艺企事业单位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途径;3)营造创新创业的园艺文化氛围。152 6.预期成效(1)人才培养成效确立的“一对一”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与果农或菜农一起生产、一起经营和管理、一起营销、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学生通过亲自栽植,亲自管理、亲自收获,亲自营销,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从而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习实训,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在生产管理环节加以弥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利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工程,带动教师、专家、教授下基层,深入农村,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农民加快园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百姓加快转变园艺业的经营模式。(2)教学改革成效1)课程体系的设置按照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设置。在平台内构建课程群,加强实践教学,致力于突出新疆区域园艺专业特色。2)专业特色促进农、工、经、管等学科专业与园艺专业的渗透和融合,使其主动适应新疆特色园艺产业化的发展,为园艺专业产业化提供人才支撑。3)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群建设,优化、重组课程体系,突出新疆地域特色、园艺产业特色,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园艺知识体系;通过构建教学网络平台,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采取双向选择原则。4)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加大《园艺田间技能操作训练》课程的课时数,进一步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专题研究(科研型)型实验等3个层次,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办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园艺产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实现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双赢。(3)社会经济效益经校企联合建立高效园艺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促进集约化园艺生产与营销。高效园艺业试验区建成以后,可以起到试验示范的作用,推动区域化园艺产业的发展。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签字):曲延英项目类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申报日期:2014年4月25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教育厅项目类型1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选择专业2种子科学与工程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曲延英性别女出生年月1962.5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作物遗传育种职务/职称副院长/教授手机号13999163422办公电话0991-8763821传真号电子邮箱xjyyq5322@126.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邮编830052指定3联络人向红玲职务/职称副研究员手机号1899918708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1、作物遗传育种自治区重点学科负责人。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点负责人。2011年获自治区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天山英才第二层次人才。2、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及棉花分子育种研究工作,首次开展了甜菜高糖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研究,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了农杆菌介导陆地棉和海岛棉转化体系,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作为育种者育成了新陆早39号棉花新品种,该品种目前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3、主持校级教研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本人排名第一。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本人排名第一。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负责人。《遗传学》自治区精品课程负责人,《遗传学》校级教学团队负责人。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研究计划1项,自治区科技厅重大专项1项,自治区高新技术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见国家自然基金1项。近5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6篇。参编遗传学教材1本。2006年,“新甜14号”等8个甜菜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曾分别招收了种子专业证书班和种子工程大专班6个班,共计培养了280人,目前他们已成为新疆各地县团场种子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种子公司或企业的业务骨干。通过办班,学院积累了宝贵的培养种子科学领域高技术人才的经验。2007年我校成功申报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当年招收了48名学生。2008年该专业成为首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加以建设,同年招收2个班共79名学生。2009年至今,每年招收1民1汉2个班的学生,平均每年招收80余名学生。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由于建设初期受到自治区紧缺人才建设项目的支持,以及学院坚持以与企业联合办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专业办学过程中除了自治区投入、学校支持经费外,还得到企业赞助,使人均拨款经费达到近1万元/每生。学生毕业实习过程所需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主要由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建设经费支出。在专业建设中学院坚持“以种业需求为导向;已深入企业提升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以满足种业高层次人才需求为目标”的理念。通过6年的实践取得了成效,为教育服务社会和培养农林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初期即受到自治区的高度重视,2008年作为自治区首批紧缺人才专业加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有着切实可行的、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该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该专业的建设成果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该专业的主要课程《种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种子加工于贮藏》和《种子检验技术》等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并通过验收。已完成《种子病理学》、《新疆种子害虫防治学》、《分子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等教材的编著工作。为了能培养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确实能在生产一线发挥作用的人才,我们整合、优化了种业、内地高校和我校优质教学资源,聘请内地高校教师承担种子科学研究相关课程、种业高管及高级技术人员承担种子工程相关课程、我校教师则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学,集社会力量办学。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特聘内地高水平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授“一对一”的对我院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我校教师已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一支民、汉教师共同提高的师资队伍。在专业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学校对外的影响,先后承办了“全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种子产业发展研讨会”和“全国种子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疆内外有了较大的影响。我校1位教师成为全国种业协会副理事长,1位教师成为全国农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种业领域协作组成员,另有1位教师被种业聘为专家。主编、参编了种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多部教材。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本专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主要通过与在疆的大型种子公司共建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提供有利保障,而且也是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目前已经在九禾种业等8家种业企业建立起八个校外实习基地,可基本满足培养方案对实习环节的需要。2013年与华西种业共同申报了国家级的本科生农科教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利用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资金,建立了种子加工实验室、种子检验实验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种子检疫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实习基地一览表:基地名称承担教学内容基地名称承担教学内容三坪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新疆金粒种业毕业实习华西种业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西域种业毕业实习康地种业教学实习、毕业实习金天山种业毕业实习九禾种业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先锋种业毕业实习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后备基地,同时因其独特的生态地理条件,成为全国唯一适合发展规模化制种的区域。目前新疆已是全国最大的棉花种子生产基地和玉米、瓜菜等重要的制种基地,棉花、玉米、西甜瓜等作物种子的统供率接近100%,良种在新疆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超过36%,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针对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和种子产业在新疆的地位不断提高,种子产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种子专业已经成为农学院学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根据新疆农业生产对人才需求和学院“培养人才、服务三农”的任务,在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素质、能力并重的,适合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组建高水平并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师资队伍,通过教师到种子企业学习、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应聘到校授课等形式组建具有专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通过国家级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以及与其它种业已有的实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切实发挥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5年内打造一支德才兼备、能胜任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科研和服务生产的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在国内种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居一流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大批服务于新疆种业的具有高素质、高学识、高技能的复合创新性种业人3-2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新疆种子生产与经营领域发展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本专业本科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种子企业或种子管理部门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主要体现在:具有服务于三农的满腔热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敏锐的创新思维;在实习期具有能为种业提出切实可行建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毕业后能为种业所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5%以上;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数提高到10%~15%。152 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以满足种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凝练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四个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请进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来校讲课和把课堂设置在生产一线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种业,通过设置9个学分的课程实习,让学生深入种业实际观摩,并由种业高管或技术人员讲解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完善“认知——模拟——顶岗——创新”四个层次逐步递进,通过设置作物形态观察、作物田间操作、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到科研训练,让学生对种业有充分的了解,为就业及创业奠定基础;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分提高到33.5个(不包括课程实验)以上,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为企业提建议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既参与种子企业的各项活动,通过举行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种子生产全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加强学生创业教育;通过设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小组,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通过从国内外广泛引进、激励培养、积极选留、多方稳定等多种形式和措施,如对骨干教师采取优先列入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国家“西部人才培养计划”和自治区“少数民族特殊培养人才计划”等项目中,并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深造学习,从而加大师资队伍素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调整和建设。通过鼓励教师在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锻炼实践技能,去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聘请企业中具有高技能的人员担任我校可做教师。进一步整合、优化种业、内地高校和我校优质教学资源,在不断稳定和扩大我校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聘请内地高校教师、种业高管及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我校兼职教师,集社会力量办学。152 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3.1建立组织保障机构通过建立校、院两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负责教学条件建设,学院书记负责师资队伍建设,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人才培养,责任到人。与依托单位密切配合,构建由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依托单位的领导及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构成的专业建设发展委员会,对作物生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出谋划策,保障各项建设任务按期完成。3.2争取充足的经费保障通过已获批的新疆农业大学与华西种业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项目的经费支持,维护基地的正常运转;通过研究技术成果向基地转化,吸引企业投资建设基地;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使学生充分利用基地,完成项目的研究,同时诸如研究资金。3.3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依托单位的资源优势,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①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依托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通过合作重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完善其实践教学功能。②配套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152 4.保障措施1、组织机构保障成立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相关专业系主任和教授组成。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负责此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2、经费投入预计投入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双师型师资培养每年2万元;本科生实习经费每年10万;实验室设备更新每年投入5万元;每年举办知识竞赛、学科技能大赛等投入1万元/年;培育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等共投入3万元;特聘教师每年2万元。实习基地建设等费用支持由企业资助。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疆内的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公司或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构建由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种子管理部门的领导、种子公司和企业的高管构成的专业委员会;共同监督人才培养质量,并形成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通过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152 5.创新性5-1教育理念创新:专业定位准确,明确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复合应用型为主,因此在4年的大学教育中紧紧扣住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由校内专业教师完成老路子,积极吸纳种业高管和技术人员做为该专业发展的指导委员会,以种业需求为导向办学,以培养学生立足种业、为三农服务的职业素质为标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5-2培养方案创新:由专业教师、种业高管和技术人员、种子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根据种业需求实行培养方案一班一计划,不断调整方案,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为种业输送所需人才。5-3课程体制创新:通过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四个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认知——模拟——顶岗——创新”四个层次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种业的运行规律,并能为种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知识、文化的支持。5-4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和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管理模式完全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时由校内校外各1名导师指导毕业实习,学生以在企业实习为主,由种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使学生在企业更有主人翁的精神。6.预期成效(1)专业建设水平以及特色建立一套符合卓越农林人才需要的种子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参与科研、种子生产及经营过程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勇于为艰苦地区做出贡献的本科人才。(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种子专业实用人才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专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专业职业教育,毕业后即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3)教学改革成果发表教改教研论文8-10篇,制作多媒体课件2~5套,实现1-2门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形成一整套卓越人才培养体系。(4)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成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个。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签字):姚刚项目类型:动物医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申报日期:2014.4.20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类型1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选择专业2动物医学专业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姚刚性别男出生年月1959.5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农学,兽医专业职务/职称院长/教授手机号13009620316办公电话0991-8762705传真号0991-8762705电子邮箱Yaogang516@163.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沙区新农大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邮编830052指定联络人郭庆勇职务/职称副院长/副教授手机号18999103865教学科研主要成果姚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生长发育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教学1.教育部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教育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带头人;5.“动物生理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负责人;6.教育部课件大赛(理科组)优秀奖(第二名)、新疆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第一名)、三等奖2项(分列第一、二名);发表教研论文5篇。二、科研1.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等科研课题12项。目前在研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2项(经费:380万元);新疆科技厅项目1项(经费:50万元)。2.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分列3、4名),其他奖励2项。3.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9篇,中文核心期刊33篇。4.申报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获批7件。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建校伊始最古老的专业之一,历经63年的发展,为自治区培养了数千名兽医临床基层骨干人才。该专业现在拥有师资力量46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硕士以上的学历比例占78.5%;少数教师占48.8%。近三年来,学院的招生人数基本趋于稳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数量在150人左右,加上研究生的招生,以及函授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的硕士生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每年200人左右。目前学生的生均拨款按学校的拨款额度进行,2013年8月,在贵州大学召开的兽医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动物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拿到教育部的批文,鉴于动物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部属院校的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生均拨款按医学专业拨付,为此,我们已向学校申请并报请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生均拨款也按医学学生的生均拨款拨付,目前教育厅已受理了我们的申请,正在商量,估计能够批复,届时本专业学生的生均拨款将大幅增加,为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动物医学专业现为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建设专业,拥有一个国家级“动物生产与疫病防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一个自治区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畜禽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该专业的“基础兽医学”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实验室和预防兽医学实验室为校级重点实验室。近几年,经过全院教师和研究生的多年努力与积累,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科研课题的数量和经费增长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新疆草食家畜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为主,新疆冷水鱼疫病防治为特色的研究团队。主要包括:动植物原生物活性物质功能研究团队、草食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团队、诊断新技术及新兽药(疫苗)研究团队、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团队、媒介生物病害防治团队、水生动物保护学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0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8.8%,具有外校学源经历的16人,占48.8%。在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占69.7%。学院拥有一个自治区级科技基础平台: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了60多年来本专业收集的所有的病理标本、寄生虫标本、解剖标本及动物病例图片近万件,学生通过注册,可随时上网共享这些资源。因本专业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建设专业,所以,近几年来,自治区投入近400万元的资金,对本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结合农业部对兽医制度的改革及兽医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学院也逐步加强了对授课方式的改革,先从临床方向的课程做试点,引入案例教学,将教室放在动物医院,只要有好的典型病例,老师随时可带学生们去接触实际病例,现场讲解,现场教学,这样学生可以记忆深刻。在课堂授课时,主要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和命题方式完全按照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模式进行,不同章节进行小考,期中和期末则进行大考,让本专业的学生们逐步适应考试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们毕业当年参加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学院改革了传统授课课时,将本科期间最后一年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全部放到实习点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没有了寒暑假,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152 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本专业始建于1952年,下辖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三个系及一个临床附属教学动物医院,现有1个教育部“国家级动物生产与疫病防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1个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新疆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动物医学专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单位。目前本专业有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和动植物检验检疫三个一级学科,其中动物医学已形成了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动物卫生检验三个本科招生方向;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三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了约8000名本专科兽医高等教育、科研和生产骨干人才,分布于新疆及全国各地,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院主持和执行各类与本课题有关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科研项目84项,其中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教育部课题3项,自治区项目19项,厅级项目16项,其他项目28项。项目到位经费约1500余万元。发表(交流)论文403篇,其中SCI收录22篇。学院目前的专业实验室总面积已达2000多平米,拥有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冷冻切片机、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数码互动显微镜和高频X光机等大型仪器设备百余台件,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借助目前学院大量的科研项目,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即可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工作,在帮老师完成项目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为以后的考研或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支持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是我们专业的特色,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秉承专业优良传统,更好的发展本专业。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兽医教育教学改革,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3-2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以国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兽医事业志向、有解决现代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卓越兽医师的培养,学生必需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熟悉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系统掌握兽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动物疾病防治本领,创新精神、服务能力、团队意识和卓越兽医师所必备的职业道德。具体包括:1.知识结构要求1.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1.2掌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先进的动物疾病诊疗技术,能科学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预后及转归;1.3掌握人畜共患病及畜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熟悉兽医防疫检疫、兽医学发展趋势、兽药生产、环境保护、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2.能力结构要求2.1基本专业能力2.1.1具有基础写作能力,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2.1.2能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数据统计;2.1.3具有简单英语会话能力和阅读兽医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2.1.4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2.2核心职业能力2.2.1具有动物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制技术;152 2.2.2按照技术操作规范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诊疗辅助活动;2.2.3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能力;2.2.4爱护动物,宣传动物保健知识和动物福利;2.2.5按照有关动物防疫、动物诊疗和兽药管理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执业兽医师指导下协助开展兽医执业活动;2.2.6具有兽医技术咨询、讲座、服务能力;2.2.7具有大动物疫情依法处理能力。3.品格结构要求3.1人文素质3.1.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和为人类和平发展服务的意识;3.1.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道德品质。3.2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作风,勇于承担重任和挑战。3.3科学素养3.3.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3.3.2具有面向未来,开拓进取的开创精神;3.3.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3.4职业素养3.4.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管理规定;3.4.2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兽医职责;152 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学院借助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动物生产与疫病防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利用良好的教学资源,依托学科优势,结合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跟踪现代兽医发展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高素质与应用型兽医人才成长要求的实验教学发展思路。学院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与应用型兽医人才”的实践体系,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与应用型兽医人才为目标,利用科研院所,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以基础兽医学科、临床兽医学科和预防兽医学科为支撑,从教学、科研和生产环节提炼实验实践元素组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通过社会实习,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践环节,将大学生校内实验项目、兽医技能竞赛活动和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贯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本专业的“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拟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内学习,主要学习兽医学科的通识教育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培养兽医技能和综合素质;1年在企业实习,选择的企业主要为疆内大型畜牧企业、动物医院和规模化养殖场。通过该模式的实施,重点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兽医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应用所学解决基层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将在第2学期采取自愿报名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分流出部分学生组成卓越兽医师试点班,从第3学期开始实施卓越兽医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校企通过人员互派,共同组建师资队伍,联合开展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学校选派专家团担任实习企业的技术顾问,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派青年教师入住实习基地,在专家团的带领和指导下,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专业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了解农业、服务农业、热爱农业,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实习企业中的专家技术骨干,多数都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优秀校友,多年来始终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公司的专家或者担任新疆农业大学的特聘导师,或者与学校老师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有着较好的合作基础,从实习企业选派的校外指导教师,与学校的老师联合培养卓越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务素质。152 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1.整体安排及实习单位、内容1.1兽医临床技能培养:实习单位:动物医院。主要内容: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动物疾病临床诊治技能,掌握常见动物疾病外科手术技术。1.2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流程实践:实习单位:规范畜禽养殖场。主要内容:在饲养员的指导下,参与畜禽生产养殖过程,了解畜禽生物习性,动物饲喂流程、清洁卫生、饲料饮水药品及疫苗使用情况、动物生长发育情况、动物异常情况登记及汇报、动物饲养管理规章制度等。1.3规模养殖场日常饲养管理:实习单位:规范畜禽养殖场。主要内容:在生产场长的指导下,熟悉动物不同年龄阶段生产制度的制定、饲料选择、饲养员工作安排及要求、生产效益计算等。1.4规模养殖场疾病的综合防控:实习单位:规范畜禽养殖场。主要内容:常见疾病诊治、免疫程序制定、疫病监测技术、动物保健等。1.5规模养殖场经营与管理:实习单位:规范畜禽养殖场。主要内容:资金运作、营销、养殖场规划、成本计算等。1.6中小型养殖场实践:实习单位:中小型养殖场或自建小型养殖场。主要内容:中小型养殖场的经营管理。2.企业培养阶段安排2.1认知阶段:了解企业的文化,经营模式,管理制度,养殖现状,疾病流行特征及防制措施等;时间在大二暑假(1周);要求提交的阶段成果:企业调查报告;师资配备:企业主管。2.2兽医临床技能实训:由学校兽医专家与企业兽医师合作,在动物医院、养殖场做动物疫病的诊治,一方面让学生锻炼兽医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参加下一阶段的企业实习做好准备;时间在大三年级暑假(7月、8月);要求提交的阶段成果:病例报告及诊治方法;师资配备:学校有临床经验的教师,企业兽医师。3、企业实习通过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企业学习与毕业实习环境,使学生直接参与养殖场动物养殖管理,动物疫病的诊治工作,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时间从大四年级的9月到来年的6月;要求提交的阶段成果:毕业论文,实习报告;师资配备:学校有临床经验的教师,企业养殖场场长,企业兽医师等。152 4、管理机制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企管理模式下的组长负责制,在管理上强调“统管、共享、开放”的原则,即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且面向卓越人才全面开放。建立了《实习学生管理制度》、《实习指导教师轮换制度》、《学生实习监管制度》等十余项管理制度,保障了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管理,高质量运转,在高效利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4.保障措施(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招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和实施情况)1、卓越兽医师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卓越兽医师试点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小组负责试点班教学计划实施,企业培养,考核等工作。2、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第2学期,采取自愿申请原则,分流出部分学生组成卓越兽医师班,从第3学期开始按照卓越班培养方案安排教学和企业实习。3、校内实习期间,重点培养卓越兽医师的临床兽医技能,由校内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卓越班学生的指导教师,从临床病例诊治的辅助-参与-主治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4、校外企业实习教育、管理、考核由校企共同完成,实行“双导师”制,每个实习单位由学校和企业各指派一名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各阶段岗位实习任务。5、校外实习期间,学生保险、交通、食宿费用及实习奖励等经费由实习企业承担。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给每位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2份,报销学生从学校到实习单位往返交通费1次,食宿条件原则上由实习单位免费提供,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学习成绩及表现,由企业一次性给予一定奖励。6、学生校内学习及企业实习期间,由动物医学学院及相关实习企业组织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与企业文化教育,并进行交流总结。7、本着志愿优先原则,毕业后优先推荐卓越兽医师到实习单位参加工作。8、校企联合,多方筹措资金,通过自筹、申请政府财政补助、争取企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卓业兽医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规范卓越人才培养经费使用制度,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运行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兽医技能大赛等,在实践经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给予多方面政策保障。152 5.创新性(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1)改革过去学生学习主要由学校协调企业安排实习内容的形式,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学实践资源,增加企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动物中心医院、校外实习单位资源,拓宽学生实习内容,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基础条件建设,规范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单位在卓越兽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2)针对卓越兽医师培养标准,建立一支教学与科研并重、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与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工作,并积极聘请校外专业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卓越兽医师校内外导师联合开展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3)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培养人才的卓越性,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专业核心技能,注重课程体系衔接性,建立符合校企共享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实行校企互作模式,增加了企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管理职责,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卓越人才,提升了兽医人才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社会竞争优势。6.预期成效(1)建立针对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3-5个,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卓越兽医师培养过程,形成卓越兽医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和考核标准。(2)建成卓越兽医师试点班3个,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90-100名。(3)形成一支教学和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鼓励学校和企业的兼职导师联合开展卓越兽医师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4)建立1套动物医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5)探索卓越人才工程经费保障机制,规范管理模式,构建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签字):贾宏涛项目类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申报日期: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类型1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选择专业2农业资源与环境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贾宏涛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年8月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土壤学职务/职称系主任、教授手机号13609915585办公电话0991-8762975传真号0991-8763041电子邮箱hongtaojia@126.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邮编830052指定3联络人李宁职务/职称副教授手机号13565964828教学科研主要成果现任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土壤学会会员、新疆土壤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土壤质量与环境安全、土壤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1,目前主持国家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5项;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干旱区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2篇分别获新疆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主编《土壤改良与培肥》教材1部,副主编《土壤学》教材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主持完成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农科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成果获得新疆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参加完成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骨干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原名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195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获得土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土壤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10年7月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该专业又评为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本专业在互动式教学、科研训练、分析技能训练、野外实习、大三毕业实习、专业综合大实习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夯实数理化基础、突出地域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引进新理论与方法”专业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突出地域特色,调整培养方案;增加条件建设投入,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夯实理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服务对象;专项训练和综合实训相结合,生产实习与毕业考核相结合;科研引导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导师制为主体,强化学生培养目标的监控;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引导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专业建设理念。多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在新疆大规模土壤资源调查与规划、盐碱地改良与利用以及绿洲农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招收本专业5个班,223人,其中2011年招生民族班农资111班,全班58人中维吾尔族39人,哈萨克族16人,其它民族3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汉语水平达到8级以上,由相关专业直接跳级进入农资111班学习;2012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共招收2个本科教学班。其中农资121班为民族班,有学生43人;其中维吾尔族学生31人,其它民族13人;2013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招收1个汉族班和1个民族班(预科1年,44人),其中农资132班计划招生38人,实际报到35人,报到率92.1%。现有学生35人,就生源地而言,有18名学生来自北疆,占学生总人数的51.4%,有6名学生来自疆外省市。2013年自治区财政生均拨款5758元/年。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新疆,面向全国,为新疆及全国培养从事干旱区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绿洲环境保护与荒漠生态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办学思路是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实践技能为根本、以生产和科研促教学,走教学与科研、肥料企业、农业生产以及行业技术推广部门相结合之路。本专业的办学原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强化技能教育。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主动为区域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厚基础(数、理、化)、宽口径(土、肥、水、环境),高素质(德智体)、强能力(土壤、植物、3S)、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又是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土壤学团队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拥有自治区精品课程《土壤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面,努力推动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骨干课程建设与改革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农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获新疆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课程建设《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肥料学》多媒体课件分别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于体验式教育的培养模式建立。增加课程实践。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拥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三坪农场植物营养研究法和专业大实习基地、阿克苏水肥高效利用与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新春化肥厂肥料制造实习基地,玛纳斯县盐碱土农业高效安全利用试验站、呼图壁草地生态试验站、南山谢家沟土壤地理实习基地,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成新疆土壤与岩石矿物标本室,面积30m2,拥有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80m2。1个校级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室,面积300m2,拥有压力膜仪、流动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同位素质谱仪、大地电导仪等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仪器设备总值1563万元,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面向农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农林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背景,以农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素质和生产实践能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致力于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学科集成、教学路径与人才战略的综合创新,其核心工作就是通过“拓宽口径、夯实基础、重视创新、突出综合、强化实践”来不断推进农林教育改革的二次创业,在新的起点和更高的平台上谋求农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突出“三重”(“重基础、重技能、重创新”)特色,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农林专业素质为培养核心,通过不断丰富专业内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学生课程实践,以达到强化整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3-2人才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后备农林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作为工作目标,进而有效促进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农林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农林教育大国走向农林教育强国,不断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1)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推进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改革目标,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教学环节、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改革主线,通过多环节的改革设计和具体实施来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与操作指南。(2152 )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复合背景和求是创新精神,能够在未来农业审查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为使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富于创新、勇于实践,人格、知识、能力与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致力于成为培养未来农林领导人的摇篮。(3)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设计水平高超、综合能力突出,尤其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生物等基础,掌握综合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农林意识以及优秀的农林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实践训练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地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有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以及先进的系统设计和实践训练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复杂科技问题的能力。(4)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综合实力位于国内前列。(5)学生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论文数量明显增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生本人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并受到导师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等综合评价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152 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195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获得土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多年来为自治区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1994年以来有400多名本科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工作中。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改革了实践教学体系,设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了实验室开放力度,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校本科学生154人。近几年第一志愿录取率和新生报到率均达到100%。目前本专业就业形势总体良好,毕业学生首次就业率达到了80%以上。就业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就业选择大城市,对地县乡级岗位有偏见,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实践能力,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强紧缺人才专业的适应性,通过实习实践提前建立劳务关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自治区经济发展。计划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民、汉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一年一修订。结合自治区卓越农林复合型人才建设要求,实时课程调整,重点对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和修改,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向范围,为建成复合型农业资源与环境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奠定基础。(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农资102班为试点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完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导师制管理办法》,师生比控制在1:4152 之内,保证导师指导对象数目的科学合理。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引导性地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特长、个性和志向,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选课计划和学习进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成才设计。(3)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将部分课程搬到了室外,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鼓励本科生利用暑期参加了科研项目,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同时坚持专业综合大实习和野外专业技能考核等制度,通过考核,加深学生对土壤剖面挖掘、描述及样品的采集及室内分析技能的掌握程度。(4)积极引导实施大学生创新基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验收38项,多项获校级优秀,创新基金足额到位。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处于次要地位,仅对研究方向进行适度引导,工作主要靠学生团队协作来完成。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执行,有效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认识到本专业的重要性,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相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5)注重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导师制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根据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有意识的选拔、培养部分热爱专业、富有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本科生进行深度的培养,为拔尖人才培养和科研梯队建设奠定基础,实现复合型卓越农林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6)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对《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法》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设计,在构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和开放型实验多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块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利用自编实验实习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田间与室内实验。实验实习中,加强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验教学模式。(7)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必须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特点,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实验项目卡等)、标准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度和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奖惩制度、实验教学工作规程等)。152 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本专业现有专业或相关专业教授7名、副教授9名、讲师13名、实验人员4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名、硕士学位15名。本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土壤学课程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其教学团队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绿洲农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计划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师资队伍建设。(1)教师引进根据专业建设目标需要,依托自治区及校级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有海外学习及工作背景的专业人才。(2)教师培训与进修依托教育部质量工程、西部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留学基金等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访问学习,或者在国内高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3)特聘教师利用各种建设经费聘请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为特聘教授,在农业资源、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方面为学生做专业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专业研究方向,拓展专业领域,为师生展示本专业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4)开展学术交流广泛动员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参加相关学术会议。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1)努力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制度,重新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学生能在生产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中充分接触到三农生产一线,为毕业服务生产一线奠定基础;(2)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科研项目建设或补充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功能。目前承担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77项,获得资助经费1790万元,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教师长期科研成果积淀的基础上,建立包括5大类332个成土矿物与岩石标本、49个新疆主要土壤类型及部分南方土壤整段标本、1座新疆地貌与土壤图电子沙盘的土壤标本室;制作完成1:100万新疆土壤类型图的数字化及新疆土种数据库。建立全疆三次土壤调查数据库。(3)校企联合,建设新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和肥料生产等专业相关企业多交流,通过技术合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152 4.保障措施(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招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和实施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调动师生投身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新疆农业大学在激励机制、保障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全方面改革和条件保障,尤其是重点在建设师资队伍、完善办学条件、健全管理体制、提供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1)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在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配套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以及网络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丰富与完善,鼓励教师采用国际一流的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优势,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本科教学实验室、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室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2)不断完善科研条件,鼓励学生到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创新研究项目、专业技能实践和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图书馆与网络资料信息资源建设,积极打造先进的科研条件平台,建立起以导师负责制和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和参与科研课题,为其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其对学科专业情况、个人学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的认识,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3)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教学、科研并重,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选派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教学与科研工作,分别担任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工作,并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农林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此外,重点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保证核心骨干课程主要由资深教师和国内外知名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专家担任和指导实践。(4)在软件建设上,在师资政策、经费政策、升学与就业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政策保障。贯彻落实经费政策,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运行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维护、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各类科技竞赛等,保证至少80%152 以上经费直接用于学生培养。对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的教师给予业绩点补贴,并对获得教育部、新疆教育厅教学研究立项的项目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学校出台专门师资考核与晋升政策,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强化农林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鼓励教师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引导学生实践创新。对于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计划和科研训练的教师,学校应给予相应奖励。学校对承担教育改革任务的教师给与政策配套,包括教改经费配套、教学业绩津贴发放,以及教学改革成果奖励等。对于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指导教师提供适当教学津贴,对于指导学生正式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给予奖励,对于创新实践优秀项目享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待遇,创新实践良好项目享受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待遇等。5.创新性(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教学理念上,传承以教学为中心、实践技能为根本、以生产和科研促教学,走教学与科研、肥料企业、农业生产以及行业技术推广部门相结合之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强化技能教育;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主动为区域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厚基础(数、理、化)、宽口径(土、肥、水、环境),高素质(德智体)、强能力(土壤、植物、3S)、广适应的复合型卓越农林人才。通过对就业单位、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跟踪,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高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时效性,依据学生的个性采取通才教育与卓越人才教育相结合的思路,推行基于体验式教育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52 6.预期成效(1)形成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领域的企业、政府管理以及科研院所等部门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科研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使毕业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发展潜力;(2)实现本专业招生人数达到250人规模;(3)建成本科生能力培养综合体系。面向大一学生试行导师制,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兴趣教育,在大二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分析化验技能现场考核办法、骨干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能力培训,使参与实习支教、支农人数达到80%;在大三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及科研选题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100%,其中有15%的学生参与科研论文的发表;在大四学生中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地力评价以及农资市场调查与营销等技能培养;(4)获得计算机一级证书的学生达到100%;英语四级过级率达到5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有80%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获得“双证书”的学生比例达到60%。“肥料配方师”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70%;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毕业论文的人数提高到10~15%;在校级职业技能大赛、科技竞赛等技能比赛中获奖比例为1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5%以上。建设期内,聘请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知名专家10-15名为本科生讲授专题讲座并指导专业建设;聘请15-20名农资管理部门或企业高管指导专业建设并担任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选派5-10名教师到内地本专业力量较强的学校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5-10名青年教师获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在农资企业兼职;引进或培养2-4名紧缺人才专业方向的教师;举办学术交流15次。通过建设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科梯度整体实力达到50岁以下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争取达到60%以上。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更趋合理。总之,通过建设,针对复合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研究6-10项,发表教研论文10篇以上。编写教材2-4部,实验实习指导书5部,力争建成精品课程两门。搭建干旱区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的创新平台,建成新疆土壤资源与测土施肥技术信息服务中心,申报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建成的实习平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林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申报日期: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项目名称1林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潘存德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2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林学职务/职称副院长/教授手机号18999172087办公电话0991-8763728传真号0991-8763728电子邮箱Pancunde@163.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邮编83005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主要从事林学和生态学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讲生态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课程。已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90余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承担完成“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专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专题)等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余部,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奖等优秀论奖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已获“梭梭无灌溉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方法”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5年、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3年、2006年)、二等奖2项(2011年、2012年)、三等奖3项(2002年、2008年、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策与咨询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2005年)、三等奖1项(2005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标准2项。2000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被中共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等四部门授予第三届“乌鲁木齐十大优秀青年”荣誉称号。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并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授予“自治区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林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新疆农业大学在建校之初(1952年)就设立了林学本科专业,也是新疆地方高校唯一的林学专业。拥有优良的师资水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学位教师4名)和先进的教学实践条件(自治区及校级重点实验室、2处教学基地和实习林场等),多年来一直是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三年来,新疆农业大学林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约40人左右,生均拨款经费1350元/年左右;就业率均达98%以上,多人次获得各类奖励;考研率达到30%左右,林学专业毕业生深受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的欢迎。为南北疆林业战线输送了大量林学专业人才。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林学专业的院校之一,1952年我校建校时即建立了林学系,随即开办了林学专业。近60多年来,作为新疆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林学专业,承担着为新疆林业产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任,为新疆林业战线培养了60%的各类专业人才。为提高林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招生宣传,广泛吸引优秀生源,并严格控制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提高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以及生活待遇等措施,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986年以来,我校林学学科森林培育、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林木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森林培育实验室被批准为新疆农业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2006年森林培育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重点学科点,2008年林学学科(专业)被列为新疆农业大学首批优秀教学团队。林学学科目前在编教师20名(高级职称教师8名,中级职称教师7名,教辅人员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学位教师4名。承担着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林木病害防治、林木害虫防治、生态学等30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森林经理实验室、森林培育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林木保护实验室、农大实习林场以及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鉴定和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本科生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几年来,林学学科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自治区科技攻关等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20余项,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生物多样性编目、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恢复、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良种资源发掘、经济林果高效栽培、果树与粮棉间作、绿洲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营建、重大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重要林木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高效防控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90余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不少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152 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我校林学学科基础较好,林学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之一,现已拥有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实验室(自治区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森林培育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实验室、林木保护实验室、园林实验室、新疆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新疆农业大学动植物标本馆、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鉴定和风险评估中心等平台,通过学校以及省部共建等的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目前在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效明显。已形成了干旱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恢复、林木种质资源发掘与经济林培育、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3个稳定且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梯队合理的研究队伍。我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良好,目前拥有有新疆农业大学南山教学实习林场、三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阿克苏红旗坡科研教学实习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各实践基地交通便利,硬件设施齐全,能够为教学、科研和实习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另外,各实践基地均建有多媒体教室,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安排部分专业课在实习基地授课,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有机相结合,使课堂与田间地头无缝衔接。同时我院于十多年前就与乌鲁木齐市林业局合作,建立了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教学实习基地、红山公园、植物园教学实习基地,为林学专业、林木保护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大量设施和空间。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2003年就已经获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所参与的项目均获得国家林业局或自治区林业局的批复,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103年成功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由乙级升级为甲B,是全国高校的首家,也是自治区三个甲级资质之一。目前能够独立承担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国家或者省级林业数表编制;国家或者省级的森林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国家或者省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调查监测;国家或者省级湿地资源、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调查监测;国家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国家或者省级林业专项检(核)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业务。依托该资质,能够丰富我校教学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纽带。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当前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林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三大战略任务。当前,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产业。在新疆林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林业领域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倍增。新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新疆林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和显著的地方特色,深化新疆农业大学林学教育教学改革,以“为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的发展提供支撑”为办学宗旨,加强林学专业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能力,为维护新疆生态安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3-2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林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优化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适应新疆林业维护生态安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林学人才培养体系。利用林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林学、生物学、信息学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着力提升改造新疆农业大学传统林学专业;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涉林企(事)业单位,改革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学生对林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现实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五年努力,在保持优势师资资源的条件下,不断推进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增加设立“双师型”的教师岗位,遴选与聘用5~10名“双师型”教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阿克苏红旗坡教学实习基地、三坪实习基地和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和拓展2~4个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事)业单位生产实践培养基地,探索高等林业院校与涉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参与林业科技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建立健全有利于复合应用型卓越林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综合能力强、能在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绿化等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森林(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国土绿化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152 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还不够健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生源质量受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为了更好实施卓越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准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1.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应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提出整体目标定位: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优势和特色为依托,以优质资源为保障,不断探索卓越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深厚、学术精通、视野开拓、素质高超,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创新人才和有献身新疆林业事业志向、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2.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行业特色,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引入相关生产单位的深度参与,依托与林业行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共同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乃至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个性的途径。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培养需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积极性和自主性。3.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模式针对于教学改革工作零敲碎打多、管理改革多、行政推动多等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提高教师主动性,构建系统的教学改革模式。4.加强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采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全过程考核,从学生课程考试、能力考查、创新实践水平等方面建构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机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5.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试点专业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本科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为开放实验室创造条件。设置科研训练项目。152 6.提高实践参与程度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还不适应新的培养要求,各类实验室及校内外基地的教学功能还不能很好发挥。卓越人才培养需要实践的全过程参与,在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制定、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等诸多方面,生产单位要真正参与进去。成立相应的实践中心,由生产单位相关领导作为负责人,并建立包括待遇、交通、住宿、时间安排等相应的制度,落实学生在生产单位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的场所与设备,在学校配合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制。7.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要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大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学科兴趣。大二开始要建立导师制,实行学术导师制度,指导学生科研训练,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到毕业论文完成。通过学术导师面对面、课外活动、暑期第三学期等平台,多角度、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品格养成,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训练等工作。8.提高生源质量,建立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开发是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必须相应进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在营造自身文化氛围的同时,要与专业密切合作,把学生学科专业归属感及早树立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1.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充实教师队伍力量,针对专业教师现状,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等方式,从大学、科研院所等逐年引进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或者科研人员,重点充实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聘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专任教师,同时吸收林业实践领域专业人员承担培养任务。2.大力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队伍业务水平。2.1注重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措施,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组建一支锐意创新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在出国进修、国内培训、学术交流时给予优先考虑。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专业相关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52 2.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教改活动,从高校教育的特点出发,要求教师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教研教改任务,要求教师积极发表论文,撰写专著、编写教材等;支持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社会的学术研讨、论文交流活动。广开培养教师具备与高校教育相适应的能力的培训途径。通过这些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实践能力。提倡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师中间开展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新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各种措施,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水平得到整体提高。2.3建立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培训以在职学习为主。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轮训,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引导教师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掌握本专业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讲学研讨,强化教师教育理念教育,在实践能力配需方面,通过各种专业技术讲座与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展科研项目申请、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全面提高。2.4广开“双师型”培训渠道。一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办学,将在工作中的先进实践经验介绍给校内教师,充实校内的实习基地,借助校内实习基地,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使专业课教师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生产过程和劳动的组织过程;同时,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到对口基层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在职务晋升、岗位津贴、课时补贴、年度考核等方面,向具备“双师”素质并定期下基层实践的教师倾斜。聘请研究所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力争具有20名以上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一线技术骨干,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3.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152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师管理。制定或修改有关教师行为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职业言行;发挥学校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师德建设舆论氛围;开辟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或师德楷模报告会,灌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职务聘用、培养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事,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不断加强学术规范,学术自律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与职务聘用的重要依据。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4.1落实岗位责任,按照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2严格把好人才引进关口,搞好选拔聘用。完善招聘条件,严格选拨程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选拨制度,注重教师的能力,特别要全面考察其学术水平、职业道德和实践动手能力。4.3完善考核体系。考核教师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业绩,工作表现和师德等。制定和完善学院的各系列的考核方案和分配改革办法,加强教学工作检查与监督,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成立专门的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把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落实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经费保障。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目前林学实习基地主要有南山实习林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三坪农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阿克苏红旗坡科研教学基地及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红山公园、植物园教学实习基地,争取在以后的四年里完善在三坪农场建设的设施教学实习园区,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习。1.继续完善三坪农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党委、校行政及相关处室关注和支持下,在学院领导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林学与园艺学院从2010年至今,利用三年多时间,初步建成了三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今后学院拟在完善建设、规范运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改革和创新,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创建良好的实践条件,借助自治区林业厅“新疆农业大学三坪林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基地的树木种质资源汇集圃、苗圃及特色经济林园区建设好。具体措施有确定生产实习指导老师,明确生产实习内容及期限,修订完善生产实习大纲,协调解决后勤保障和建设项目资金,落实生产实习班级。安排部分专业课在实习基地授课,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有机相结合,使课堂与田间地头无缝衔接。此外,占地面积600m2的日光温室正在报批招标过程中,拟定年底前完工投入使用,预计投入资金45万元。152 2.完成南山实习林场道路的修建到2014年8月柏油路可直达场部,已具备较好的接待能力,可开展林学专业、林木保护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专业的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习,如森林生态学、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防火、林木昆虫学、林木病理学等课程实习及各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可满足大林学方向的研究生开展相关的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还具有实施国家级、自治区各级科研课题的条件。也可为大中专学生及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采集动植物标本等实习环境,还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森林旅游服务。3.加强与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红山公园、植物园教学实习基地的合作早在十多年前,我院就与乌鲁木齐市林业局合作,建立了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教学实习基地、红山公园、植物园教学实习基地,为林学专业、林木保护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大量设施和空间,今后我院可与这些单位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度,确保实习和毕业设计质量。学生通过在企业各不同阶段的实习,熟悉森林培育的全过程、了解掌握林木病虫害调查识别技能,并结合创新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了解生产实际需要,培养职业精神、分析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加强对在企业学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制订专门的实习安全制度,学生进入企业首先安排专门时间进行安全教育,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保障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安全。152 4.保障措施(包括经费投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1.质量保障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调动师生投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校将在保障体系、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给予条件保障和全方面支持,尤其是在建设师资队伍、完善办学条件、健全管理体制、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1.1组织保障。成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研究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同时学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办公室。试点专业所属学院建立院级组织管理体系,负责“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日常管理。1.2制度保障。针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制定的各项配套方案。在实施这一计划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实施。1.3提供优质学习条件。在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配套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以及网络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丰富与完善。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优势,充分发挥农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实践基地的工程实训作用。1.4经费和工作量上的鼓励政策。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经费倾斜,包括设立试点班的教育改革项目专项资金、聘请企业和国内外教师专项基金、加大试点班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经费、设立培训基金等,同时学校积极鼓励优质教师参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任务,对于相关教师工作量系数适当增加。在教学类评优评奖及职称评定时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1.5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校企联合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负责学生校内外各个环节的指导、考核、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1.6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152 根据实现卓越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知识与训练的培养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角度、多方位和多视野上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条件的保障。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体现各专业培养目标,从学校、学院角度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些实习基地成为学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研究区、示范区和推广区,同时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学校则可以利用这些单位的良好条件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目前,林学与园艺学院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鉴定和风险评估中心”、“南山实习林场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三坪实习基地”、“阿克苏红旗坡科研教学基地”等生产实践平台,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这些生产实践平台的基本建设,为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的紧密联系,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提供了保障。2经费支持保障2.1设立每个试点班20万元的教育改革项目专项资金,用于“卓越计划”在启动该计划前和实施该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教学改革立项的经费开支。2.2设立聘请企业教师专项基金,用于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等的开支。2.3“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每年生均增加400元教学业务费,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校外实习补贴、学生实习保险等,保证学生实习或实践需要。2.4加大“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满足“卓越计划”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需要。2.5设立培训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开展。152 5.分年度工作进度安排(1)2014年工作进度安排着重进行卓越人才培养班级建设,进行林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讨论、修改,完善,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则;组建项目实施的领导小组及专业评审学术小组;拟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条件,指导导师的责任及相关考核办法。选择刚入校的大一本科生按照制定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班级建设。除基础及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引进天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客座教授2名,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配套相应经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2015年工作进度安排着重进行专业师资能力培养,针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对专业教师施行“派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鼓励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引进林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名;同时聘请特聘教授、天山学者等杰出学者对青年教师进行辅导;开展组织座谈会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支持3-5名青年教师获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在农资企业兼职,并组织教师去实习基地进行为期5-10个月不等的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其的生产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阿克苏红旗坡基地,建立现代化温室大棚一座。同时总结关于卓越人才培养班级的建设情况,寻找不足,不断修正班级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3)2016年工作进度安排该年度主要以专题培养项目开展为主,主要是积极鼓励教师申请相关的教学研究项目,不断摸索卓越人才下的学科建设;并执行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10-20项,探讨卓越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2014、2015年度的工作总结,取长补短,建立健全班级建设和专业师资能力培养方面的机制。并进一步加强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实践,实现专业知识串联,提升实践技能。(4)2017年工作进度安排该年度主要进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资质培训,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联系相关的林业企业进行社会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如种苗工、绿化工、护林员等职业技能学习,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进行前3年的相关工作总结,并不断完善修正。(5)2018年工作进度安排进行前四年的工作总结,不断完善修正。6.预期成效1、为林业战线输送高素质、强实践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利用林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林学、生物学、信息学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并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涉林企(事)业单位,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学生对林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现实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综合能力强、能在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绿化等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森林(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国土绿化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力争毕业上岗执业。2、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完善的农科教与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表现在建立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关系,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使这些实践、实习基地成为学校科研成果的研究区、示范区和推广区,形成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良性合作。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申报日期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秦勇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11民族汉学位硕士学科专业蔬菜学职务/职称系主任/教授手机号13899863786办公电话0991-8762997传真号0991-8763786电子邮箱xjndqinyong@sina.com通讯地址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邮编83005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秦勇,汉族,1962年11月出生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籍贯甘肃高台县。博士研究生导师,新疆园艺学会理事。曾获自治区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三等奖、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等奖励。主要科研项目:(1)2008-2011,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北绿洲农牧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主持专题2:“绿色大棚蔬菜的新型日光温室节能、生产过程质量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BAD96B09-01-2”,分配到位经费17.76万元。(2)2010-2012,主持自治区教育厅课题:“伊犁州日光温室优化设计及出口蔬菜品种选择研究(XJEDU2009I16)”,经费5万元。(3)2011-2015,参加新疆自治区“十二五”重大专项“新疆设施农业产业高效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专题1——设施特色蔬菜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30104-2-1),经费80万元。(4)2011-2013,主持自治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研制开发项目:蔬菜提质增效的环境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效果研究,经费20万元。(5)2014-201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雪菊品质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31360319),经费48万元。主要教学成果:主编的《新疆设施蔬菜栽培学》(教材)获得2012年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办学历史沿革、近3年年招生人数、生均拨款经费等方面情况)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园艺专业基础之上为适应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发展要求,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办,200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该专业虽然成立较晚,但是在校院两级领导的重视下,针对新疆发展设施生产存在的问题和新疆的气候条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设施生产和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对新疆设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针对新疆园艺产品设施生产的研究特色。依托园艺、农学、资源与环境、水利与土木工程、机械交通学院等相关专业等现有的条件和日元贷款设备,仪器设备较为先进、数量较为充足、实验条件完善,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该专业招生以来,通过借鉴国内高校的专业建设经验,并征求用人单位和师生意见,不断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增加了设施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删除了设施园艺学课程,调整了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及开设时间。增加了工程类课程的比例,使工程类课程与栽培类课程达到1:1。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012年,新增了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实习点,该示范园拥有45亩现代智能温室,主要进行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西瓜、甜瓜等设施作物的育苗工作,每年可进行4个批次的育苗工作,每批次的育苗量达1000多万株。另有结构良好的日光温室30多个,可以进行设施作物的栽培及科研工作。具有可满足100多人食宿的培训中心,实习条件优越。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专职教师总数21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5人,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13人;兼职教师总数7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7人;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2人。2011-2013年三年合计毕业学生142人,目前在校人数300人。该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生均拨款本科1250元/人.年,硕士研究生1000元/人.年,博士研究生1500元/人.年。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新疆农业大学多年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学生就业所需,一直为园艺本科专业开设与设施农业相关的“设施果树学”、“设施蔬菜学”、“设施西甜瓜”、“设施观赏园艺学”等课程。与此同时在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交通学院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工程管理、环境科学(环境、环境工程与遥感)、生态学等多门与设施农业相关专业,并长期开设相关课程,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奠定了专业课程基础。新疆农业大学在园艺专业基础之上为适应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发展要求,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办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同年成立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是新疆农业大学最年轻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虽然成立较晚,但是在校院两级领导的重视下,针对新疆发展设施生产存在的问题和新疆的气候条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新疆特色的设施生产和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对新疆设施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新疆林果、蔬菜、西甜瓜资源的高效、优质转化,培养了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门性人才,形成了针对新疆园艺产品设施生产的研究特色。本专业的设立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下设4个系1个部,即:林学系、园艺系、果树经济林系、风景园林系和植物生理教研部,学院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师(含政治辅导员)56人(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讲师20人),行政人员11人,教辅人员11人。学院教职工中博士及在读博士生24人,硕士及在读硕士生37人。2006年,学校整合了全校从事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师资力量,专业教师涉及林学与园艺学院、农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等多个学院,并组织相关教师多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进行了研讨。结合本校相关学院中农业工程设计及节水工程、制图、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教师,新专业所需的教师队伍总体学历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完全有能力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依托园艺、资源与环境、水利与土木工程及机械交通学院等现有的条件和日元贷款设备,仪器设备先进、数量充足、实验条件完善,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152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设施农业及工厂化农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三位一体”人才知识培养新模式和培养方案,将生物技术、环境控制、农业工程等学科知识合理地融合在本科专业教学中,形成设施农业环境控制为核心,以农业工程为手段,以生物技术为目的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人才知识培养模式和方案。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由于林学与园艺学院已获得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因此学院目前已具有招收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土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现有在校本科生235人,设施园艺方向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农业推广硕士5人,已毕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37人,就业率100%。根据自治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学院每年都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培养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通过与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等部门的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关设施农业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专题的研讨和培训,提高全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于设施农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自治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推动新疆设施农业的发展。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手段的的改革、学生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园艺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园艺”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设施园艺方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获得新疆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果树栽培学为自治区精品课程。2007年以来,主编或参与编著出版新疆设施蔬菜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园艺学概论、新疆设施园艺栽培技术、葡萄园艺工培训教材、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果树生产技术等教材和著作,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2007年以来,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的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到位经费153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参)编教材和专著6部。通过科研不仅提高了团队教师的业务素质,更新了教学内容,同时还有利地促进了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开拓了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设施农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校的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已有32名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152 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加强对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1)实验室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的新要求,全面提升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装备水平,建成自治区设施农业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中心。建设面积240m2,设备投入200万元以上。(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①吐鲁番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规划总面积368公顷,核心区81公顷,是吐鲁番地区实施“强农、活水”战略示范性工程。现已建成五座总面积31000平方米工厂化育苗温室;25000平方米日光温室生产示范区,引进荷兰VISSER公司引进的针式、鼓式二合一全自动播种生产线2套,批次育苗能力达到1100万株;建成4000平方米科技研发中心和2500平方米学生实训公寓。  园区现有员工300多人,职工35人,其中技术专业技术人员2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中级技术人员1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5人。下设7个机构:(1)办公室,(2)植保检疫站,(3)设施园艺站,(4)土肥站,(5)生产部,(6)技术研发培训部,(7)市场开发部。单位下设二级机构:吐鲁番地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吐鲁番地区现代农业综合实验室。吐鲁番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实施自治区科技兴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示范工程,园区按照集“育苗中心、技术示范中心、农民技术人员培训中心”为一体,逐步完善 “研发-育种-示范-培训推广-销售-服务-下游产业”功能,实现统一种植、统一品种,为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市场对接创造了条件,为吐鲁番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吐鲁番地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及外向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园区在育种和优良品种引进、蔬菜瓜果节能冷藏保鲜、有机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结合本地生产条件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集成与综合技术示范,技术可以辐射东疆乃至全区范围,2010年被列为“自治区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②三坪农场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距新疆农业大学约20km。,面积200亩,该实习基地主要承担生产实习、毕业实习。152 ③水西沟镇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以乌鲁木齐德里森蔬菜园为依托,建立以樱桃番茄、水果黄瓜、稀有蔬菜为主的特色蔬菜教学、生产和科研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主要承担专业生产实习任务。④克拉玛依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以克拉玛依三达公司为依托,主要进行各类蔬菜的春季育苗技术为主,承担毕业论文和科研训练。⑤伊犁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以伊犁州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利用现代温室和日光温室进行各类蔬菜的穴盘育苗,承担毕业论文和实习。在已有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已在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等3个地点开始建设教学实习基地。(3)教学基本设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加强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建设,新建现代智能温室、高标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教学基本设施,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需求。(4)教学资源在已经主编出版的自治区特色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了9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及试题库。编写了设施西甜瓜栽培学设施花卉栽培学、设施园艺作物育苗学、园艺作物无土栽培、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等课程实验指导书。完善了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设施农业方面的教材以及相应的配套实验、实习指导书。更新现有的图书资料室,购置一批最新的专业图书资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帮助。(5)创新实验环境建设制定专业实验室向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的制度,扩大设施农业实践教学规模,创造优良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开展提供平台。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1999年以来的扩招带来的是告别精英走向大众的教育之路,但是人数的增加与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不成正比的矛盾却越来越突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的迫切需要。“卓越计划”就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152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而确定的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了“卓越计划”。“卓越计划”还包含“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2008年底,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确定到2020年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农民户均一个棚,力争设施农业亩均产值上万元,纯收入达到7000元,设施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以上,标志着我区设施农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截至2013年底,新疆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9万亩。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新疆设施农业起步晚、科技投入少、技术储备不足,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快速发展与停滞不前的波动起伏,发展很不平衡,生产中普遍存在投入大、比较效益不高的问题,实现设施农业新突破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自治区当前的设施农业总体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是栽培管理与经营管理方面缺乏专门高科技人才,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高科技专门人才是制约新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科技障碍。调研情况显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属自治区急需和紧缺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看好。152 3-2人才培养目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农、工复合型的新专业,作为近年来教育部新增专业,创建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较少,在国内外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在确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充分研究和参考了其相近专业的成熟培养方案,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要求,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综合性、高素质、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特点的要求,从学科专业的特点、社会的需求、素质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相近的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融合,确定了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设施农业及工厂化农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从本专业学科特点和产业需求可以看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虽然是多领域多学科多行业的交叉与集成,但总的来说,其基本理论和专业领域主要由生物、环境、工程三大学科领域构成。从设施农业的生产对象和最终产品看,主要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生物制品,包括栽培、育种、种苗、生物技术等。从生物生长的环境看,设施农业的各种工程设施、调控措施、自控、传感设备等都是围绕改善设施中生物生长环境的,包括土壤、气象等环境因子。生物与环境离不开一定的设施等工程手段,各种工程技术、新型材料、农业建筑和工程手段越来越多的服务于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自身也形成一定的产业,如“温室产业”广泛用于设施生产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也属于工程学科的范畴。现代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属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1)课程设置152 理论教学从课程内容的和方法上入手,确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课程内容上突出新疆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教学方法上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多媒体化,把抽象的特征和术语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以往难以理解的问题应刃而解,提高教学质量。理论授课体系由公共教育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3个教学平台构成。为了加强基础和突出专业特色,各平台结构比例基本达到:公共基础课50%,专业基础课30%,专业课20%。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积极动员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专业教师通过课题吸收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让学生提前介入专业研究领域。创新项目可用于替代各类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所替代的不合格课程成绩按原考试成绩登录,不做修改。有创新项目的学生在成绩表的课程栏中“创新课程”项目,成绩按80分计入,绩点按3计算。(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瞄准国际化、贴近市场化、服务产业链增设设施农业专业教学内容;按照重基础、重应用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就业面向以及经济转型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来更新教学内容。此外,还要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要求,多为学生开设项目形式的实验内容和课程设计内容。另外,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内容的形式上要强化设施农业应用性的体现和落实。①理论教学设施农业理论教学应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路;以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依据设施农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条件、个性特征选取教学方法;利用生动活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大班理论授课和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等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建立起合理优化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②实践教学15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性强,通过实践教学使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因此,建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培养体系:第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由联系设施农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学实验、联系设施农业课程间综合知识的综合性实验、联系专业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实验三层次构成,整合分散的实验课,形成若干系统、整体、综合的实践教学模块覆盖专业的宽领域需求;第二,构建完善的设施农业实践创新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或第二课堂中补充创新创业实践计划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创业理念、补充学生创业知识、引导学生创业实践。通过与创业相关的社团组织、活动、讲座、实践基地和创业平台来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主性学习;第三,构建完善的设施农业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如实验室、校内基地、校外基地等建设,同时推进实践基础设施合理使用的制度建设,为设施农业专业师生开展课外实习实验、科技活动和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提供可靠基础设施保障;第四,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师队伍。配备学术水平与实际经验、一线技能精良优异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做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高职称教师到企业挂职”、“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校企人才交流机制、引进企业人才兼职实验教师等措施,积极推动以“带出去、引进来、相互交流”为原则的师资培养途径。这样既完善了教师知识与技能结构,提高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丰富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多元化,还掌握了企业迫切急需的实用人才趋势。形成四大模块、十大环节、三大层次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科研训练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创新实践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技能实践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152 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办专业的关键,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造就一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科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应通过以下3条途径进行教师队伍建设:(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有志于新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由生物、环境、工程、控制、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专业。目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专业设在园艺系下,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园艺学科背景,设施园艺和生物技术方面的教学具有优势。而建筑、工程、环境等师资主要由其他学院临时承担,这些非本专业教师由于对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专业教师队伍目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和前年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的问题,应当下大力气解决。(2)建立系组,配备、培养教师。对设施农业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特点,应从设施园艺、农业建筑、生物环境、自动控制、农业工程、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配备优秀教师。采取积极的人事政策,吸引和引进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的教师来校开展教研学术活动。对现有教师采取送出去到国内外进修以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措施进行提高。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督导制。开展师德教育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学院成立设施农业科学系和相关课程组,加强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工作。(3)通过科研推广活动,提高教师水平。通过科研项目实施培养提高教师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本专业教师只有积极参加各种科研课题和推广课题,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才能为学生介绍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应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为开设新的课程或充实有关章节作充分准备。通过科研使教师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学校地域性实践教学基地,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充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加强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建设,新建现代智能温室、高标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教学基本设施,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需求。152 一是校内实践教学,校内试验基地实践教学主要完成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有专题性实践教学和综合教学实践,在专题性教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教学实习,学生由点到面全面掌握课程知识。目前校内实习包括室内教学试验和生产基地生产实习。二是校外近距离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校外实习中可以分为长期性的合作生产实习和短期实习,长期合作实习主要学习实践园艺设施设备的生产运行与使用技术,掌握温室的设计原理、使用方法,所以生产实践性教学以田间现场观看、现场操作、参与现代化温室生产管理工作等方式进行短期实习是进行温室生产基地建设实习和新技术实践教学,主要掌握温室建筑施工技术和发展较快的企业生产技术。主要是在昌吉现代农业园区、三坪农场进行生产实践教学。三是远距离校外实习在已有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在伊犁、克拉玛依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转化、和科研机构、企业行业资源共享等方面,本专业所在学院已与新疆农科院园艺所、乌鲁木齐市蔬菜研究所、鄯善葡萄瓜研究开发中心、乌鲁木齐县果蔬研究所、吐鲁番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伊犁百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德里森蔬菜园、克拉玛依市三达公司、西域种业、北方园艺场等科研机构、企业在研究生培养、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利用研究单位的科研优势以及企业所具备的良好的实习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弥补了学院在这一方面的不足。针对企业、基层生产急需解决的相关问题,设立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良性循环合作机制,与自治区各级科研院所及各地州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攻关,解决农林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积极争取与企业、基层技术推广单位联合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通过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学院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深度与广度,促进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的建设,为设施农业科研创新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152 4.保障措施(包括经费投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1)组织保障。学校将成立“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研究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同时学院成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办公室。建立院级组织管理体系,负责“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日常管理。(2)制度保障。学校针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各项配套方案。在实施这一计划时将出台“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学生选拔与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3)提供优质学习条件。学校实验室向试点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在校图书馆借书按照教师待遇对待;借助学校和引进的名师课程资源,开设“视频学堂”。(4)经费和工作量上的鼓励政策。学校、学院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行经费倾斜,同时学校积极鼓励优质教师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对于相关教师工作量系数适当增加。在教学类评优评奖及职称评定时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企业兼职教师酬金标准较同等条件下外聘教师薪酬标准高。(5)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校企联合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成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负责学生校内外各个环节的指导、考核、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5.分年度工作进度安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周期为5年,此表填写2014-2019年年度工作进度安排。)(1)2014年,完成试点专业申报工作。联合合作企业、校内外专家,进行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的讨论、修改,完善,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则,修订完善培养方案。152 组建项目实施的领导小组及专业评审学术小组,根据出现的实际新情况进行调整、修改,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完成参与培养计划的学生选拔和班级组建工作。(2)2015年,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科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完成相关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工作。进行新培养计划的实施,建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平台。(3)2016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三个层面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4)2017年-2018年,学生完成在校内阶段、实践基地、企业阶段的学习。(5)2019年,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实施效果总结报告,结题验收。6.预期成效(1)制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设施农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标准,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定,规定设施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加以体现,特别是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中。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时,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包含的统一课程平台,重点分析设施农业专业之间的课程关系问题,解决课程中涉及到的学科交叉与融合问题,解决课程体系的广度和覆盖面,打造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经典课程,设计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对这些课程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终生受益。培养具备现代设施农业及工厂化农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2)建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52 针对卓越农业人才复合应用型培养培养的目标要求,设施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将面向农业基层、农业生产一线进一步靠拢,设置3个具体的目标,即知识获得目标、技能训练目标、素质培养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素质3个方面来把握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做到了解国情、省情、农情,熟悉农业、农村、农民,熟练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在技能训练目标中培养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3)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角度、多方位和多视野上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条件的保障。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体现各专业培养目标,从学校、学院角度与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乌鲁木齐德里森蔬菜园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些实习基地成为学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研究区、示范区和推广区,同时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学校则可以利用这些单位的良好条件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4)建立学校与国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基地1个;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15次以上。(5)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的考研通过率达到30%以上;一次就业率提高到9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达到70%以上;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率达到20%以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访学等交流活动达到10%以上。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申报日期: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蒲春玲性别女出生年月1961.12民族汉族学位博士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职务/职称院长/教授手机号13999125588办公电话0991-8762826传真号0991-8762826电子邮箱puchunling@163.com通讯地址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邮编83005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蒲春玲,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重点学科负责人,现担任新疆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新疆软科学研究会、新疆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任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等职务。蒲春玲教授一直从事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年获新疆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获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蒲春玲教授从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硕士、博士讲授《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6门课程。曾先后出版《土地管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教材,其中《土地管理学》获得新疆农业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讲的《土地经济学》获批为校级精品课。在科研方面,蒲春玲教授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80余篇,论文多次被学术文库收录和转载,多篇论文获得中国青联、各级学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出版专著21部。曾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研究项目3项,主持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自治区重点攻关课题10项,主持横向科技服务项目40余项;主持完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先后获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1952年建校时,在农经系下设的土地规划教研室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发展而成。1988年开始招收土地规划与利用专科,1992年招收本科,2000年获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西部地区除西南农大、四川农大、长安大学之外在该学科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四所高校之一,目前也是自治区唯一一所招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200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授权点经自治区学位办评估为优秀。2010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二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自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成立以来,学院一贯加强专业规划和建设,精心组织和实施,形成了较好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对促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经建设成为新疆农业大学优势专业,是自治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三年,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收本科生200余人,招收硕士研究生70余人。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1)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10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批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期为5年,每年自治区给予财政拨款作为建设经费,用于本专业的建设。本专业经过3年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逐渐明确,逐步形成确立了“土地经济与管理方向”、“干旱区土地生态与资源评价方向”、“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方向”三个学科方向,并且三个学科方向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呈现良好的影响力。(2)教学团队152 本专业教学团队共有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比例75%;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4人,教学团队中45岁以下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基本构筑了合理的以教授、副教授、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学缘结构多元化的专业队伍体系。为了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复合人才,本专业有多名教师考取了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资产评估师、土地调查资格证书、数据库建设资格证书、GIS工程师资格证书等资格证书,并参加了城市规划师、建造师、环境评价师、土地整治、土地规划等的培训,壮大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力量。2009年,本专业申报获批校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2012年,获批校级“城乡土地规划与评价”创新团队建设。(3)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基础,经学校批准成立了“新疆国土资源管理与城乡统筹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由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做为牵头单位,与合作单位新疆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与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局、新疆精诚土地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开展土地利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提供苍穹软件,支持土地规划与利用新技术与人才培养工作。创新中心将建立以大学为核心,产学研府相结合的新疆国土资源管理与城乡统筹发展协同创新机制,有效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强人才、信息、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深度合作,突破土地利用、评价等关键技术与实际运用,搭建产、学、研、府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及研究平台。(4)教学改革多年来,本专业多名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并获得多项成果。如校级教研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其提出的教学实践模式在土管052班进行了实施和应用,并在以后本科各年级逐步推广,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校级教研项目《土地信息系统设计实验教学研究》获得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优秀。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152 多年来,本专业与新疆各地州、县市国土资源管理等相关业务部门紧密联系,依托社会建成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现已和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奎屯市、塔城市、伊宁市、精河县等地国土资源局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创建了本学科的实习基地,解决了本学科学生实习难的问题。2004年4月至8月组织土管022班在哈密市进行城镇地籍调查实习工作,出色地完成了10多个平方公里地籍调查任务,受到地区和哈密市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好评。2005年度分别在哈密市、昌吉市、奎屯市、米泉市等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实习基地挂牌。组织土管011班和土管022班进行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校外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设计图纸36张,完成规划说明24份,通过实习和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08年,土管062班协助博乐市国土局完成了博乐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2009年,土管072班在伊宁市国土局完成了伊宁市农村宅基地权属调查任务。2012年土管092、102班在新源县完成了哈拉布拉乡、肖尔布拉克镇等农村宅基地权属调查任务。目前已在本科专业中逐步形成了从课程认知实习、规划设计到生产实习的多层次、多方位教学实践体系。三年来共安排本科实习300人次以上,教学实习基地牢固。通过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设计,增强了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目前,学院拥有一个城乡规划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土地规划与利用、3S技术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经济计量分析实验室等5个为本科教学服务的专业实验室和新疆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MPA教育研究中心3个为研究生及科研服务的专业实验室。其中土地规划与利用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土地规划与利用实验室主要承担了本专业的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土地信息系统、AUTOCAD、计算机制图、不动产估价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230平方米,拥有计算机120台,数字化仪、绘图机、绘图仪、GPS定位仪、全站仪等设备9台(套),专业模拟软件和沙盘价值20万元。目前,实验室有主任1名,工作人员2名。依托重点实验室,先后完成了全疆、13个县市第一轮、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了地州、县市、乡镇、行政村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服务区域经济主战场,科研业绩丰硕。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的精神,准确研判“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提出的“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实现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社会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制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学校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152 鼓励学生参与农林科技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建立健全有利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志向、有解决国土资源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国土资源节约和管理水平,促进自治区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3-2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全疆十四个地州、89个县市的国土资源管理、城建规划、土地规划勘察设计、房地产中介公司等部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测绘学、土地规划及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扎实专业知识,具有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创新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土、城建、环保、农业、水利、房地产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不动产估价、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工作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卓越计划”试点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探索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探索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增强学校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促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建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农林院校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农林科技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建立健全有利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52 作为卓越土地资源管理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卓越的交流与协调能力。卓越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创新思维模式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说,管理业务和技术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经济管理、土地利用与政策、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经营与管理等;管理方法主要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土地信息系统管理软件过程与演化、质量保证等;交流与协调能力包括良好的国际视野、跨文化的国际交流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无论是管理能力的培养,还是交流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从培养过程来看,都需要经过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基础训练主要围绕着学校的课程进行,而综合训练主要在真实环境或模拟真实环境中进行。因此,本专业基本按照3+1的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其中前3年主要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主要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学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阶段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的管理和业务能力及水平训练机会。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按照“早介入、固基础、晚分流、强实践”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早介入、固基础”:即以项目形式从大一开始实施“卓越计划”,结合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晚分流、强实践”:即在大三选拔接受“卓越计划”培养学生,通过一对一导师制的方式,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和方案,自主设计安排课程和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年级设置认知课和认知实践环节,增强对专业的认识◆低年级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对“三农”有更多的了解◆三年级选择导师(校内和校外),参与导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四年级到生产一线强化实践锻炼第四学年学生可进行全年的毕业实习,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学生修读至少3门实践技能课程,课程组织和考核由学院与实习单位协商确定。该环节所获学分可互认为选修课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毕业论文学分,也可依靠科技创新成果获取论文学分。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新疆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1988年招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师资队伍,形成了包括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在内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多层次教师队伍。目前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专业基础、原理性课程的教学由新疆农业大学专任的优秀教师承担;152 (2)国土资源管理实训课程邀请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和专家讲授;(3)关于项目工程案例、开发方法类课程以及企业订制课程主要从企业界聘请技术精英来讲授;(4)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前沿技术和最新技术等内容则从国内外聘请专家教授。为了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需要花大力气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组建一支教学、科研并重,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等的教学与实践工作;积极引进校外业界内的知名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优先考虑试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努力建设一种专职+兼职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改革教师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引导教师更好地投入到“三农”服务工作之中去,更好地承担起各项“卓越计划”工作任务。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本专业在“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要求下,立足于专业特色,兼顾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了专业教材建设工作,综合应用特色的数字测图、地籍测量、土地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等实验实习课程,培养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有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滚动发展的基本思想,设计和建设多个具有理论与技术一体化、内外业一体化、技术高度集成等特色的实验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继续与哈密市、伊宁市、昌吉市、新源县、奎屯市、阜康市等县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建立起集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实验实习基地。为了实施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设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加快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个模块、十大环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①四个模块: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②十大环节:军事训练、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152 ③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生产实践。4.保障措施一、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内容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对深化教学改革、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计划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该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新疆农业大学在激励机制、保障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做好科学性、指导性、实践性、针对性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鼓励教师选用国内外一流的教材,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外延性补充教材;不断丰富和改善实践性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环境,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数量、质量并重的教学平台;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充分发挥新疆国土资源管理与城乡统筹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土地利用与规划实验室的作用。(二)不断改善科研环境加强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创建先进的科研条件平台,为学生进行科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依托本专业教师现有的科研平台,建立科研导师负责制,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到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新疆国土资源管理与城乡统筹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专业实验室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教学、科研并重,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等的教学与实践工作;积极引进校外业界内的知名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二、保障措施为了保证以上内容的顺利实施,新疆农业大学将实施以下保障措施:(一)政策措施保障152 1、对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的遴选。新疆农业大学可通过配套的政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如加大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和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创新活动计划项目;优先加入科研导师科研团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社会认可的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2、“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基本按照3+1的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其中前3年主要在校内学习,最后1年主要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学习。校内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负责学生档案建立、资格认定、成绩登记、学位评定和证书发放等工作。校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学习阶段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管理办法,分别由学校制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由实习单位制定校外兼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外实习阶段的学籍管理,建立学生的实习档案,制定考核标准,进行成绩考评和登录工作,以保障“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3、由学校制定本科层次“卓越农林人才”的毕业标准以及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主要是依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校外实习的培养要求后方可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学分应占本科阶段学习总学分的一定比例,应着重体现在完成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后才能获得的学分。4、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需要,适当调整学校的人事政策、科研政策和成果转化政策,使得该计划能顺利开展。改革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增设相应奖项或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深造机会,激励教师积极提高教授课程的教学质量。制定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卓越农林人才”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兼职教师的具体文件。5、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宽学校与相关业务单位的合作渠道,确立学校、校外实习单位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的管理职责和权利;给予一定政策措施,支持学院进一步扩展校外联合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空间。(二)经费保障1、设立教学改革的专项资金,用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在启动前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各项经费开支。2、设立外聘兼职教师的专项资金,用于聘请校外实习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等的开支。152 3、设立“卓越农林人才”试点班学生的专项资金,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校外实习补贴、学生实习保险等,保证学生实习或实践需要。4、设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满足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需要。5、设立加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资金,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相关业务单位进修,以提高教学能力的资金需要。(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卓越农林人才”的教师监控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机制、课程综合评价机制、专业达标评估机制、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和教学检查监督机制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行。1、建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与效果的教师监控与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的所有情况,及时解决教学问题。2、建立学习过程、考试成绩和实习成绩有机结合的学生评价机制,以评价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习是否主动、兴趣是否浓厚、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善于合作,从而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3、建立课程综合评价机制,从而推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等。4、建立专业达标评估机制,从而使培养的人才能够与行业和地方经济需求相结合,从而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5、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定期检查教学管理过程,努力为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教学管理平台。6、建立教学检查监督机制,成立由校督导组成员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监督检查机构,定期组织检查、评价、反馈,确保培养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5.分年度工作进度安排2014—2015年度:(1)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30—40名。152 (2)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天山学者计划和新疆农业大学杰出人才招聘计划等方式,引进(聘用)1位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青年学术骨干;资助1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到内地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1—2个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基地。2015—2016年度:(1)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60—80名(其中汉语言30—40名,民语言30—40名)。(2)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聘用)1位在国内外有突出成绩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或引进(聘用)1位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青年学术骨干;资助1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国高访。(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1—2个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基地。2016—2017年度:(1)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30-40名。(2)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聘用)1位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青年学术骨干;资助1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到内地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1—2个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基地。2017—2018年度:(1)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60-80名(其中汉语言30—40名,民语言30—40名)。(2)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聘用)1位在国内外有突出成绩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或引进(聘用)1位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青年学术骨干。资助1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国高访。(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1—2个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基地。2018—2019年度:(1)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30—40名。(2)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聘用)1位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青年学术骨干。资助1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到内地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1—2个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基地。152 6.预期成效(1)培养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扎实专业知识,具备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创新技能和较强实践能力,并能在相关部门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整治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完善学分制,以记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以及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3)建立完成实训和实战型教学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4)建立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通过与若干定点联系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合作,共建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暑假短学期项目实训和管理与项目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了解国土资源管理实践和企业与商业环境。(5)建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进程,将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与纵横向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相结合,学生通过指导自行参加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生产任务中,拓展了学术视野,提高了自身科研能力。(6)通过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滚动发展的基本思想,设计和建设多个具有理论与技术一体化、内外业一体化、技术高度集成等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7)形成“专兼职结合、高水平、国际化”的多层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8)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评价体系。(9)本培养计划是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并紧密结合我国21世纪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我国同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申报日期: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项目名称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冯作山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2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食品科学职务/职称副院长手机号13899931623办公电话0991-8763073传真号0991-8763073电子邮箱fengzuoshan@126.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农大东路311号邮编83005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2003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学者,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挂职副院长,新疆高校重点学科“食品科学”负责人(2010-2014),自治区精品课程“果蔬采后生理学”负责人(2010-2013),新疆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品协会果蔬加工分会和非热加工分会理事。讲授本科及研究生的“果蔬加工工艺”、“软饮料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安全与卫生”、“酿酒工艺学”、“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果蔬采后生理”等课程。参编全国统编“粮油产品加工学”、西北农业院校“软饮料工艺学”、等教材。第一导师指导硕博研究生81人,其中获硕士学位67人,在读硕博研究生19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2项)、澳大利亚ACIAR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主持3项)19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获2项(第2、第6),获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SCI收录3篇),参编教材4部。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办学历史沿革、近3年年招生人数、生均拨款经费等方面情况)“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在创办于1988年“果蔬贮藏与加工”专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已有25年的办学历程,共培养本、专科生3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6%,为新疆农产品贮藏加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尤其是在疆内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区、内外的食品企业、质检监督、卫生防疫、科研教学等行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岗位的骨干力量,对新疆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专业学生11个班级497人。有25年的专业办学历史,已培养20多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完善的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2011年招生人数206人,2012年招生人数为153人,2013年招生人数150,生均拨款为1250元/人.年。152 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1拥有的特色和品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25年的办学历史,1988年开始招收“果蔬贮藏与加工”专科专业,从1993年起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有25年的专业办学历史,共培养本、专科生3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6%,为新疆农产品贮藏加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尤其是在疆内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区、内外的食品企业、质检监督、卫生防疫、科研教学等行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岗位的骨干力量,对新疆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科建设方面1993年获西北首个“农产品贮藏加工”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食品科学与工程”获得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获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先后获得“食品工程硕士”、“高校教师在职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农推广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食品科学”获自治区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建设,2011年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新疆果品精深加工与贮运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学科建设也推进了专业建设的发展和质量提升,使本专业成为自治区该领域的强势专业。2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使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10人,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的25%以上;专业教师中教授人数6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专题15人。已形成了疆内食品科学领域的优势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不断引进特聘岗专家教授、中青年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疆内行业管理部门领导和企业高管,来校讲学、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满足学科建设对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需求。3教学资源学院为满足教学需要建设多媒体教室4间,可容纳90人网络教室1间,学术交流室1间(共计160m2)。每年购置专业图书、期刊1500-2000册,以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影像光碟等满足教师教学研究和本科生专业学习的需求。4专业教育教学改革1)根据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2)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加强了课程的建设规划,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3)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4)将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毕业学生至少获得1个职业资格证书。5)实施企业顶岗实习制结合新疆农产品的收获和加工季节,月组织大四学生进入各类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顶岗生产实习,学生加深对食品工业化生产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运用并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6)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15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实践机会,学院通过拉长毕业论文时间、科技节食品创新设计制作、课程课外兴趣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实验室各种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尤其是采取了拉长毕业论文时间以来,参与科研和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工作;此外,学院设置了8间研究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学生可以给合各种活动和研究项目,随进实验进行实验工作。7)提前毕业毕业论文和设计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论文选题密切结合科研和实际。使学生及早地了解专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实验,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本学科有农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食品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果蔬采后生理与贮运和食品化学与仪器分析四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5374平方米。学科通过日元贷款、中央地方共建、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和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的持续建设,实验条件日趋完善。有万元以上的分析检测仪器和加工实验设备总计48台(件),总值约1350万元。目前已配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质谱联用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色差仪、质构仪、电泳仪等大型分析检测仪器,以及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微波萃取设备、超声波萃取设备、微波干燥设备、高压均质仪、膜分离设备等加工设备。学院设有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食品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果蔬采后生理与贮运和食品化学与仪器分析、药学五个大型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400平方米。有万元以上的分析检测仪器和加工实验设备总计104台(件),总值约1550万元。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完善了实验条件,购置了果汁生产线、果酒生产线、乳制品加工生产线、功能性油脂生产线,为学生校内实习、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搭建良好的实验平台。学校及学院拥有本学科中外藏书48万册,中外文期刊790种,购买数据库21种。学院建立10多个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如新天国际葡萄酒厂、中粮屯河昌吉酱厂,中粮屯河昌吉糖业分公司、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八一面粉厂、七一酱园酿造公司、嘉雨贸易集团公司、笑厨酿造公司、佳丽乳品等,为科研成果转化、专业学生的生产和毕业实习以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所。152 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重特色、求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新疆地区特色显著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在以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疆食品产业的发展形式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在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既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备食品生产、企业管理和产品销售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教育,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和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3-2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质,具有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具有宽广知识面、多领域适应能力的精加工、善管理、懂营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采用”3+1”培养模式,即累计有3年时间在校学习,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新疆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应用能力。在第一学年利用暑期到企业进行认知参观实习,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新疆农业大学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前三年课程学习,最后一学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企业学习阶段采用双导师制。152 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1)每年聘请3-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讲座,规划学科的发展,解决学科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每年聘请知名企业或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讲解食品行业实际发展情况,解决高校实践经验丰富人才的匮乏的问题。2)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使学科博士学位教师新增3-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0-12人,使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的30%以上,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教师的90%以上。另外从企业或研究所引进具有高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员或技术管理人员,补充到学院教师队伍。3)每年选派2-3名骨干教师到内地科研院所、高校或国外进修学习或高访深造,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管理经验,同时选派1-2名年轻教师到大型食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1)认知实践建设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开放实验、企业参观实习及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讲座多方面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专业感情。2)建设校内“果蔬加工实训基地”通过结合专业实验室建设,选购与食品企业主流生产设备相近的果蔬加工设备,搭建包涵有多个单元操作功能的果蔬加工实践操作系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仿真生产,再现生产过程。通过食品加工实训基地营造出实际化的模拟教学与训练环境。为学生提供果蔬加工单元操作、设备控制与维护、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等基本素质训练的平台。3)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与一批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监管部门以及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10-17个,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在生产一线实习的的实践平台。在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实现外延扩展的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采取“顶岗实习”“准员工实习”等方式,切实提高实习教学效果。4)新增5-8套大型的分析检测仪器和加工技术实验设备,与现有仪器设备配套,构成功能完善的实验仪器装备体系。整合学校及学院的仪器设备资源,搭建新疆“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安全与分析检测”两个高技术研究平台,力争进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52 4.保障措施(包括经费投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1、学校的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由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林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检查培养项目的建设。(2)机制保障。建立农林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带头人负责制,制定“新疆农业大学农林卓越人才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保证农林卓越人才建设顺利实施。(3)经费保障。根据农林卓越人才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项目,按照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学校将保证培养项目配套经费足额投入,并设立专门账户,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学院的保障措施围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师资队伍。成立建设工作组,组建卓越农林人才教学团队。(1)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学院给予相应职权和待遇。负责人组织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全面负责此项目的实施。(2)成立建设工作组由负责人负责组建工作组,吸收有能力有热心的老师参与项目建设工作,并对具体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实施。(3)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组建卓越农林人才教学团队,制订相关政策,对建设要求、成员选拔、工作量计算及考核等方面进行细化规定。对团队教师在进修培养、评优评先方面给予倾斜。(4)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管理及师资选聘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各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和培养方案的落实。信息反馈包括校内信息和校处信息采集与反馈。152 5.分年度工作进度安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周期为5年,此表填写2014-2019年年度工作进度安排。)2014年1月-12月:组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专家组,针对培养目标对培养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讨论和完善,并积极征求合作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定工作;拟定参加培养计划的学生选拔方法,并在一年级本科学生中挑选出参加计划的学生;建立指导老师任务和责任,并确定合作企业中参与计划的指导人员;确定考核方法和奖励办法。2015年1月-12月:改变过去学业前期纯粹的基础课程学习,通过专业教授专题讲座、参观食品企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讲座及开放实验室等几种方式结合,增加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专业感情。2016年1月-12月: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服从学院分配到规定的企业完成实习,根据合作企业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企业实际状况,同时向企业推荐学生,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工作,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进入企业实习的前期准备。2017年1-2017年12月:改变过去学生单一的生产环节实习,通过采取顶岗实习、准员工实习及轮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对食品生产环节、食品营销环节及食品研发和质量控制环节全程进行实习,尽力实现学生对食品加工的关键环节全面了解。2018年1月-12月完成计划实施效果总结报告,并针对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6.预期成效(1)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和操作方法,建立全程校企合作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模式,形成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长期运行机制。(2)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出一支教学、科研并重,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讲授、实践平台的搭建、前沿专题报道、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等形式,使师资力量的学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得到持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进企业高级人才担任兼职导师,使老师和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生产,拓宽视野。(3)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一套完善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理论到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4)改革项目2-3项,计划实施效果总结报告1份(5)力争参加培养计划的学生就业率100%15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申报日期: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152 1.基本情况学校名称新疆农业大学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刘国勇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10民族汉学位博士学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职务/职称系主任/副教授手机号13009636309办公电话0991-8762155传真号0991-8762155电子邮箱xjaulgy1234@163.com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邮编83005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讲授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业经济管理、经济法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骨干课程。先后主编《经济法教程》、副主编《现代农村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参编《农业经济学》、《新编土地法教程》等教材5部;多年来一直负责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承担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农村综合实习工作;指导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答辩工作;主持了校级《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承担了自治区级《农业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先后主持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横向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子课题3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横向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与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152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新疆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自1952年创立以来,始终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教学宗旨培养“屯垦戍边”精英人才;60多年来,为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历程如下:1952年,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56年,农业经济管理成为本科专业,为全国农业院校12个本科专业之一;1984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农业经济管理成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学科;2005年,农林经济管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年,获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自治区重点学科验收为“优秀”;2010年,农业经济管理成为自治区第二批重点学科。经过60年一代又一代“农经人”的不懈努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在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学科。2010-2013年分别招收本科生160人、40人、38人、40人。2.工作基础2-1专业建设基础(包括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特点,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学科平台,为农林卓越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国家级学科平台1个(干旱区绿洲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省级学科平台2个(干旱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新疆特色餐饮产业拓展研究中心),校级学科平台2个(中亚农业合作与贸易研究中心、新疆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院级学科平台1个(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建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专业骨干课程《农业经济学》已经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拥有农林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图书2万册以上,中文期刊50种以上,外文期刊30种以上,还有本专业电子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拥有农林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管理信息技术实验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经济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教学设施、实验室设备完好;能满足本科特色专业教学的目标。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基地符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要求。152 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3年已经选送6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到南京农业大学进行访学,建立访学工作长效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从普通本科生中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导师安排的科学研究等一系列个性化培养活动,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建设,学校也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有3个团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立项,7个团队获校级创新项目立项。2-2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学校现有校园建设用地1496亩,教学实验用地(包括实习林场、三坪农场、小地窝铺)9811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578643平方米,拥有教学及辅助用房178562平方米(其中教室86645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用房64571平方米,图书馆11571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2389.00万元,其中设备类资产18694.57万元,16439台件,图书馆藏书104.73万册。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仪器设备总投资190万元,现已建成管理模拟实验室、统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管理信息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等,共有计算机设备170台,超强服务器1台,网络交换器3台。投影仪5台。学院已经与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新疆农业规划设计院、新疆吐鲁番农经局、新疆和静县农经局等20余个单位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具有全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所需的场地和设施,并能够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提供条件。3.项目建设方案3-1指导思想面向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提高水平”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卓越农林人才”成长的机制,为新疆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152 3-2人才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未来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疆农牧业现代和新型城镇化对管理技术的新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经济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农业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位战略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人才。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根据“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思路与理念,结合目前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特点,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以农业经济与管理理论教育为基础,以在岗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农业农村领域卓越经济师为目标。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综合考虑,相关课程贯通,减少本科毕业考硕士、硕士毕业考博士的环节,减少课程重复,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形成“4+M”人才培养模式。(1)普通本科生采用4+0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在培养过程中采用“2.5+1+0.5”模式,即:2.5年理论学习,1年的定岗实习,0.5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2培养模式。即本科取得学士学位后,进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毕业后获农业推广、国际商务、工程管理等硕士学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用“0.5+1+0.5”模式。即0.5年理论教学,1年的专业实践,0.5年的返校进行学术研讨与学位论文写作。(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2培养模式。即本科取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毕业后获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用“1+1”模式。即1年理论教学,1年参加科学研究,同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写作。(4)本硕博连读4+2+3培养模式。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毕业后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以及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硕士双学位(4+1、4+2、4+1+2)、博士(4+2+3)培养计划。152 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为配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是学生一进校就指定1名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指导工作,学校将专门设置“实践型”教师系列,以解决实施“卓越计划”中可能遇到的与师资队伍相关的问题。对参加“实践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考核的教师,将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逐步转向同时重视教师的管理经历、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等方面,从而保证校内导师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学校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的农林管理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基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使之得到实践的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素养,从而保证校内导师队伍的可持续性。校外导师是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由校企联合培养单位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指定1名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企业导师实行聘任制,学校制定相关政策,从企业聘请管理经验丰富、具有人格魅力、理论水平高、懂教学或人才培养规律的专家和经济师,特别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或具有副高以上(包括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实习、社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3-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1.学院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负责教学的院长任组长,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实施工作。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每个基地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和沟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3.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引进40岁以下的具有博士或者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锻炼,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4.经常聘请实践教学基地的高管和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向学生讲授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他们在学生中的知名度。5.完善实践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学院成立实践教学基地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领导及部分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组成,制定一系列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应奖惩。152 4.保障措施为了保障“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学校在原有生均经费投入的基础上,5年计划增加200万元的经费投入,保证年生均经费达到10000元,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学院内部均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监控、分析、反馈、改进等循环闭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制定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其具有四大控制节点,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控制节点、教学资源管理控制节点、教学过程管理控制节点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控制节点;每个控制节点下均包含若干执行项目和监督项目,其中执行项目按质量控制标准执行,监督项目按质量指标进行监控。各项监控信息收集之后,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调控,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得“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始终处于可控状态。5.分年度工作进度安排2014年,做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工作,制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完成各项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2015年,制定2015年本科招生计划,结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修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落实5年经费投入来源,指定校内指导教师。2016年,制定2016年本科招生计划,强化理论教学,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制定质量控制保证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购置相关设备和软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2017年,制定2017年本科招生计划,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方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确定联合培养内容。2018年,制定2018年本科招生计划,制定实习指导计划,指定校外导师,学生进基地定岗实习,选派教师到基地挂职锻炼,并负责实习指导和管理工作。2019年,制定2019年本科招生计划和本硕连读招生计划,做好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总结“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情况。6.预期成效通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学生应具有经济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适应农业牧业现代和新型城镇化对管理技术的新需求,能胜任农业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位战略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152 15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