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11421
大小:154.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19
《古诗鉴赏专题训练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诗鉴赏专题训练卷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两首诗都写到了落叶,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阙题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这首诗原题失落,“阙题”是后人加的。⑴这首诗句句写景,同时也暗写了诗人的活动和情感。请结合前三联作简要分析。⑵尾联描绘了
2、怎样的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秋夜道潜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⑴本诗描写了时间从到,天气由转的变化过程。⑵本诗层次分明地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请逐句赏析。4、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8分)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2分)(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分)(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
3、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3分)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纵笔(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爱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苏轼当时由惠州再贬儋州(今属海南省),时年已64岁。⑴指出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⑵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
4、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⑴词中的“闲情”指的是什么?⑵请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7、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葛立方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怀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②举。[注]①“水芝”:荷花的别名。②“流霞”:本指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丽。⑴词的上阕运用了五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⑵词的下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 雁 韦应物胡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夜秋雨,高斋闻雁来
5、。寒 塘 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⑴这两首诗都抒发了 ⑵两首诗都写到雁,有什么作用?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 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蜀中九日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②从北地来。[注]①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诗人作此诗时长安未收复。②那:奈何,为什么。⑴从体裁上看,前一首是 ,后一首是 ;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个节日,即 节。⑵分析“遥怜故园菊
6、,应傍战场开”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的妙处。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⑴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 ,表达的情感都是 。⑵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五)陈与义其一巧画于盐①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五自读西湖处士
7、②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③。[注]①无盐:古代传说中的丑女②西湖处士:即林逋③“前村夜雪时”出自晚唐诗僧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1)陈与义这首咏梅诗(其一)以何种手法来写梅花?为什么说桃花是仆奴?(4分)(2)“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陈与义对林逋诗持什么态度?“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是陈与义对前人诗歌的评价,请你说出他的感情倾向。(4分)12、读下边两首诗,做后边的题目。(8分)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
8、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瓦松:生长在屋面瓦缝中的一种矮小植物,外形像松。(1)填空。唐诗中的“九日”是指农历每年的_____。宋诗说菊花是生长在“疏篱”之下,是因为陶渊明在《饮酒(五)》中有这样两句:“____,_。”(2分)(2)这两首咏菊诗在表现手法上除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外,还有两点共同之处,请指出这两点共同处并作简要说明。(6分)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