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省x市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x分析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选择题专项训练五 x分析型1.向盛有Cl2的三个集气瓶甲、乙、丙中各加入下列液体中的一种,经振荡,现象如下图所示,则甲、乙、丙中注入的液体分别是( )①AgNO3溶液 ②NaOH溶液 ③水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2.x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下列关于各x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液体混合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以NH4HCO3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x室制备少量NH3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CO2、NO等气体3.已知:KClO3+6HCl(浓)KCl+3Cl2↑+3H2O,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x时
2、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下表中由x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x现象结论A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Cl2具有还原性B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Cl2具有酸性C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Cl2具有漂白性DKI淀粉溶液变蓝色Cl2具有氧化性4.下列根据x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x操作x现象结论A向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中通入SO2有白色沉淀生成BaSO3难溶于酸B向溶液X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原溶液中无NC向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CCl4萃取CCl4层无色Fe2+的还原性强于Br
3、-D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淀粉没有水解生成葡萄糖5.下列有关x原理或x操作正确的是( )A.用甲装置验证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产物是NOB.通过乙装置实现化学反应:2Cu+O2+4H+2Cu2++2H2OC.用适量铜粉除去CuCl2溶液中少量的FeCl3D.在乙酸乙酯样品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加热,可除去其中混有的少量乙酸6.在5mL0.1mol·L-1KI溶液中滴加0.1mol·L-1FeCl3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x,其中可证明FeCl3和KI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x(含现象)是( )A.滴加AgNO3溶液,观察有黄色沉淀产生
4、B.加CCl4振荡后,下层液体为浅紫色C.加入CCl4振荡,下层液体为浅紫色;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加入CCl4振荡后,下层液体为浅紫色;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选择题专项训练五 x分析型1.B 解析:氯气与AgNO3溶液、NaOH溶液、水作用时的现象分别为生成白色沉淀AgCl;生成NaCl、NaClO;与水形成浅黄绿色的新制氯水。因此结合题中现象与选项可知B项正确。2.C 解析:A项,装置①为蒸馏装置,主要用于分离不同沸点的互溶液体混合物;B项,HCl极易溶于水,会发生倒吸;C项,碱石灰吸收产生的CO2和H2O(g),可制得纯净干燥的NH
5、3;D项,由于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导管应长进短出,而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3.D 解析:A项是因为Cl2具有强氧化性;Cl2本身没有酸性,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再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而使溶液褪色,B项错;Cl2本身不具有漂白性,而是Cl2与H2O作用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C项错。4.C 解析:A项,酸性条件下N氧化SO2,故最终白色沉淀为BaSO4,错误;B项,x采用稀NaOH溶液且没有加热,不能生成NH3,错误;C项,无Br2生成,Cl2少量时先氧化Fe2+,正确;D项,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需要先加碱中和硫酸,错误。5.B 解析:A项,NO
6、2能与水反应生成NO;B项,铜比C活泼,失去电子而作负极,O2在酸性条件下得电子生成H2O,右侧通入N2,目的是将b烧杯中的O2驱除,以免O2和Cu及HCl在b烧杯中反应,正确;C项,铜粉与FeCl3反应后有FeCl2杂质;D项,乙醇与乙酸生成乙酸乙酯属于可逆反应,故无法彻底除去乙酸。6.D 解析: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2I-+2Fe3+2Fe2++I2,结合题中数据可知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则混合液中不存在Fe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Cl4萃取出反应生成的I2后,再向上层清液中加入KSCN溶液,若看到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3+,从而证明I-与Fe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选择题专项
7、训练六 计算应用型1.已知:H2O(g)H2O(l) ΔH1=-Q1kJ·mol-1(Q1>0)C2H5OH(g)C2H5OH(l) ΔH2=-Q2kJ·mol-1(Q2>0)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3=-Q3kJ·mol-1(Q3>0)若使23g液态乙醇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单位为kJ)( )A.Q1+Q2+Q3B.1.5Q1-0.5Q2+0.5Q3C.0.5(Q1+Q2+Q3)D.0.5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