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61570
大小:4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8
《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川“十一五”人才发展情况和“十二五”人才发展设想一、我区“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现状截止2009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达到42586人,其中党政人才2246人,企业经管管理人才1590人,专业技术人才8190人,技能人才23920人,农村实用人才4800人,社会工作人才1840人。人才总量比“十五”期末增加47.2%(同类比增加44.8%,“十五”末未统计社会工作人才),占全区总人口的6.45%,平均每万人拥有人才645人,比“十五”末增加了2.95%,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区现有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名,重庆市“五个一”人才1名,正高职称人才7
2、名,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20名,高技能人才1000余名。整个人才队伍趋于年轻化,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中35岁以下的占49.3%,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以下的占43.4%。同时,人才层次结构逐步优化,党政人才中研究生学历102人,占4.5%;大学本科学历1091人,占48.6%。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355人,占5.1%;中级职称2470人,占35.5%。以建设渝南黔北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来审视,全区人才发展仍存在四个不适应:规模不适应,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总量仅占全区总人口的6.45%,低于重庆平均水平。专
3、业技术人才层次整体偏低,缺乏在重庆具有影响力的高级专家、学科技术带头人以及工程技术权威;结构不适应,行业分布不均衡,急需专业人才,基层一线人才紧缺。10高、中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企业拥有的人才量相对较少。专业技术人才中教育、卫生类占了总数的80%以上,而农业、工程、经济类人才仅占10%左右;素质不适应,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发展能力偏低。人才载体发展水平落后,没有高等院校,也缺乏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体制不适应,人才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体制内与体制外、城区与乡镇的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机关事业单位存在“
4、入口”不活、“出口”不畅的问题。二、我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设想(一)主要目标到2015年,南川在渝南黔北地区建成以卫生、教育、铝工业、现代农业等方面人才为主要集聚的人才高地总体框架。——人才规模领先。到2015年,全区党政人才保持在2300人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800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500人,技能人才达到46600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6000人,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500人。——人才素质领先。到2015年,具备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人才达到200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0名,省部级及以上层次人才达到8名,区级学科带头人达到
5、20名,高技能人才达到1800名。——人才结构领先。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达到重庆预计的同期平均水平36.3:24.6:39.1。——人才投入领先。到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争取达到1.5%,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争取达到1%,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50万元,干部教育培训经费200万元。——人才效能领先。10到2015年,人力资本贡献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重庆市预计的同期平均水平5.2%、50%,专利申请增长量在重庆18个区中进入前15位 。(
6、二)人才发展的重点项目1.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党政‘一把手’培养计划”。坚持每年培训110名区管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党政“一把手”应对复杂局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坚持每年培养2-3名正高人才,每两年选拔10名区级学科带头人,积极冲刺进入省部级科技领军人才方阵,提高南川科技创新水平、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实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坚持每年选派4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以及区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题培训,加快培养综合素质好、战略决策能力强、善于驾驭市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优秀宣传文化
7、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市“五个一批”人才和“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文化类区级奖励制度,坚持每年评选10名南川文化名人,提升南川文化软实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定期到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积极参与“重庆市千名优秀人才引进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招揽高级人才。坚持每年至少引进2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级人才。2.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10到2012年,选派1000名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各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及行政村工作,选送200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
8、学历的乡镇基层在职人员到高等院校脱产接受学历教育,组织1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事业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同时,每年为艰苦边远乡镇教育、农技、卫生等事业单位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