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2011年9月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
2、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Sep.,2011No.3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徐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闰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关键词:雨打芭蕉美感特征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11)03—079一O5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随处可见三两株芭蕉
3、,优雅的身姿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欣赏与吟咏,芭蕉偏又“多情管定风和雨”(宋张铉《菩萨蛮》),把最美的时光都交给了淅淅沥沥的雨.”种蕉可以邀雨”…’,雨打芭蕉是古人偏爱的听雨方式之一,且”芭蕉声里催诗急”(宋陈棣《骤雨呈质夫兄》),是“诗肠之鼓吹”l(H’,能诱发文人创作冲动,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雨打芭蕉意象在唐五代诗词中有26处,宋代诗词中有217处,元明清时期,随着芭蕉种植普遍化和以蕉雨为主题的景观营建,雨打芭蕉意象在诗词文创作中出现得更多了,仅乾隆一人的诗中就有47处雨打芭蕉意象,其中有8篇是专咏之作.雨打芭蕉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
4、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略作探讨.一,雨打芭蕉意象的发展与演变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子仙等,汉代就开始了开发利用,《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芭蕉在东晋已经成为文学题材和意象,卞承之(?—4cr7)《甘蕉赞》是芭蕉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此后谢灵运,沈约,徐搞,庾信等人都描写过芭蕉.但中唐之后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才引起关注,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岑参的《寻阳七郎中宅即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是最早关于雨打芭蕉的记载,岑参虽然被称作盛唐诗人
5、,但此诗却作于大历年问.此后,雨打芭蕉意象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韩愈,自居易,王建,杜牧,皮日休,徐凝,李煜等大家名家都描写过雨打芭蕉,其中杜牧的《芭蕉》一诗是咏雨打芭蕉的专题创作,借蕉雨寄托羁旅之思.在中晚唐时期,雨打芭蕉常常作为一个视觉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上引岑参的诗作,又如何扶《送阆州妓人归老》:”芭蕉半卷西池雨”,王建《逍遥翁亭》:”零落蕉花雨打开”,皆是描写雨中芭蕉摇曳之姿.这一阶段,雨打芭蕉作为视觉意象和作为听觉意象在出现数量上大体相当.宋代雨打芭蕉出现的数量是唐代8倍左右,参与的作家也更多.南宋时期诗词中都出现了雨打芭蕉的专
6、题创作,如万俟咏《长相思》,杨万里《芭蕉雨》,谢翱《芭蕉雨》等.这一阶段雨打芭蕉已基本作为听觉意象出现,并且形成”听蕉”,”蕉窗听雨”等固定的欣赏模式,雨打芭蕉的美感特征和情感意蕴得到深入发掘.唐五代时期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雨打芭蕉仅仅被当作自然声响,与雨滴梧桐,雨打荷叶等雨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唐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省试骐骥长鸣》),徐凝的”更闻寒雨滴芭蕉”(《宿收稿日期:2011一O6—08作者简介:绘波,男,1980年生,安徽寿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基金项目: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三期),编号:09ZWD01
7、5.①李嘉言《岑诗系年》:”此亦大历二年初至嘉州后作.”《文学遗产增刊》第三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版,第149页.79冽上人房》),描写雨洒落在两种不同的植物叶上所使用的动词都是”滴”,很难区分出二者的异同.进入宋代,雨打芭蕉之美逐渐被细化,美化,音乐美被发现,如苏辙《新种芭蕉》:”萧骚暮雨鸣山乐”,就将蕉雨比作乐声.杨万里《芭蕉雨》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雨打芭蕉音色的”清更妍”,节奏的抑扬顿挫展现出来.南宋时期还出现了《芭蕉雨》的词牌,”雨打芭蕉”的音乐之美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蕴含的情感也更为丰富,不只是离别相思的悲情,更有喜悦,
8、闲适等情趣.元明清时期,雨打芭蕉意象不再局限于诗词,而是遍及文,赋,散曲,戏剧,小说等文体.文体的丰富为描写雨打芭蕉提供了更为广大的表现空间,如《明文海》收录了李荫的《芭蕉夜雨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