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0704
大小:56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09
《运用历史细节激发智慧火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历史细节激发智慧火花——以《西安事变》一课为例钟小敏(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广东东莞523000)内容摘要:在教学中的运用历史细节可以丰富课堂,培养学生智慧,提高历史课堂的质量。本文以《西安事变》一课中历史细节的运用为例,探索历史细节在教学中的使用。关键词:历史细节,学生智慧,西安事变精彩的历史课堂离不开历史细节的支撑,但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文本内容精心提炼,史实陈述过于抽象、理性,历史人物形象干瘪。若要学生从课堂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捕捉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细节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
2、动再现。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要有‘核心’,要结合历史教育目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提炼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夏辉辉:《追求历史教学价值探寻课堂教学本质》[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3年第11期因此,在历史细节的选取上,必须围绕一堂课的“灵魂”或“主题”,服务于选择的作为核心目标的某些维度。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恰当的历史细节无疑可以充当火引,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化难为易,将历史学科充满人文情怀、智
3、慧与感情的一面点燃。本文以《西安事变》为例,尝试运用媒体报道的细节诱思释疑,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西安事变的过程峰回路转,由箭拔弩张到化干戈为玉帛,多方力量的博弈扣人心弦,其中国民党在事件发生时的强烈反应与最终的和平解决形成鲜明对比。教师提供三则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人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材料一:“西安的贼首张学良,他是绑匪,他是草寇,祖宗是马贼,子孙还是马贼……”——《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7日《讨逆——我们的十字军!》材料二:夫以张氏变乱所为,毁法蔑纪,几令国家遭受不可挽回之损失,幸而悔悟甚早,送还
4、统帅,随行待罪,时论对之,始转缓和,军法裁判,以从末减。——《大公报》1937年1月5日社评材料三: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意义,就是在它自卫的出发点上也是革命的……他同我们的友好是公开的,(事变)把我们从牢狱的情况下解放了出来,因此西安事变是革命的,是历史事业,是应该拥护的。——毛泽东1936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报告学生比较三则材料可知:《中央日报》痛骂张学良,《大公报》评价是“变乱所为,毁法蔑纪”,应该“送还统帅”、“军法裁判”,毛泽东
5、则认为西安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有积极意义”、“是革命的”。其中,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的《中央日报》,采用“西安的贼首张学良,他是绑匪,他是草寇,祖宗是马贼,子孙还是马贼……”这样谩骂、人身攻击的语句,“绑匪”、“草寇”、“马贼”等字眼十分生猛,态度跃然纸上,非常特色。教材对西安事变及张学良均是正面评价,学生想不到当时的评价却是如此差异,认知上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央日报》文章这一细节,颠覆学生认识,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正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引,“因为疑点是每个学生或每堂历史课无法避免
6、的,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同时,历史细节还可以巧妙地设‘障’立‘疑’,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知识,解决心中的疑点。”毛经文:《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历史细节的价值诉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西安事变多方力量参与,教材说“对待西安事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本课把“认识西安事变的解决是多方力量努力的结果,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难点,所选择的历史细节作为课堂的拓展,也就要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为达成目标,教师提供
7、四份代表不同力量的报纸报道:图1《中央日报》报道图2《大公报》报道图3《西北文化日报》报道图4《解放日报》报道借助报纸影像,让学生思考:如果生活在1936年,阅读其中某一份报纸,对西安事变会有怎样的看法?同时,引述毛泽东“报纸,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44页说法,简述四份报纸的办报背景:《中央日报》是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报社位于南京。《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西北文化日报》1931年创刊于西安,为西
8、安绥靖公署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是西北抗日联军的机关报。西安事变的当天,东北军派人接管。学生发现:《中央日报》和《大公报》态度好像一致,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叛变”,对张学良要“严办”;《西北文化日报》和《解放日报》跟它们不一样:《西北文化日报》说是“兵谏”,是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生存”才进行的兵谏;《解放日报》也说是“兵谏”,但跟《大公报》不同,认为蒋委员长不是“被留”,而是“被保护”。借助报纸报道,设置情境,降低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