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94879
大小:11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8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问题到方程》教学设计《从问题到方程》.我将分四个板块进行设计,分别是教材与目标、学情与学法、构思与教法、教学程序与评价.首先是第一部分教材与目标.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有极其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经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用代数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不等式,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十分重要作用.《从问题到方程》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
2、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导入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如何从问题到方程,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起到了铺垫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描述实际问题,体验一元一次方程
3、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结合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和相等关系,反复强调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设计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和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自信心.3.教学重点与难点从问题到方程的“到”在整节课中占有突出地位,为了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正确的探索相应的相等关系,渗透模型思想是本节课的主要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
4、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第二部分:学情分析5在本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虽然不一定清楚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但我也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预设了不同的方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并且具备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等特点.从学生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来看,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应用题,还学习了简易方程,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经验.第三部分
5、:教法与学法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的成就,所以本节课的预设构思都是为了关注学生有什么收获,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去解问题,提升到可以抓住问题情境中显性甚至隐性的相等关系,以至于可以用建模的思想来看待问题,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策略,着重于老师的“引”与学生的“探”.第四部分:教学程序与评价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情境创设、建构活动、数学化认识、基本技能、拓展延伸等五部分,所以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环节展开: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质疑,探索新知3.自主归纳,形成方法4.反
6、思设计,分组活动5.发展能力,拓展延伸6.课堂小结,感悟收获具体如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情境,我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素材和载体,我的想法是借助情境设计一个比较容易入手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如下:(1)现有一些散装食盐,有一架天平和一盒标准砝码(内有5克,10克,50克,100克砝码各一个,20克砝码2个),你如何称出这些食盐的质量?(2)在上述问题中,如果缺少了一个10克的砝码,那么你又如何称出这袋食盐的质量?5这个设计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且大部分学生
7、都能想到方法,先用极端值尝试,再缩小范围,从而从天平的平衡获得食盐质量,同时也回顾了小学所学的方程概念,为引入课题做铺垫,设计的目的在课上得到了完美实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进入了角色,主动地加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强了兴趣和自信.2.合作质疑,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从问题到方程,我设置了如下问题与练习结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针对性,从天平到年龄我首先设置了一个让学生随意猜测我的年龄作为铺垫的环节,比如有孩子猜我38岁,虽然很离谱,却获得大家的欢笑,值得,并且保持住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问题1我的童
8、年是我现在年龄的,之后继续读书的时间是我现在年龄的,我又在讲台上工作了8年,你们知道我多大吗?问题2军军今年5岁,爸爸今年32岁,如果x年以后军军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你能用方程描述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吗?问题3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x场,你得到的方程是什么?这里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堆叠,体现了这样几个层面,第一个问题从授课老师年龄出发,从显而易见的天平平衡得到等式,到寻找问题1中看不见的隐形天平得到等式,学生必须从基本的事实道理中提炼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