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ID:12619193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8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_第1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_第2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_第3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_第4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发表时间:2010-11-28发表者:王影(访问人次:8)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是一种最常见的线粒体疾病。本病由VonGraefe等于1858年首先报告。1871年TeodorLeber于16个家系中收集55例,确认为一独立的遗传性疾病。该病的病理机制一直不清,1988年Wallance等明确线粒体DNA突变与该病密切相关,这为LHON病理机制的研究翻开新的一页。但该病遗传关系、外显率及病理机制方面仍存在很多疑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谨对LHON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王影1.临床研究1.1流行病学LHON是母系遗传性疾病,男性多发,西方发病率男女比率为3:1或9:1,我国约为6:4,显示黄种女性发病率有增多现象。该病发生多在青春期(18-23岁),最小可在1岁,最大70岁。我国尚无明确的该病发生率报道。在英国北部1:25,000【1】,芬兰是1:40,000【2】。公认的LHON原发突变位点有三个,分别是11778、14484和3460,这三个位点突变率约占所有LHON患者的90%,国人患者的11778位点突变约占66%。高加索LHON患者中11778突变大约占69%,T14484C和G3460A分别占14%和13%【

3、2】。在欧洲,G11778A突变大约50%,G3460A和T14484C突变分别占35%和20%。在日本LHON11778位点突变可达91.7%或87%,其余两突变位点则较少见。这些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在发病率及突变位点中存在种族差异。1.2临床表现1.2.1临床症状通常LHON患者发病时无明显诱因,部分有体温升高或疲劳【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眼同时或先后急性或亚急性中心视野缺失,而色觉丧失多在视力下降之前,发病时患者通常没有明显不适,少数会有眼部疼痛或转眼时的牵扯痛。LHON患者还可伴有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脊髓皮质束功能障碍、耳聋和骨骼畸形等异常,以及类似多发性硬化的一种综

4、合症。部分患者还伴有心脏功能障碍,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患者的心功能治疗同时有利于眼部病变的恢复【3】。左炜等观察30例LHON患者中有53.3%有心电图异常【4】。看来,LHON除眼部症状外还累及全身诸多器官系统。1.2.2临床分期1996年,Nikoskelainen著写的《眼科学》中将该病大致分为三期:(1)临床前期:视盘充血水肿,视盘上及邻近区微血管扩张弯曲明显,绕盘周神经纤维层水肿混浊;FFA见静脉充盈迅速,动静脉分流,但无渗漏。(2)急性期:上述体征更明显,有时可见盘周出血;FFA显示充盈时间更快,视盘颞上下方为主有丰富的动静脉分流枝,颞侧部分血管壁可出现荧光滞留现象,而盘斑

5、束的血管床减少,充盈迟缓。(3)萎缩期:视盘颞侧小动脉变细,毛细血管减少,神经纤维的带状或楔形缺失区逐渐加宽,视盘颞侧变淡白;随病程进展上述改变范围更大并累及全视盘及周围神经纤维层。我国临床对本病尚无明确分期。该病早期诊断是困难的但对于治疗和预后是重要的。1.2.3物理检查LHON患者的早期视觉诱发电位(VEP)无明显改变,后期可有振幅的下降或潜伏期的延迟。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在急性期无荧光渗漏,成为辅助临床诊断的指标之一。Smith认为该病早期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性微动脉血管改变,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层肿胀,视乳头无渗漏,是LHON患者的三联症。其后被各国学者证实,已作为LHON的

6、经典概念。脑和视神经的核磁共振检查是正常的,但用瞬时翻转信号扫描表现常有神经胶质过多症的变化【5】。Giacomo【6】利用OCT检查发现,所有未发病LHON患者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均较对照组薄,发病患者颞侧象限最先受累,男性视神经纤维弥漫性损伤较女性明显。我国尚无此项检查的相应报道。1.3诊断标准LHON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研究认为通过外周血基因诊断该病是最简单的,但由于外周血与视神经线粒体基因突变率是不同的,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对于该病的诊断应同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家族遗传史、发病年龄及眼底三联症表现尤为重要。即使未查出LHON原发三个位点,或虽无明确家族遗传史,若有上述临床表

7、现也应高度怀疑为该病。全基因扫描的应用有一定临床价值,我们临床上已屡见新的突变位点。2.病理机制2.1基因背景线粒体间质、内膜、外膜、内外膜间空隙都储存多种酶或酶群。基质含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复制和转录mtDNA所必需的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线粒体核糖体和实现其他功能(指柠檬酸循环和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的酶。人类线粒体DNA为一含有16569个碱基对的环状双链闭环分子。mtDNA能自身复制,成为独立于染色体外的遗传系统。其含有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